跳到主要內容

2018-10-03進度:中士道-集業之理

74B 01:40 - 75B 11:28

癸二、彼集業之理(此業積集增長之相) 分二 (p.173)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此積集增長法如何)

<第一組>
【◎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如果被染汙無明的薩迦耶見所控制,身口意造作殺生等不善業,是積集能感惡趣的非福業。

那麼,所以他這個造集的業,是怎麼樣的呢?他主要的因為在補特伽羅上面隨我執而轉。現在我們用比較普通的名詞,就是在我們的有情,我們的人—補特伽羅我們都說人,就是這樣普通一個有情,在這個上面由於這個「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無明、薩迦耶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它有的地方,把它看成功是兩樣東西,有的地方把它看成一樣東西。總之,這個東西是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把事情的真相看錯了,所以呀它是造種種的雜染。
由於不明白,所以在明明這個五取蘊,換句話說我們就說補特伽羅,沒有這個「我」這個東西,但是呢他看錯了,看錯了,無始來的習氣,一天到晚拿著我、我、我,那麼被這個東西所左右著。那個是就是說「他自在轉」的話,就是你做不了主的,一天到晚被它所主,因為被它所主,然後你身口意就造種種的業。那個時候如果造的業是「殺等不善」,那麼這個時候集的是罪業,就是「非福業」。反過來,你如果是

(p57)【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
若行持布施、守戒等欲界善法,是積集能感欲界善趣的福業。

那麼是集的福業。

【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若修習色界四靜慮和無色界所攝的奢摩他(止)等,是積集能感上二界的不動業。所以平常所造集的業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

如果是修的「靜慮無色地」攝的奢摩他等,是積集的諸不動業。所以平常所造集的業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
首先舉出二種特殊業:一是對三有中的一切圓滿見為過患,由此生起希求解脫的欲樂,以此欲樂所發起的善業;

那麼,下面他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是的呀!你現在造的一切的非福業、罪業,那我們不談,當然;福業,那麼是或者是感得欲界的,或者感得無色界的,是,儘管善業還是流轉生死的。有一類他已經了解了三有當中的一切無不是苦,認識了這個苦諦了,說不管他什麼好事,他看見了—啊!原來這個都是欺誑,這個地方絕對一無可以貪戀,所以一心一意唯求解脫,為了求解脫,那個時候就造的種種善淨之業。那個是也是善法,可是這個善法跟前面的善法不一樣!譬如普通有很多人也是世間的修橋補路,尤其是古代的那 (p58) 些人,什麼集文昌社,他們的目的幹什麼?要求功名、要求富貴、要求長壽、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我們現在這個東西不要,哎喲!不要說長壽,把你送到長壽天你也不要;不要說功名富貴,叫你做皇帝,叫你做玉皇大帝,叫你做梵天主我也不要。那麼這種情況,這個應該怎麼算呢?更進一步。

【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二是與如理觀察無我義智慧相應的思的各種善淨業。此二業是不是生死之因的集諦呢?

那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去觀察這個補特伽羅、這個薩迦耶見,就是這個所見到的「我」是真的、是假的?發現原來我們顛倒,才發現;現在如理觀察的結果,原來沒有這個我!那麼因為你以前誤解了,以為有我,一天到晚為它而忙,現在了解了,自然再不去管它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請問這個是不是也是集諦當中的生死的因呢?他這個問題是這樣,下面解答說:

<第二組>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總體而言,資糧道和加行道行的修行者,因為他是凡夫,所以造的業,一定還是在生死當中流轉的能引生死的業,但是透過修學佛法,他集聚了智慧資糧,對於事情有了正確的認識。雖然同樣是能造能引生死的業,而內容卻有不同。也由於修學佛法,了解了我們平常的錯誤,對「我」這個身心相續上面產生正確的認識,認識了原來「我」這個東西是生死冤家呀!他不但不會愛著,而且種種方式去針對著這個去破除它,同時造其他的一切事情啊,也是集的都是善淨之業。所以雖然沒有真正的現證,所造的仍舊是平常引生死業,卻是跟原來的真實當中這個行相相反的「集諦」。

這句話我們注意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它分成幾個位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樣。一開始修的時候叫資糧,你先積聚些資糧,集聚什麼 (p59) 資糧呢?福、智兩樣資糧。智慧是對事情本身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那麼然後呢,雖然你有正確的認識,你要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你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還要很多條件哪,還要很多條件哪,那個條件就是福資糧。譬如說我現在要到一個地方去,到哪裡?到台北去,或者是更遠的地方去。是,說這樣的話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必須要,正確地認識、了解這件事情,這個叫智資糧;了解是了解了,現在你要去了,對不起,哎呀!路費沒得,那麼這個時候沒辦法了,於是你還要集聚各式各樣的路費,準備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叫福資糧。
現在我們修行佛法的時候呢,第一件事情也要這個東西,這個叫作資糧位。究實說來,現在我們剛開始修行,真正重要的都在這個上頭。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急著,說:「哎呀,我要求解脫啊!要求解脫啊!」這個概念啊,概念是好的,這個概念本身是好的,但是對不起,做不到,做不到!那麼為什麼做不到呢?原因就是他資糧沒有集聚。這個資糧當中分兩部分:你認識既沒有認識,就算你有認識了以後,你要完成這個目的的種種的準備也沒有,你怎麼可能呢?怎麼可能呢?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說要修行、修行,修了半天哪!白吃辛苦,一番的好心,忙了一輩子啊,浪費掉了,這個是最大的可惜啊!最大的可惜呀!
(p60) 所以我們常常這個地方應該提醒自己:是的,我們在佛法上面,目前還是很幼稚。我們不妨用世間的方法來提醒,你說世間隨便做一件事情,這我想我們大家有的,你種田也好、做工也好,你就莫名其妙地你就自己會種田了嗎?如果說長大的,一直長在富貴的家庭當中,叫你跑到鄉下田裡面哪,田裡面長的什麼東西,你一竅不通,這個不是很明白嘛!反過來說,你如果種田的人跑到工廠裡邊去,那個廠裡面這些東西機器,你一看見就害怕,是一竅不通,你這都得學呀!那麼現在佛法是遠比這個東西,居然聽見了,隨便一點,說:啊!修行好,你就去修行了。你修些什麼啊?這個不行!
所以我們必定第一步事情所謂集資糧。那麼資糧兩個字也要認得它正確的定義,不要把我們的概念—好像資糧嘛,那就燒飯的那個東西,或者哪裡,不是!這裡分成功兩樣東西。那麼等到集聚資糧夠了,然後你就開始,說開始行動了,這個時候就叫作「加行」,加行。那麼開始行動了以後呢,然後呢照著去做,如理如法地去做的話,你見到了:啊,的的確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就是你盼望當中,你理想當中的那個內容,那個時候你見到了,這是「見道」,這個次第是這樣的。
所以呀,他現在告訴我們,在前面資糧道、加行道,這個兩個位次當中的修行人他還是凡夫,還是凡夫。他雖然是凡夫,有一個不同,因為他是凡夫,所以造的業,一定還是 (p61) 在生死當中流轉的,所以他仍舊是造庸常一般普通能引生死的業,這個是;可是同樣是能引生死的業,那麼內容卻有不同。

以出離心所攝,或無我慧所攝等所造集之業,是否為集諦生死因?
「然由如斯意樂所起,」由於因為要修學佛法,這種概念呀,他集聚了智資糧—智慧資糧是什麼?對於事情正確的認識。以前不認識,明明這個上頭沒有一個我,他覺得看成我;現在有了這個智慧,認識:啊,原來沒有!所以說「於無我慧相應」,同時造其他的一切事情啊,也是集的都是善淨之業。造這種業是什麼?

「是後有愛能對治品,」這個真正的生死的根本,引發生死的這個最主要的這個集的業,就是這個「後有愛」,後有愛。現在因為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我們平常的錯誤,錯誤在哪裡呀?錯誤在對這個上面,對我這個身心相續上面沒有正確的認識,把它看成功「我」,所以種種地方的愛著難捨。現在他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啊,原來這個東西生死冤家呀!他不但不會愛著,而且種種方式去針對著這個去破除它,所以它是「後有愛的能對治品」。而這個後有愛的能對治品是什麼?

(p62) 「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就這句話!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我執」,就這個。因為由於我執,這個愛著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執就是惑、無明,或者是煩惱;然後呢愛是什麼?業。惑、業兩樣東西具足了,對不起,這個業就流轉。現在呢,他雖然沒有把真正的惑從根破除,但是已經有了認識,已經有了認識,因此在他這個認識當中,就不會再去執著它,處處地方破除它;但是因為並沒有親自現證,沒有親自現證,所以所造的難免仍舊在這個裡頭,這個是它最大的差別。所以雖然沒有真正的現證,所造的仍舊是平常引生死業,但是卻是跟原來的真實當中這個行相相反的,相反的,所以說「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這個。那麼為什麼它還擺在集諦當中呢?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的話,跟這個普集諦的行相相順的,所以他仍舊擺在這個集諦當中。

但是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的話,跟這個普通集諦的行相相順的,所以它仍舊擺在這個集諦當中,但是這個內涵卻是恰恰相反。平常我們的講啊— (p63) 不,不是平常,以前我們曾經講過啊,懺悔的對治,懺悔的對治。比如說有一個力,從這個地方向那個地方走,如果你要對治它怎麼辦呢?你要抵銷它怎麼辦呢?你要加一個力──這樣沒有用,你要正對著它。那麼你能夠抵銷它了對不對?但是現在這個力來的時候,非常大;這個力比較小,雖然正對著,但是呢因為力量不夠,它仍舊向這個方向。雖然方向仍舊向這個方向,但是慢慢地減,減小它向這個方向的力量了,對不對?喏!就是這樣。你只要繼續地修下去,那麼這個對治的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本來非常快,慢慢地因為這個力量對治,慢慢地慢下來、慢下來、慢下來,慢到最後停在那裡,最後反推回去了,就這樣。所以說在我們資糧位、加行位上面的修行的特質,就是這個。
那麼我們為了容易了解起見,舉另外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們以前哪,欠了人家很多債,哎!不曉得欠多少債,現在懂得了這個做生意的訣竅,你了解了,不是像以前盲目地亂來,把樣樣事情弄清楚了,然後你開始賺錢了。雖然賺錢,可是以前欠人家債,哎呀!欠他那個 十億、八億,現在你已經慢慢地賺了,賺它個萬八萬固然不行,一百萬、兩百萬還是不行。欸!但是你的債務在慢慢減輕當中,總歸地說起來,你仍舊是欠人家債,但是那個債務漸漸減輕了。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我們資糧、加行這兩位的行者,由於他所修的內容,正是以前生死行相根本的相違反的,相反的對治品。不過以這個理 (p64) 由,剛才說的這個理由,所以仍舊在集諦當中。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攝抉擇分》中提問:資糧道、加行道中的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相違後有,能引出世間道,為什麼還是集諦所攝呢?《攝抉擇分》中回答說:雖然這些法的自性是厭背後有,不會導向生死輪迴,但因還未證得,與能引向輪迴善趣的有漏身語意妙行相似,因此還是集諦所攝的業。

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這段話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現在還沒有證得,沒有證得;另外一方面,雖然在生死當中,卻是慢慢地增長這個對治的力量,以前造的身語都是惡業,或者是善業,現在呢是妙業,妙淨之業,就這樣。因為我們修行還是要拿這個身體,所以他現在造的是增上生,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來淨化以往的,造是造這個。然後造了這個流轉生死,現在要還過頭來對治它的,還是用這個身體,不過造的業恰恰相反,這樣。

<第三組>
p. 175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這是說如理思惟生死這麼樣的有禍害,所以一心一意的厭離,由於厭離造種種的善淨之業,屬於隨順集,因此應努力引發出離意樂與無我智慧。

那這一段就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道的人,應該怎麼辦?同時這個裡邊也告訴我們,真正的後有愛的引發的主因在這個地方。主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就是我們因為無明不認識 (p65) 而產生的這個後有愛,後有愛,由於這個而造種種的惡業。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啊!這生死這麼樣地有禍害,所以一心一意地厭離呀!由於厭離造種種的善淨之業,那個時候啊,去找生死的根本,找到這根本在這裡,那麼在這個上面努力去做,努力去做,這樣地是漸漸能夠跳出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應該的。所以到最後兩句是告訴我們,雖然還隨順於集,但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努力幹什麼?欸,要認識無我之慧,原來我這個東西是沒有的呀!這個才是真正智慧。平常我們講的智慧就是這個,既然我沒有的話,為我而所有忙的這種事情啊,都慢慢、慢慢地消除掉了。所以平常我們所謂持戒,不管是大小乘、念佛、參禪都在這個上頭。

【◎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從不同的角度不斷地觀察、修習生死的過患,對生死中的圓滿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沒有以真實的觀察智慧如理觀察無我之義,又遠離修習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二種菩提心,在這三者之外的任何善行,除了少數依福田力之外,全部為庸常集所攝,其結果只能是輪轉在輪迴之中。

這個裡邊「唯除少數依福田力」,這句話我們來看一看。說因為上面所說道理現在我們就懂得了,懂得了,我們必定要從各方面、各種—「多、異門」,多是眾多,異是各各不同的,以不同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去看。譬如我們現在來說吧!戒,從戒的立場去 (p66) 看;念佛,從念佛的觀點去看;參禪,從參禪的觀點去看;教,從教的觀點去看,教下不管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不管哪一門,我們要去觀察,了解生死的特質。然後了解了以後,照著去修習,曉得這個生死當中,一切沒有一點意思啊!因為了解了,所以對生死當中的所有的壞的事情,固然是絕端害怕、厭惡,好的事情啊,也是破除貪愛,這是我們目前要努力的。等到你有了這個,那麼你就可以正對著它對治了。
師父如何破除:「哎呀!我不聽還覺得心裡想修行,聽了以後真是不敢修行!」, 這種想法?
說到這裡,有人就說:「哎呀!我不聽還覺得心裡想修行,聽了以後真是不敢修行!」是,有的人難免會生起這個想法,在我現在的認識恰恰相反。我不聽啊—固然,不談修行的人不說;就是你談修行,你不聽,請問你修些什麼啊?你不聽,要修的內容,你修了半天修對了嗎?說我們閉門造車,空忙一生還不知道,乃至於修了半天,把自己送下地獄去不知道,還偏偏覺得這個對,何其顛倒啊!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修,聽見了才高興:「哎呀,對啦!我以前要想修行,原來為什麼修行、如何修行都不知道!修了半天,是白忙一程,白費氣力啊!到今天才認識了才高興啊!」那時高興都來不及,哪裡會害怕?不過倒有一點倒真的,因為你不懂得,所以你總覺得:哎呀,修行好啊!人家說好嘛你也好,結果原來修行這麼個難法,唉呀,那個時候害怕!這個倒是的的確確的事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怎麼辦呢?你要更進一層地認識。
(p67) 如果說你有了圓滿的認識,那時候這個道理很清楚,擺在眼前只有一條路,只有一條路!什麼路?修行。你退轉去,假定你退轉去,像我們想像當中,那很舒服安樂的話,哈哈!不要說你們,我第一個退轉去,趕快回去享樂,為什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仔細你一想啊,回轉去的話,只有一條,回轉去是非死!百分之一百的。眼前是小小的安樂,結果將來是無邊的大苦;眼前貪得一點點小便宜,然後在地獄裡邊受無邊大苦。啊!絕不可以。就像打仗一樣,打仗你不要逃,你逃的話,只有一條路,死路!因為打仗容或敵人看不見你;在生死當中的話,對不起,那個敵人在四方八面眼睛張大了看著你呀!你不張大了眼睛逃避敵人,要把敵人消滅的話,只有一條路,非被它打死不可的,這個道理很簡單。所以你只有睜大了眼睛,全部精神防避它來襲,然後你把它克服,這是唯一的一條路,這是我們要認識的。所以你如果說認識了,然後你那時候會了解,你只有正對著它,你還有生路,第一個概念。
進一步呢?如果說你正確地認識,然後正對的話,你會發現,這必然只有這一條是路,而且必定是生路,這個就妙了!眼前是一點點小小的辛苦,到最後卻是大安樂。而且這一條路是絕對是生路,前面是絕對死路,這兩個當中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最主要的還在什麼上面呢?還在不知道。以前因為完全不知道,所以現在產生了誤解;現在知道了,千 (p68) 萬不要停在那裡哦!停在那裡你覺得:喔唷!曉得了又害怕了,又退回了,那一點點知道都浪費掉了,好可惜!所以不要怕,不要怕,你只要努力地下去。
不過到這地方,我們又覺得:哎呀!聽了這個佛法,修行了,現在覺得這樣地不如理,那樣地不如理。是!你回去了你又如理了嗎?你回去你如理了嗎?是第一個問題。所以這第一個問題,回去是一定不如理,那麼然後呢你走上去,走上去絕對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一定慢慢地來。所以這佛菩薩告訴我們很清楚哦,所以你走上去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次第根本,不要說一開頭:哎喲,我先要去打坐,要去拜佛啊!你第一個要什麼?建立正知見!
所以經上面很多地方告訴我們,假定你能夠把正知見建立起來的話,那個時候,欸,你雖然尸羅、軌則、淨命一下不能圓滿哪,但是你不會墮落,不會墮落惡道,將來感生龍中。龍是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牠的的確確能夠修行的一個,而且牠也不是太苦;龍當然有龍的苦,但是龍還有比人強的神通,有這樣的好處。然後等到下一個佛出世的時候,或者再下一個佛出世,賢劫千佛當中,你一定有解脫,那個何等好啊!如果你不走這條路的話,豈只賢劫千佛,無量劫永遠輪轉,而且極大部分在地獄裡邊,這兩個當中比是完全不能比啊!這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是真正的概念。
所以他前面說「若未」,假定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沒有用,那沒有用。[075A] 「若未」,假定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沒有用,那沒有用。這是第一個,對生死的盛事獲得對治。進一步呢?

p. 175 (3)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
進一步的第一個呢,就是破除貪愛對治。進一步說雖然你不去貪愛,不要執著現世,但是究竟跳不出來。要究竟跳出來,要找到根本,找到根本的話,原來說這個「我」沒有的,所以趕快解決。趕快解決,還不究竟圓滿,說如果你要真正究竟圓滿的話,還要把自他一切都救出來。所以那個時候進一步,由共中士只求自利而進入大乘,那麼大乘不 (p74) 但要求自利,而且要幫助一切人,那個時候要修大菩提心。那個大菩提心分成功兩種,一個叫世俗菩提心,一個叫勝義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共下,共中,共上這個次第,實際上也就是說我們修學的時候,先從基礎一步一步上升到最後。假定說你在這個次第上面,不照這個次第走的話,不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善事,所以

【餘諸善行,】
不管哪一個善事,都是平常的集諦所攝,「轉生死輪」。但是有一個例外哦!

【唯除少數依福田力,】
欸!這個不是的,這個不是的。這個是什麼?現在我們修淨土就這句話,修淨土就這句話。那麼關於這個部分,等一下再講一下,下面這個先說完。

<第四組>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積集的業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為樂受義而積集;第二類是為捨受義而積集。

那麼這個樂受跟捨受義故增長,在下面這一段。所以少數福田力跟這個兩句話,我們休息幾分鐘再來講。
他這一部分要告訴我們所謂「集業」,說生死流轉的這個業。流轉的業這是什麼?凡夫才有,異生才有,聖者不會再造。那麼凡夫這樣說起來,如果說他了解了這個,在資糧位、在加行位上面,那麼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說,哦,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正是對治「後有愛」的這個正對治品,正對治品。換句話說,這個雖然是凡夫,他還在生 (p75) 死輪迴當中,由於對這個生死輪迴的因,「集諦」的真正的原因,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如理去修習,正是能夠感得跳出生死輪迴果報之因,果報之因。所以在這個果報還沒有現起之前,你只要努力在這個因上面努力的話,他雖然眼前仍舊在輪迴當中,但是當這個因慢慢地集得足了、夠了,結了果的時候自然跳出來。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如是因是如是果。那麼從這裡我們也了解了,啊!原來我們真正修行是這樣修行法的。
如果不是這樣,你如果不是這樣去做的話,不從這地方去做的話,對不起!不管你做什麼,「餘諸善行」,不管你做什麼好事,都是生死輪迴當中的。所以我記得好像淨土的哪一位祖師,省庵大師,有一封信就勸那個茅靜遠公,那個先生是好了不起哦!修橋、補路什麼的好事都做,哎呀!凡是好事總歸他有份。結果那一位大祖師怎麼說?「對不起!你忙這個東西好事,還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三世怨沒有用啊!」一句話。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也是如此。你修行啊,你要真正把握得住修行的特質,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特質的話,固然是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哪怕你念佛、磕頭、燒香、出家,對不起,還是沒有用啊!那麼它真正的中心在哪裡,我們必定要把握住,要了解這個生死當中一切生死的好事,這個都是錯誤的,這第一點認識它。了解了這個以後,你就不會對眼前這種好事產生貪著,這第一個。
(p76) 但是呢,雖然不貪著,將來可以感得生天等等,但是生到天上它還是會掉下來,那麼根本在哪裡呢?哦!原來說生死當中的根本,在誤解了「薩迦耶見」,那地方原來是沒有這個所謂的「我」在,這樣。所以進一步要觀察這「無我慧」,要跳出生死輪迴。雖然你想跳出生死輪迴了,可是推己及人就於心不忍哪!那個時候才真正大乘心從這個地方發起啊!所以就修習兩種菩提心,這樣的。除了這個以外,不管做什麼好事,都是生死輪迴。所以《華嚴》上面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啊!它這個菩提心好像單指大乘,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這個大乘的菩提心,必定基在什麼上頭,它的基礎在什麼?「厭離生死」上頭。所以換句話說,你如果真正地具足了這個菩提心的話,這三樣東西一定具足。喏,跟這個地方、這個內涵是完全一模一樣,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談修行,這個才是!
那麼,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欸!它只有一個,就是依特別的這個力量,你也可以跳出來,念佛就是這個。所以現在我深深地感到這個生死當中的過患,但是要這樣一步一步地修習的話,哇,那真是不簡單啊!尤其是目前這個條件也不具足,那怎麼辦哪?啊,唯一的辦法只有依靠你啊!可是那個時候有個特質是什麼?對於生死當中的一切的盛事,的的確確產生了絕大的厭惡、可怕感,只有依靠他,這個條件還是具足的。所以說念佛必 (p77) 定要「欣厭具足」,假定你這個欣厭沒有的話,這念佛沒有用場。他教你念佛最主要的三資糧—信、願、行,信些什麼?願些什麼?有了這個信願才談得到行。「信」是信三界輪迴無非是苦,一無是處,信就是信這個。因為你信了這個,所以要跳出,結果要跳出來,說修習這個法門的話,啊!現在我們末法的時候,法又不完整,環境又這麼複雜,不允許我們修。那怎麼辦?一心皈投依靠,一心欣仰極樂世界啊!那個時候你一心願求的這個,眼前高官厚祿一切東西都不要了,「願」是願這個。
所以這個地方說「唯除少數依福田力」,儘管這個是依福田力,可以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但是它這個心理的行相,還是跟前面這個絕不違背。所以假定說,對於生死的過患沒有正確的認識,你不想跳出來的話,念佛沒有用!反過來,你認識了這個,就算你沒有證得羅漢果,就算你沒有修習得大菩提心,你一心了解:唉呀,這個是一無可取啊!產生絕大的厭惡;然後呢信得過佛講的話,一心一意欣樂、好樂要念佛。然後你念佛,儘管你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散心念佛,都可以跳出生死輪迴。根本在哪裡?還在這裡,還在這裡,這麼清楚明白。了解嗎?所以說,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都在這裡。同樣地,當然持戒,你為什麼要持戒啊?很簡單嘛,也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前面也說過,後面再要說,後面還會說。那麼這個是解釋了這個。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那麼就世間的所謂這個增長,一 (p78) 個是樂受,一個捨受,看看:

【◎ 初中復二,】
說樂受義增長。

【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一是對於外面的這個五根所對的,所謂色聲香味種種的為了這個而去。二是對外樂的貪著厭離並且捨棄,為了學定生樂受而造集的業。

這個「樂受義」分兩種:一個呢,對於外面的這個五根所對的,所謂色、聲、香、味種種的,為了這個而去。第二呢,對於外樂「厭捨貪著」,啊!覺得外面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好處啊,於是引發那個定樂,引發那個定樂。這裡沒有詳細講,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的,真正他—比如說外道乃至於佛法,他為什麼能夠忍得住絕大的苦受學定呢?他本質上面也了解,說這樣去做得到更大的快樂,得到更大的快樂。所以本質上面剛開始修學佛法,沒有別的,還在「苦樂」兩個字上轉。只是說普通凡夫他愚癡,所以貪一點眼前的小樂受大苦;聰明一點的人了解了這個東西,為了要大樂,不貪那個小苦,不上那個當,只是為了這個。
所以說得到定樂以後,那個對世間的所有五欲最美的樂,那時候你感受味同嚼蠟,是一點味道都沒有,一點味道都沒有。到了那個時候叫你去玩,你也不願意去玩了。就像我 (p79) 們小孩子的時候,大家趴在這個地上弄那個泥娃娃,弄得個起勁,長大了以後還要去弄,你願意嗎?當然絕對不願意,喔唷!覺得這個一點意思都沒有。實際上呢,你還是為了你的快樂,因為長大了覺得這個是真快樂,這個小孩子趴在地上一點意思都沒有啊!這樣。所以我們的認識更深入了,這樣。「而增長業」。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
“為受用欲塵樂受而增長業”又分兩類:一是緣未死以前的現法樂受而積集種種非福業;二是緣來世的五欲安樂而積集福業。

喏,這地方就說得很清楚了,你為了「樂受義」—我們造種種業,目的絕對不是故意要找苦的,還是要找快樂。不過這個要找快樂當中,來了!第一種人呢,未死以前,就是現在我們,眼前哪,為了貪求眼前的快樂,於是造種種惡業。哎呀!這個要好吃,這個要味道,然後呢上天入地無所不作;天上的飛鳥,海裡面是魚,那洞裡面還把牠挖出來,樣樣把牠要吃進去。唉呀!造那個種種的殺業。然後呢造種種的方便,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為什麼?還是為了樂受,這個時候造了大惡業。進一步了解:哦!這個一點意思都沒有,兩腳一伸毫無意思。所以,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這個你求未來的,這是「福業」,這個這樣。這個所謂向外緣的稱為兩種。

(p80)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這個是為了定樂所生的。他為什麼講「第三靜慮」呢?就是說這個色界,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共有四個定。欲界也有,叫「欲界未到地定」,這個實際上還在散亂當中,所以不算是得定,不算得定。雖然欲界,天台也叫欲界定,相對地來說,比我們凡夫要好很多,可是這個心,這個定沒有穩固,所以不算的。通常我們叫這個初禪、二禪、三禪,都在那種樂受當中—定生喜樂,然後呢離喜妙樂,哦,我想想看:初地是定生喜樂地,是吧?第二地是,我一下名字記不起來了……定生喜樂、離喜妙樂,然後呢第四地是捨念清淨地。所以初,定生喜樂地,然後呢,離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第四是捨念清淨地。所以初、二、三禪都是在樂當中,那種快樂一地比一地的深,所以這個「第三靜慮」下面,這種是說樂受。

四禪天之四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

【若於諸欲捨離貪者,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
如果對各種欲望捨離貪著,又使心厭離樂受,唯一為捨受而作業,只是為了捨受而去造作各種業,

然後那個下面,下面說,那個時候你能夠捨離種種貪著,那個貪著不要了,但是還是為了什麼?還是為了樂受。說因為你曉得下面雖然是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有限的。所以 (p81) 我們學那個色界定,得到了初禪以後,一定覺得,哎呀,這個初禪比起二禪還不如啊!然後呢你又感到這個還是有它的缺點的,一定要厭患它。由於這個厭患,那個初禪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了。消失掉了,然後你更精進,那個時候才能夠上去。假定說這個你沒有生起厭患之心,那種快樂狀態,你捨不掉的話,不能升上去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關於這一點,天台的《小止觀》上面就說得很清楚,將來以後說到奢摩他的時候,會詳細地說明這個。
所以他還是捨離這個,對眼前已得定的這個貪著,如果這個捨不掉的話,那麼他不能超上,不能超上去。他雖然上升了,但是還是為了這個樂受,所以這樣更上去。厭患說這個有,只要任何有個貪著之心,還不行,那個時候他就捨受。「捨念清淨」—這個念著那個東西,就完全捨掉了,那個時候心完全是清淨,那個時候進入捨受樂,那個時候得第四靜慮。

【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則是積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的不動業。以上所說是世親論師《俱舍論》的意趣。

就是這個四禪一共有二 十八天,二十八天,那個最後一天的話,比如說最高的色究竟天,下面有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諸天,這個都是四禪當中,那最高的色究竟天。那個第四禪當中,這個都是「捨受義故增長」的,增長的善淨之業。這個是世親菩薩所說的。現在我們整個地了解了,說我們集的業是怎麼一回事情,集的業的內容也了解了。了解了這個,

(p82)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通過這個正理,如果修行人能普遍厭捨三有輪迴,一心為解脫三門行善,則能漸漸遠離生死、趣近涅槃。

這地方揭出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啊!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世間都是苦,而這個苦的原因根本在集,那麼集當中又分成功這樣,集當中又分成功這樣。說唯一的辦法,那麼怎麼辦呢?你一定要在這個因,集的因上面去努力,集的因上面去努力。因此「普厭棄一切諸有」,普遍地沒有一點點遺漏的,對於生死輪迴當中一切的盛事,所謂樂—苦,行也是苦,凡是這個都是「諸有」—棄它,厭患之欲,一心一意要捨棄它。為了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於是造種種的善業,這個就是我們在資糧、加行兩位當中所做的行為。這個時候,漸漸遠離生死,漸漸趨近涅槃,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集的業。
然後呢集了這個業以後,怎麼能夠感得這個生死呢?「結生之理」。前面我們曾經說過這個集諦當中,正式說起來集諦有四個行相,「因、集、生、緣」。說這個集就是流轉生死的原因,那麼這個流轉生死的原因當中,分成功四個,叫因、集、緣、生。某某法師,麻煩你一下,你站起來幫忙我寫一下,你的字也寫得好看一點。「因」,因緣的因;「集」就是集諦的集;「生」,就是生長的生;「緣」就是因緣的緣,因、集、緣、生,這裡順便也提一下。
(p83) 這個換句話說,為什麼流轉生死啊?流轉生死,有一個主要的這個原因—沒錯,這集諦四行相—這個「因」就像說,欸,這個種子一樣,你有了這個種子,這個將來繼續生長的因就在這裡了。那麼所以這個最主要的是什麼呢?惑跟業,而這個裡邊最主要的是惑,所以他第一個講的講惑,就是煩惱。那麼然後呢,這個時候怎麼會從這個因,而感集生死呢?怎麼會去引發後有呢?那就是由於啊,由於這個因,然後呢造這個業,由於這個惑跟業力量的增長的話,然後就產生後有的這強大的勢力、力量,就這樣。由於這個強大的勢力,到最後呢,就會新的,下面新的生命就「生」起來了。生起來還要它的助緣,所以這個「緣」是最後的事,最後地講。簡單地說明,流轉生死就是這樣的,就這樣的。
從前面已經說,那麼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根本因就是說,在這個補特伽羅—這個有情,這個五取蘊當中,由於無明不認識事情的真相,把它看成功「我」,這個是根本!所以我們正式修行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就要認得它。否則的話,你如果不認識的話,不從這個上面去對治的話,其他不管做什麼好事,對不起,都還是平常「集諦」所攝的。造了好事生了天,最後又下地獄了,就這樣,就這樣。那麼這個所以從因、集下面講「生」,真正說起來就是說,現在說由於這個關係,慢慢地造集了感生死的業,那麼這個時候,要下一生去了,要生。生的之前先要有一個死,實際上那個死 (p84) 就是那個「緣」,前生不捨掉的話,後生不生,就這樣,它有特別這樣的原因。那我們先談,先談死,死是怎麼個死法?然後呢,生的時候又怎麼個生法?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分五 (p.175)
子一、死緣
子二、死心
子三、從何攝煖 (p.177)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子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

<第五組>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① 死緣,② 死心,】
什麼因緣而死?死的時候是狀態是怎麼樣的?所謂「死心」,實際上呢我們無非是識的流轉,這個地方的「心」就是這個識心,它死的時候這個識心,是怎麼樣一個狀態。每一個地方是分析得清清楚楚,根本原因都指出來,而且……在這個上面雖然不圓滿,但這個因的主要的怎麼樣地前後相續,這個都講得很清楚。

【③ 從何攝煖,④ 死後成辦中有之理,⑤ 次於生有受生道理。今初,】
前面是「死」,死的時候狀態怎麼樣;死的中間又是什麼狀態—死的中間就是「中有」,我們平常稱為中陰、中陰;然後這個中陰又怎麼樣去感得下一生。這麼一來的話,那麼流轉生死當中,那個集諦的整個的內容,我們都有認識了,都有認識了。下面的 十二因緣就是把這個,更細緻地每一個關鍵說得清楚。現在我們看下去:

子一、死緣 分三
一、壽盡死
二、福盡死
三、未捨不平等死 (p.176)

壽盡死

【◎ 壽盡死者,】
(p85) 死的緣有好幾種,有一種壽盡而死,有一種福盡而死。現在呢有一種叫「盡壽死者」,

【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
就是說你宿生造了什麼業,那麼這一生感得了這樣的果,這一生果說你的壽量就是這麼多,所以你宿生所引的這個壽量到此滿了,那個叫時死,那個叫壽盡之死。

就是說你宿生造了什麼業,那麼這一生感得了這樣的一個果。這一生果,說你的壽量就是這麼多,所以你宿生所引的這個壽量,到此滿了!那個叫「時死」,那個叫「壽盡之死」。還有一種呢,

福盡死

【福盡死者,】
或者叫「壽盡死」,或者「福盡死」,就是我們引、滿當中就是,是的,你這一生壽命有多長,然後你有多少的福報。還有一種這個福報盡了,雖然你的壽命還有,可是你福報盡了,對不起,換句話說,欸,你沒得東西吃了!

【謂如無資具死。】
是說福報已經享盡了,因此死亡。指缺少衣食藥物等資生之具而死。

所以平常為什麼修行人哪,我們不要浪費啊!身體本來都是騙我們的,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現在講營養、講營養,實際上呢,對我們來說不但沒有好處,只有害處。不但沒有好處,我聽見過好幾個公案,有一個修行人,因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也得 (p86) 到了感應。那個時候這個感應當中,不曉得護法還是誰告訴他說,還是他這個老師:「不幸啊!你雖然很用功地修行,但是對不起啊,你的壽命快盡了。」這樣。「你還有多少,還有一斗餘糧。」告訴他,還有一斗餘糧。欸!要我們現在的一斗,一斗多少?米啊,就十幾斤米了,只有如此了!唉呀,他聽見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飯的時候,吃些什麼?就拿那個手掌,就擺在那個容器上面這麼一按,沾幾粒米拿出來,擺在水裡面泡一泡,燒、燒好了以後喝進去,就這麼這樣,拼命地努力。啊!結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徹大悟了,米還沒吃完,命還沒盡。
你們仔細地去看,經論上說太多地方都是這個的,福可以換成壽,反過來壽可以折成福,這樣。所以如果說你享福太多的話,你的壽命會減短,壽命會減短。我以前曾經看見過這個公案,不過這個公案已經太早、太早,現在忘記掉了。說有一個富貴人家,出生了一個子弟,然後呢因為他家庭非常富貴,所以在滿月的時候大請其客。那個古代那種古人,喔唷!請起客來那個排場之大,不曉得殺了多少生命。結果這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算命,說他一生如何如何好法,結果活到兩歲半死掉了。啊!他就非常埋怨,說這個算命的人這麼準,怎麼不對呢?大家誰也不知道。後來遇見一個出家人,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是個有道的高僧:「對不起,你折福太深,福盡而死。」所以我處處地方建議你們,像現在眼前《德育古鑑》這種書,你們多看看。[075B] 我處處地方建議你們,像現在眼前《德育古鑑》這種書,你們多看看。袁先生,命中注定他五十三歲死的,結果呢,他變成功七十幾歲還沒有死。你看他那個公案的後頭,他不是他那個太太嗎?她為她兒子作棉衣,她家裡本來有那絲棉,欸,她把那個絲棉賣掉,換那個棉絮。她先生說:「他滿好有這個絲棉,你為什麼換那個棉絮?」哎,她說:「絲棉這個東西很貴啊!我現在賣掉了以後,把那個錢送給別人,那麼省一點錢。棉花就夠了嘛!這個小孩穿穿暖,剩下來的錢就送給別人去。」她先生聽了好高興了:這樣的話,不愁將來這個小孩子沒有福。
為什麼師父會說:「我們現在就是講營養,哎呀!好的拼命吃,~,傷害自己啊!這樣。」?
我們現在就是講營養,哎呀!好的拼命吃,壞的總歸去浪費它,覺得是保護自己,實際上我現在的了解這是無明,傷害自己啊!這樣。所以這個地方,這是道理說在這個地 (p88) 方,真正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的話,的的確確的。前面告訴我們,我們都是為什麼?樂受義,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為了找快樂,不過呢有很多人顛倒,是不了解,只求現身快樂,於是造了非福業,是下地獄。他也未嘗不找快樂,那麼為什麼原因呢?害他的就是什麼?就是不正知的知見。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煩惱六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煩惱哪六個因?記得不記得?記得的請舉手,說說看。所以這個地方實在重要,這是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關鍵,第一個隨眠。第二個,順生煩惱的境。記得不記得?就是你內心當中的種子,那是無法可想的,就是等流,前面講的等流因果,跟他前面的因種相應的,它那時候又現起來了,你無始的煩惱隨著它而轉的。
然後呢眼前的境界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又對它,叫「猥雜」,什麼叫猥雜?它有兩個,一個呢就是惡知識,人家告訴你:「哎呀,某人哪!這個對你好呀!」你聽了他,現在世界上都是這個樣。所以我才在這裡,常常很多人跑得來招呼你:「哎呀,法師你好呀什麼……。」我聽了這個話,如果是長輩我曉得他關心我,我感謝他的關心;如果是同輩或者年輕的人要來這樣的話,我心裡面覺得你跑得來修行,還忙這個幹什麼!如果你跑得來告訴我:「欸,某人啊!你千萬不要為了病而在那裡糊塗,病是死因你趕快努力啊!」 (p89) 我就向他磕頭。所以我這個的的確確的……是,我不是說我們病了以後,已經病了,你還這麼策勵,那我們普通不是。但是我們要了解,我們修行的特質在什麼地方,自己不要被惡知識的騙,也千萬不要作別人的惡知識。就是說,人家提供給你的意見,他覺得很對,你聽了很聽得進,害了你!第一個,「人」。
還有呢,告訴你「邪知邪見」,他告訴你的,講的法,錯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來學啊?學就是學習這個。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學了佛法一大堆,那個知見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叫知見稠林,跳不出去就是這個東西啊!下面還有兩樣什麼:「習慣」,就是你一直在這個當中,那個習慣怎麼破除?一定要精進,拿正知見。然後呢最後一個,最後一個什麼?記得不記得?「非理作意」。平常我們經常把這種概念擺在腦筋裡,你如果腦筋裡的話,起心動念觀察,欸,錯了、錯了、錯了,又來了!那時候你就可以把它改得過來。所以真正說起來,那個這個裡面告訴我們哪,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都是真正讓我們得到快樂的原因,都在這個地方,這地方順便一提。
這個是講到「壽盡死」跟「福盡死」兩樣東西。下面還有一個,

未捨不平等死

p. 176
【未捨不平等死者,】
所謂未捨不平等死,壽也沒有盡、福也沒有盡,但是因為特別的因緣而死,

(p90) 雖然壽也沒有盡,福也沒有盡,但是因為特別的因緣而死,有這個。

於九死因緣中,為飲食而死的有哪幾類?5
【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
按世尊在《藥師經》等經中所說,有九種因緣導致壽量未盡而死。

它經上面有九種,這個九種,《藥師經》上面是有,還有《瑜伽師地論》上是有,那麼下面說一下。

《藥師經》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饑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瑜伽師地論略纂》對「不避不平等故死,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的解釋:一、食無度量,腹脹死。二、食所不宜,毒害死。三、不消復食,不轉死。四、生而不吐,不消死。五、熟而持之,不通死。六、不近醫藥,橫病死。七、不知於己若損若益,入水投火,他損墮坑,愚癡故死。八、非時行非梵行,飢飽遠行,病時而犯故死。九、非量行非梵行,染愛過度故死。

【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
第一種是飲食沒有節制,如飲食過量而死。第二種是吃不適當的食物而死。第三種是積存在腸胃裡的食物還沒有消化,又再進食。第四種是堆積的未消化食物無法正常排出。第五種是應該藉由瀉而排出體外的腸中物,卻無法瀉出。

這個九死因緣當中,為飲食而死的這麼多。「食無度量」,啊!這個難對治,最難對治的就是這個。所以佛制,佛制告訴我們,種種的地方,我們往往談戒的話,啊!細微的地方嘛注意得要命,其實,當然,如果說你能夠細微的戒持得很……大戒那當然了不起,那最好的!可是我們現在不幸地,根本沒把握住,在那個枝末上面空轉,這個實在可惜啊!所以這個弘一大師集的《南山律在家備覽》,最後一個,他說了,叫「對施興治」。當人家來布施,那是人家的,你拿到了之後,要馬上啟發怎麼對治這個好東西,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對治飲食。然後呢佛也處處地方讚歎,說什麼?最後吃的時候剩一口。現在我們最後吃過了以後還要加一口,加了一口還要加一口,加了一口一口還要加一口,就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最主要的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地,不要說佛法上面,就是世法上面也 (p91) 告訴我們:這個只有吃壞,沒有餓壞。平常我們絕對不會說餓著肚子幾天不吃,不可能,你只是少吃一點哪!現在科學上面已經太多地方說明,因為你吃下去的東西,你要去消化它,那個消化那個食物的話,你就得花很大的氣力。結果呢你吃多了以後呢,啊!那消化得辛苦得不得了,實際上又超過你需要的。所以你花了好大的氣力,消化這個多餘的東西,值得嗎?完全不值得,這第一件事情。就像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念書,一天就只有幾個鐘頭,只有念幾堂課。結果呢我們時間只有廿四小時,我們排的課排它廿八小時,那不是顛倒嗎?我們現在都做這個事情,這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呢,你吃多了以後,它因為難以消化,消化的時間延長了,所以它積在那個腸胃當中,它腐敗的東西產生了很多毒素。然後呢這個毒素,擺在這個身體當中運轉的話,為什麼我們頭痛、眼花,都這個。還有你排泄的,腎臟、肝臟都是排這個東西,要排泄這個東西,加重負擔,所以身體的很多毛病,都從這個上頭來的,都從這個上頭來的。這一點不但佛法,我很早以前的時候,我先父就告訴我,當時我是聽是聽見了,也不大注意。等到我後來自己長大了,也有幸學的是理工,乃至於到美國那麼多年,現在美國很流行的,非常多叫「健康食物中心」,他們非常講究,這一點說得特別重要。他的結論是什麼呢?儘管這醫學上面已經發達,說這個人的習性難改,他也曉得,世間也曉得習性難改, (p92) 就這麼沒辦法可想,這世間的人他本來就是這個嘛!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的的確確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個是「食無度量」。
第二個「食所不宜」,這個不宜當中也是,平常我們現在吃的時候講究,哎呀!最好油炸、油炒,這個實在對我們非常不好、非常不好。這個地方不講醫,實際上呢你們如果有機會,你們不妨去聽聽看。尤其是素菜的東西,像那個很多東西,這油炸是非常壞,吃起來滿可口,實際上這個「食所不宜」。然後呢「不消復食」,肚子吃得脹脹的,還沒有消再吃。「生而不吐,熟而持之」,這兩點有好幾種說法,這個我就不太了解這個什麼意思,我也不太了解什麼意思。這個實際上呢,生而不吐有一類說法是這樣。「熟而持之」就是換句話說,大便不通暢,這個的的確確的,凡是這個東西不通暢,下面不通暢的話毛病就來了,毛病就來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麼「生而不吐」呢,萬一你不消化怎麼辦呢?你要想辦法把它解決,那個時候如果不解決的話,這個擺在這裡會作怪的,主要的是這樣。那麼萬一有了病以後,那要……。

不近醫藥,】
第六種是延誤醫藥。

所以生病的確醫藥是我們需要的。不過注意哦!病有四因,「四大不調」這種東西, (p93) 像這種東西只是一個因,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不知於己若損若益,】
第七種是不能明確判斷,對自己有益還是有害的行為。如登山遭山難、游泳遭溺斃等。

還有做很多事情,不曉得對我們有好、有壞,這個我們要確定知道。至於眼前對我們飲食第一,乃至於其他的很多事情,很多事情。乃至於我們修行了,我們覺得修行,實際上呢往往我們覺得修行,實際上呢走上了錯路了不知道,這個隨便一提。當然這個地方不是指修行,這地方指飲食、醫藥、衣食住行等等。最後,

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第八種是做一些非時非量的事而死。例如到疫區去旅遊,是非時,通宵達旦、不眠不休,是非量。第九種是行非梵行,如荒婬過度等。

這個出家人大概就不會做的,出家人這不會做的。這個九種因,在這個《藥師經》上面有,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有。那麼這個是死因,換句話說,死的緣,什麼因緣而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