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2018-08-29進度:中士道-思惟苦諦(三)

70A 01:58 - 71A 15:47

何謂五取蘊?為何是一切問題的根本?
<副班長>
(p179) 【◎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
五取蘊有五種苦義:

平常我們常說「五陰熾盛」、五陰熾盛,到底怎麼個熾盛法呢?那麼這一個地方說一下。實際上呢真正這個思惟這八苦當中,真正最重要的歸結起來,就是這個最後那個五種取蘊當中的這個苦。我們修中士道的重點,重點就在這個地方,現在把這個我們好好地學一下。

【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於此諸苦當數思惟。】
① 是生苦器(五蘊能產生眾苦)之故;
② 是依生苦器(依靠生就有痛苦的器,也就是依靠已形成的五蘊而有眾苦的器)之故;
③ 是苦苦器之故;它本身就是苦苦,對於苦的東西當然是苦!
④ 是壞苦器之故;快樂是「壞苦器」!它快樂是壞的,它壞的時候,你也痛苦得受不了。
⑤ 是行苦性之故。平常的是雖然並沒有感受到苦樂,對不起,它停不住的,諸行無常,永遠向前推衍。推衍的結果呢,你總還在這個苦當中轉,對於這個應該數數思惟。
對這些苦應該不斷思惟。

這五個取蘊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所謂的五蘊。「色」,就是我們現在的色身,有色身,形色所成的,然後呢「受、想、行、識」,那是心蘊。「識」,最後那個識是識體,它識的心所法,它識的功效—受、想、行三樣東西。那麼總合起來呢,有這個五個大類的東西,合成功一種身心相續,這個身心相續在五趣當中是不斷地輪轉,所以叫「數取趣」,不斷地在這個輪迴當中輾轉,這個東西—五蘊、五取蘊,平常我們說的「人」。這個人擺在自己身上那就叫「我」,一切問題無不都從這個上頭出來的,這個是整個的一切問題的根本。現在我們看看,這個東西是什麼?我們平常所要求的一切一切,無非都在忙這個,無非都在 (p180) 忙這個,現在看看這個是什麼?
說這個東西,「當成」,將來還沒有成之前,那所以說將來會得到。當你得到的時候—眾苦之器,對於未來來說,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器」就是個器皿,譬如說我們這個茶杯裝水的,現在這個五取蘊呢是盛苦的。這個東西將來一旦成就了,幹什麼?喏,就是裝一點苦,沒有別的,它這東西就是這樣。「及依已成眾苦之器」,已經成就了呢,一切的痛苦是依這個上面而來的,這個東西有這樣的不理想,除了苦沒有別的。然後呢本身就是「苦苦器」,它本身就是苦苦,對於苦的東西當然是苦!這個苦,哪裡?就在身心上感受的。那麼還有快樂呢?對不起,快樂是「壞苦器」!它快樂是壞的,它壞的時候,你也痛苦得受不了。還有呢,「行苦器」,平常的是雖然並沒有感受到苦樂,對不起,它停不住的,諸行無常,永遠向前推衍。推衍的結果呢,你總還在這個苦當中轉,對於這個應該數數思惟。
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指的苦諦,特別從這個地方,這是根本。這個各式各樣的因很多,平常我們討論問題這裡要注意喲!就是我們必定要把握住根本何在。平常我們往往學了很多東西,你所看見的也許你很有道理,可是總在枝末上面轉,結果看了半天把握不住這個根本,走遠路,乃至於越走越遠,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同樣地,修學佛法最重要 (p181) 的,你必定首先要把握住根本在什麼地方。平常我們真正講的苦,各式各樣的,歸納起來無非要找到:欸,是苦!那麼你要除掉苦,根本在哪裡呢?這個你必定要首先認識它。
同樣地,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現在這個佛法是浩如煙海;不要說佛法浩如煙海,三藏當中我們說,唉呀,我們下腳第一步—戒,戒又這麼多。啊!然後這個東一部、西一部,大眾部、上座部、一切有部,乃至於你的的確確不曉得從哪裡下手!是在任何一方面,你要找到它的最主要的根本,從這個地方,那麼然後呢從根本上面把握住了,慢慢接到枝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也唯有這樣才能夠解決,要不然這個問題總歸不能解決。那麼現在我們這裡看下去:

【其中初者,】
這第一個。

【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第二謂依已成之蘊,】
一,五蘊是生苦之器:一受了這個取蘊以後,我們造種種的業,便能引生後世眾多痛苦。
第二,依生苦器:現在已經形成的五取蘊,又成為衰老、疾病然後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痛苦的依託之處。

這只是當成的,一受了這個取蘊以後,受了這個取蘊,就因為……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了這個五蘊以後,我們造種種的業,將來一切的以後的苦都是現在造,然後呢引來以後的,引來以後的。 (p182) 然後同時對現在來說呢,一切的苦也依於現在,所以它現在固然是苦,同樣也引發以後。當你引發以後,以後這個現起的時候,它又再引發以後,永遠這樣地增長。現在的苦是什麼?

【為老病等之所依止。】
前面說的生、老、病、死,然後呢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都從這個上面,所以它那個根本就在這裡。

【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
第三苦苦器和第四壞苦器:由於這個當成的五取蘊以及已成的五取蘊,我們的身心是煩惱雜染所感得的。異熟、等流、增上展轉相應,而能產生苦苦與壞苦。

第三、第四呢,就是苦苦跟壞苦,這個兩樣東西是為什麼呀?因為由於這個當成的五取蘊,以及已成的五取蘊,這個兩個上頭「粗重隨逐」。就是這個我們的身心,是煩惱雜染所感得的,這個煩惱雜染所感得的內容,無非是異熟、等流、增上輾轉相應,一直在這個「種、現」(編者按:指種子、現行)輾轉地流轉當中,所以這個叫「粗重」,一直不斷地在這個上面。由於這個輾轉地引生,所以無非是苦苦、壞苦。那麼最後一個行苦呢,

宗喀巴大師為何要宣說〝五取蘊總為苦義〞?
【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
第五,行苦性:五取蘊一經生成,就具有行苦的自性。

(p183) 一開始那就一直在行當中,實際上所以說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在我們感受得到的這個情況之下。那以前有沒有?有,只是我們感受不到的。實際上這個行蘊,從無始以來,一直從來沒有停過地一直在進行當中,這個真是問題的中心。

【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
因為一切行都是被過去的煩惱和業所支配著,所以是行苦。

因為我們現在的一切諸行是什麼?以前往昔的無明,由無明所造的種種雜染之業所感得的,所以必定還是按照這個惑業的行相來轉,一切都是惑業來決定的,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必然之間,會隨著這個因行而向前流轉,這個是行苦。那麼關於這個,

【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下文講述三苦時,將詳細說明行苦的自性。

苦苦、壞苦、行苦,這個下面會詳細告訴我們。為什麼他下面還要詳細告訴我們呢?因為這個是根本,最主要的根本。你認得了這個取蘊的特質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產生大厭離,要不然我們一天到晚就忙什麼?忙這個東西。實際上呢這個才是我們的生死根本怨家,生死根本怨家!所以佛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東西是一無是處,一無是處啊!這唯一的好處是什麼?湊現在這個東西能夠修行。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你為了修行,你還逼不得 (p184) 已地要吃的、要住的。那吃怎麼辦?去討飯,討到什麼只要塞飽肚子就行;住呢,唉呀,你哪裡都可以,樹下一宿就得。現在我們呢遠不止此,因為我們不認識,所以一天到晚就講究這個東西,一天到晚講究這個。因為講究這個呢,一切的煩惱是由此而生,一切煩惱由此而生!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感受得到,在家人忙些什麼?說到最究竟的,這個是兩大主題之一,兩大主題之一:一個是生命的保持,一個是生命的延續。生命的保持就是為這張嘴巴,就是這樣。然後呢我們出了家以後,照理說要解脫這個東西,實際上呢因為這個根本問題沒有認識,所以一天到晚是還忙著它。那個嘴巴是啊,那真是,說起來,不管你怎麼說得頭頭是道,一跑到那地方問題都來了,問題都來了,還有種種的藉口。這個原因為什麼?就是我們對這個基本的概念不認識。
前面儘管講很多苦,是的,可是他找不到根本。現在這個地方,把那個根本找出來了以後,到那個時候,你把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當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前面所有的苦,都是由於五取蘊而產生的,當那個五取蘊的問題解決了,連根拔除了,上面的都沒有了。所以要說前面那些問題的,為什麼?就是策勵你對現在的這種狀態,感受到絕大的不如意,然後呢那個時候你努力地,去要找解決這個問題。要去找解決,然後呢你追根究底找到 (p185) 根本,於是就拔除了。
這個概念為什麼一再強調?為什麼佛在前面的時候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現在處處地方,為什麼必須要知道?說你要講修行,是的,那麼你從哪裡修行起?如果你不了解這個,你修了半天,那不是空忙嗎?因為你摸到的只是邊邊的一部分,說要修行、要修行,有很多人就是這樣:唉呀,最好我去修行,你忙這個幹什麼!你為什麼要修,修些什麼啊?他也不知道!那既然不知道你怎麼修?另外一種呢,說那我要懂道理的,忙了半天越走越遠,文字上面越扯越不曉得扯不清去了。所以在這個地方再強調一下,強調一下,你必須要把握住這一些問題,把我們有限的精力集中在這個地方!然後你把那個中堅問題解決了,好!下面自然就跟著也都解決。
下面再說,說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這個問題在這裡。反過來,假定你對這個問題不了解,那什麼現象呢?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
如果五取蘊的本質是苦的,既然你不了解,於是就不能發起真實的厭離心;既然不能發起真實厭離心,求解脫的心從哪裡發生起?

假定關於這個問題,換句話說,五取蘊的本質是什麼東西,你根本不認識。因為它本質是苦的,你不認識是苦,既然不認識苦的話,我們還直覺得這是我,快樂得很啊!要營 (p186) 養,要長得胖胖,要長得肥肥,然後呢要求它舒服,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切問題都來了,當然,哪可能發生真實厭離!現在前面已經了解了,所謂解脫是什麼?就是從縛著當中解開來。什麼是縛著?惑跟業。這個惑跟業綁著什麼?就是綁著我們這個五取蘊。所以你必要在這個五取蘊上面,產生絕大的厭惡,求解脫的心。那個時候才進一步去找,它什麼原因而綁著的等等,整個的修行佛法的根本從這裡。
現在既然你不了解,於是就不能發起真實的厭離心;既然不能發起真實厭離心,你求解脫的心請問從哪裡發生起?因為你要解脫,所以那個時候你要去求種種解脫的方便,修那個道。那個時候才會有:啊,持戒是必須的!在這個基礎上面,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現在關於這個問題你找不到,沒有把握住,然後你說念佛、持戒,然後你說參禪、打坐,你坐,幹什麼啊?你幹什麼啊?你作了很多學問,你為什麼?我們不是在無的放矢嗎?所以前面說這個問題你沒解決,就像射箭,就像我們打靶一樣,靶在哪裡不知道,拿了槍朝天亂放。朝天亂放那最多浪費你子彈,我們現在是亂放的話打死了很多人,然後呢你就賠這個命欸!我們就是做這個事情。
所以這一點大家不必忙著去修行,你必須忙著—我為什麼要修行!然後你有了這個,然後再找你修行的方法,那個時候你覺得:啊!這個方法配我的胃口,適我的根性。 (p187) 然後你全部精神,你自然解決嘛!哦,曉得現在這只有念佛,於是你聽見了牢牢抱著一句佛號,不管人家天塌下來,那是人家的事情。如果你發大心,「等到我去了,然後回過頭來幫助別人」,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你持戒,你只要把握住一個,哦,那戒上面告訴你,你能夠這樣清淨的話,小則生人天,大則得解脫,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乃至於,所以為什麼人家說「乘急戒緩」,它的目的在什麼?在這裡,你把握住這點的話,你乘急戒緩也可以解脫。否則的話,對不起,那一定出毛病的,因為戒是根本嘛!
為什麼講乘急戒緩也可以解脫呢?他到那個時候來講,「喔,這個是根本啊!」他一定要全部精神把那個根本問題解決。所以他把那個根本的,持這個戒本來要三具,身、口行持一點都不能錯,那時候他發現:只要把他的意把握住了,其他枝葉慢慢地再來,這樣。所以如果是念佛的話,他腦筋裡除了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了,當然解脫!然後參禪的,他一天看著是「念佛的是誰?」、「拖著這個死屍的誰?」一定要找到它。欸,結果找到它了,跟空性相應了,那當然問題解決了。所以人家古人所以說「乘急」,是從這個地方急起啊!我們現在講乘急戒緩,緩了半天,乘急不急,戒又緩掉了,不墮落,到哪裡去!反過來說,那好,我們戒急了,它戒為什麼教你急呀?它目的還是這個,告訴你這個是生死的根本,不可以做啊!要在這個地方擋住!啊!於是你內心當中戰戰兢兢,因為了 (p188) 解:我們對事情的真相,凡夫畢竟是凡夫,不可能了解!
所以有一天一位同修來跟我談,他是一個非常精采的人,哎呀,曾經弄過那個戒律。他當時告訴我:真正我們弄這個東西要到羅漢。我非常讚歎,一點都沒錯,為什麼?我們到了那個時候,心裡才不會被現行煩惱所轉,那時候你能客觀地見到這個問題。這個話是對的,可是我們現在做得到嗎?這個我們不談,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們要問現在我們因地上面忙些什麼?哪!就在忙這個。你把握住這個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儘管我們不可能把這個東西的問題,能夠圓滿地把握住,不怕!根本在哪裡你把握住了,你只要在這個地方下去,那一定問題解決!而這個戒的真正的目的在哪裡?就是這個。否則的話你如果弄不到的,然後戒行、戒相上面,喔唷,這個、這個,這個、那個,弄了個半天還是越走越遠了,這個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告訴我們:假定你對這個的生死取蘊的自性,沒有真實地了解的話,你求解脫的心無發生處。現在出家修行的目的幹什麼?前面告訴我們不但是單單作一個羅漢,作羅漢你八關齋戒也可以解決,你何必這麼行?沙彌也可以解決,像均提沙彌等等,你何必弄個兩百五十條這麼難行,得到一點的義利啊?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啊!所以這個是它的根本哪!

[均提沙彌]
從前,波羅奈國有一位輔相婆羅門,家財萬貫,富可敵國,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子嗣。到了年過八十,終於生了一個兒子,且端正可愛,婆羅門歡喜極了,就為這個兒子取名為「均提」。
均提七歲時,婆羅門感於世道無常,為了讓均提得到真正的富貴歡樂,因而帶均提到精舍,求佛陀讓均提出家。當佛陀一說:「善來比丘。」均提的頭髮即自然落下,身上的衣服也立刻變成了袈裟。佛陀又為均提說法,均提一聽聞佛法,立即證四果阿羅漢。在場大眾都覺得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於是,佛陀為大眾開示均提過去的因緣:均提沙彌在過去無量劫以來,不斷的供養僧眾,修種種功德,並且曾出家為僧。由於廣修供養的功德果報,出家時即已精通三藏、辯才無礙,不僅智慧通達,相貌長得更是端正,又有莊嚴的音聲,大眾都非常讚歎。然而,卻也因此產生了慢心。當時有一位年老比丘,長得又瘦又小,面貌醜陋。這位老比丘的相貌雖不莊嚴,卻知道要時常讚歎三寶。可惜,他的聲音非常難聽,年輕的三藏比丘(即均提沙彌過去世)因此取笑這位比丘的聲音有如狗叫。老比丘聽了並不生氣,只說:「我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三藏比丘一聽,才知道老比丘已是證四果的聖人,嚇得汗毛直豎,馬上頂禮老比丘,至誠懺悔,請求老比丘的寬恕。並且發願:「希望我來世也能親近善知識,漏盡煩惱如大德您一般。」由於三藏比丘以惡言毀罵證羅漢的聖人,於後來五百世中皆墮為狗身,經常處在擔憂、害怕、煩惱之中;但是,又因為曾發願親近善知識,所以在罪報將畢時,遇到舍利弗為其說法,以此聽聞佛法的功德力而能投生人道,並在這一生中遇到佛陀,更能出家修行得到解脫。

為何沒有厭離心絕不可能有大悲心?
(p189) 【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
而且對有情流轉生死,也無法引生大悲。

對自己呢,發厭離心;然後因為自己了解,原來這個東西這麼個可怕法,這個問題都在這個地方,由此而推己及人,那麼那個時候發大悲。所以大悲,必定自己深深見到這個東西的可怕,然後你憐憫別人。現在你對這個東西都貪著難捨,你憐憫,你憐憫些什麼啊?那不是完全顛倒了嗎,完全顛倒了嗎?所以這地方很明白的,是沒有厭離心絕不可能有大悲心,所謂大悲心那只是騙騙人。不過在這個地方我們有一點要注意哦!這是理路是我們清楚,然後呢行持上去的時候,必然地先了解了理路慢慢上升。所以我們是一個凡夫,你問我:你有沒有厭離心?我懂得厭離心,有的時候碰巧,碰到一點點,經常狀態只是策發自己—就因為自己不能厭離所以策發!但是我雖然現在連厭離心做不到,可是我的目的是要成佛,所以我時時提醒我要發大悲、大菩提心,這個絕對正確的,絕對沒有錯。就是你了解了這個理路,然後一步一步策勵自己上去,這個是正確的路子。
所以剛才講那個道理,一開頭你一定要圓滿地認識,不是圓滿—正確地認識,然後呢步步上升,你就不會走冤枉路,這個是它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那隨時弄錯了,欸,弄錯了,拉回來;弄錯了,拉回來,那麼那個時候大家師友之間啊,就產生了最好的互相的 (p190) 助力,這個根本的問題。所以現在人家說:「哎呀,我是個大乘菩薩,這個出離心這個都小乘行者做的。」我也不曉得他這個佛法是哪裡學起?至少在我是不懂的。我看見龍樹菩薩,人家都說這個是「八宗共祖」,最了不起的,無著菩薩,不管是哪一個完整的傳承當中,說得清清楚楚,他那個大悲心一定從這個上面發生的。是,等到他啟發了大悲,他主要的一天到晚,那個時候忘我而忙別人了。所以他那個形象上面,的的確確是跟那個全部精神貫注在只解決自己問題的形式,有一點差別。但是你根本地深入去探索的話,這個內涵本質是完全一模一樣。內涵是什麼?喏!這些數取趣在生死當中痛苦,他要把他從生死當中透脫出來。他深深地了解這個取蘊的本身是苦,這一點絕對共同,絕沒有例外!這一點沒有,沒有佛法!所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的。
所以現在第一個概念從這地方,我就非常歡喜,從做不到這一點來說,我常常覺得難過;從了解這一點來說,我無比地歡喜。唉呀,我覺得在今天這個末法時代,大家這麼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曉得什麼是好,居然最完整、根本的教法在這裡,啊,感到無比地慶幸!如果我們不是宿生有相當的善根,碰不到。為什麼?業感緣起,就是這樣簡單。你沒有積這個善根絕對碰不到,想到高興啊,想到高興啊!然後推動著自己,趕快努力。既然前面告訴我們有這麼事情做不到,現在又了解了怎麼去做,這個力量就來啦!一個是拉 (p191) 你的,一個是推你的,又拉又推那當然上得去。
所以當你感著得拉了歡喜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歡喜到別的地方去了,趕快想想:唉呀,我還有這麼多錯!所以那個拉到別地方歡喜心,就被這個苦切的心情把它對治掉了,變成功推的力量。結果那推、推、推、推,推得太緊了,到那個時候心裡面又換一個想法,變成拉的力量,啊,心裡又歡喜!這樣狀態當中,不管你是歡喜也好,不管你是悲切也好,方向總歸是一路向上,這個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的,應該了解的。
然後呢方法上面,同樣地我們要認真探討,儘管,是!無不是走這個出離的路,不管是自利利他,但是那個方法萬一弄得不對的話,我們以為做對了,結果走、走、走、走,走到邊路上面去了。就像剛才說的,喔,又講修行,結果呢他自己不懂得道理;然後呢要講道理,又把握不住這個中心,諸如此類。

【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
所以不管你大乘小乘這個概念,這個認識最最重要的,這是問題的中心。

所以不管你大乘小乘,這個概念、這個認識最最重要的,這個是問題的中心。到了這裡我們大家曉得:為什麼現在我們好像要學很多東西,卻以本論為先,大家了解了,喏,就這個。你把握住這個根本,然後你才曉得:啊!那個時候我要學什麼?要學戒。戒的 (p192) 目的什麼?在這裡啊!嗯,那就對了。然後你曉得要念佛,哦,為什麼要念佛?原來這樣啊!那持戒等等無不在這個上頭。所以你把這個概念把握得住,學什麼就成什麼!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
若要對取蘊自性發生厭離,也應當依從佛無垢的經論,菩薩如理如量的解釋,尋求正確無誤的瞭解,

欸,曉得了,那麼又告訴我們學的次第呢?那麼這樣的一個重要的真正聖道的命根,它這個根本怎麼發生的呢?唔,必須要隨「無垢」。他不說正確而講無垢,妙了!有的時候我們正確,這個對了,但是對不起,你這個對、他那個也對、他那個也對,這個這麼多「對」當中,這一個地方也許有的是枝末,有的是根本,你要轉圈子。他反過來—無垢,就是說他這個絕對沒有錯的,都是正確的、正面的。所以這個用反面的反顯,跟正面的提示,兩個的差別我要說一下:正面的提示提出來了以後,有的時候有漏洞的;如果反面反顯的話,換句話說,他把錯誤的地方整個地擋住了。
[070B]如果反面反顯的話,換句話說,他把錯誤的地方整個地擋住了。譬如說我昨天講的,一個同修講的這個經驗。他說他到那時候用功,哎呀,用得心裡很緊,然後因為他是一個在家居士,那當然了,可以有的時候聽聽那個輕音樂之類。嗯,這有它的功德的,有它正面效果的,但是它不是「無垢」。昨天我就解釋了,你們了解了沒有?就像我這講那個關於這個電視當中,插一個廣告進去的道理。所以這個真正的嚴密的,凡是遵循法相上頭的,它為什麼這麼個好法。同時這地方也說,念本論就算很辛苦啊,你不要怕辛苦,它正因為你前面稍微辛苦一點,所以它學得圓滿一點漏洞都沒有。到那時候你修起來,一點漏洞都沒有的話,百分之百地安全。
現在前面你要圖一點省事,我舉個比喻吧,比如你造個船,前面造個船,圖一點省事,結果漏洞很多。你以為造好了開出海去,這個地方漏水,那個地方漏水,到那時來不 (p194) 及了,一條路—死。所以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真正的這個原因告訴我們,這無垢的,絕對不會有漏洞的。這個聖語聖者,這個「聖語」的特質是什麼?針對著問題來解決的,所以無垢的聖語。儘管現在的書好多,各式各樣的書,但是這些書當中,我們一定要選擇,要如理地抉擇,這個才對,所以這個質本身不能錯。還有呢,「如量解釋」,根據相應的,解釋得清清楚楚。對這個道理「正尋求清淨了解」,這裡面次第已經包括:你先了解,了解了對了,

真正修行的重要的關鍵為何?
p. 161 (13)
【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
長時的觀察,然後修習,修改那個心,一定要令我們的心意轉變過來。

這是平常我們真正修行的重要的關鍵哦!所以為什麼我們懂了做不到?通常實際上,我們沒有真的懂,這是第一個。現在在這裡我們了解了:啊!關鍵在這裡。懂是真的懂了,但是雖然真的懂了,因為無始以來習氣還在,在無始的習氣的現行當中。這個無始的習氣是什麼?雜染的。既然在雜染的習氣當中現行,你所做到的還是生死染污之業,還是感得這個苦惱的苦報,你怎麼可能解脫呢!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你要長時地觀察,然後修習,就修改那個心,一定要令我們的心意轉變過來。如果做到了就行,做不到了,是趕快猛利懺悔。
(p195) 所以我們現在馬上就回想一下,對!當初在前面告訴我們正修的時候怎麼修啊?說先把佛像安置,然後呢我們一心皈依,這皈依這個意都在裡頭。萬一你資糧未具,業障未除,到那時你皈依是皈依不起來。他告訴我們的皈依有個特定的特質,一定要使身心相續和合,這幾句話。現在我們了解了,什麼叫「相續和合」?就是問你為什麼皈依的?啊,原因了解以前的苦,所以要找快樂,這個快樂所依靠的地方是這個。所以那個時侯,你一心皈投依靠他,那個時候心裡面什麼個現行?以前是一無可取,是唯一可以皈投啊!請問這種狀態的心裡的現行是煩惱還是隨順正法?是隨順正法嘛!一點都沒錯嘛!
所以那個時候假定你念佛的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累了嘴巴儘管不想,腦筋裡面還阿彌陀佛,等到你睡覺了作夢你也在阿彌陀佛。如果你參禪的話,一天到晚就看著這個;如果你持戒的話,自然必然會自淨其意。啊,人家各宗各派的,他怎麼說、他怎麼說,那我不去管他,那我不去管他,這各人的根性不一樣,我曉得這個針對我的毛病,我就照著這個自淨其意,哪裡還有什麼質疑的問題?沒有啦!結果呢,對不起,嘿,我們資糧未具,我們的障礙未除,或者在思惑上轉,或者在見惑上轉。見惑上轉那些人,腦筋很聰明哦!這個見解文字很通達。思惑上轉的人,那個習性很強,叫他不要發脾氣,他也曉得發脾氣不好,碰見這種情況,就是要發脾氣,看那個人也看不慣,看那個 (p196) 人看不慣;貪心不好嘛,講的時候滿好,等一下看見了東西,唉呀,食指大動。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
那麼怎麼辦呢?要懺悔。那麼懺悔的時候第一個就「破現行」,啊!現在我們心裡曉得了,原來這問題是這樣。那要怎麼辦?要長時候地觀察、思惟、修習,然後呢「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怎麼變動啊?以前哪,心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現在整個地改過來了,啊,原來這個樣的!很清楚、很明白地變掉了,這第一個。還有呢變掉了以後,因為是煩惱,煩惱的行相是什麼?煩煩惱惱嘛,很簡單嘛!等到你變過來了以後,當下—平常你一直,你這個貪心放不下,到那放下了,哎呀,你那時覺得:啊!滿心清涼。本來你看見這種地方看不順眼的話,你瞋心放掉了,啊,你只覺得安樂無比。平常你在知見上面老轉的,現在發現原來是知見稠林,一點用場都沒有,那時放下了。
所以不是說等到果位上面,因地上面你已經是感受得到這個法樂,這個才是真正的法樂。不是說:唉呀,那個講的個文字聽得很美。如果說講的文字聽得很美的話,你跑到說書場裡面,唱相聲的,說實在那個唱相聲的,遠比我們精采,我怎麼比得過一個唱相聲的人!這個概念你們務必要知道,務必要知道。所以法樂是跟法相應,法的特質是淨化煩惱,那個時候你因地上面很清楚、很明白地降伏了。有這個因,將來感得的果是什麼?清淨之果。清 (p197) 淨之果就是不輪轉生死的,兩個的根本差別。所以說:

【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以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
因此,這裡對佛陀為了讓眾了知苦諦的生死過患而宣說八苦的所有密意,按照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 中所做的極其圓滿的抉擇,做了宣說和解釋。

所以佛陀為了要讓我們了解這個苦諦的特質,喏,就是這樣,所以說這幾樣東西。他這個真正重要的密意、內涵就是這樣的。那麼這個聖者,佛所說的是比較深奧,現在經過無著菩薩,非常善巧地把它解釋了,哪!就這個道理。啊!現在我們懂了。

⑥ 其感受生起之量
p. 162
【如博朵瓦云:】
就如博朵瓦尊者所說:

那麼這個祖師也告訴我們:

【「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
「這個六道當中,不管三界四生、六道,不管在哪一個地方,所有的這些種種的痛苦、種種的身心的苦惱,不管是病、死等等,它這個東西,不是說沒有理由的突然之間跑的來。感得生死的輪迴以後,他那個性就是生死性,相就是生死相,你只要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你決定沒有辦法超越跳出。」 我們如果對此生起了厭離,就必須斷除輪迴轉生,而要斷除轉生,就必須斷除轉生的因——業和煩惱。

下面告訴我們,這個祖師說:在我們這個六道當中,不管三界、四生、六道,不管你在哪一個地方,所有的這些東西,種種的痛苦啊!然後這個種種的身心的苦惱,不管是病、死等等,它這個東西,不是說沒有理由地突然之間跑得來,不是的!它總是在這個 (p198) 地方,你在雜染的情況,感得生死的輪迴以後,它那個性就是「生死性」,相就是「生死相」。你只要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你決定沒有辦法超越跳出。對於這一點我們要認識,認識了以後要發起厭離。你真正要厭離、要斷除的時候,要怎麼辦哪?那時候進一步要找它,它為什麼來的?哦!有這個原因。既然是這原因而產生這個結果的話,那個時候你要斷其因,所以從苦諦而推到集諦。如果你這一點沒有的話,的的確確地,儘管我們講:唉呀,這個三毒啊!但是你看起來這個不是毒,喔唷,這個三種什麼最寶貝的東西哦!看見那好東西,哎喲,唯恐少,這樣。教你修行一點事情的話,唉呀,這個東西苦得受不了,偷懶,不要說偷,這個話不必這麼說啦,總之就是問題沒有找到的話,你總歸在外面空轉。

【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對於前文所說生老病死等已經產生的眾多痛苦,應當按照這樣來思惟。

就要照著前面這個這樣來,這個是正說八苦的根本原因,所以它的重點現在我們認得了。那麼至於這個五蘊,他是說出重點來,五蘊當中最特別的,所謂三苦—苦苦、壞苦、行苦的特質,在最後那地方還要講。這是分八類來講。第二思惟六苦,思惟六苦。那麼這個方面我們也把它看一看:

<第一組>
【◎ 第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釋》宣說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故於此中當思六種。】
「思惟生死總苦」當中,第二部分是「思惟六苦」。在親友書釋當中,提到的是七種苦,其中最後的一項,本論將它歸在別苦當中,所以這裡應當思惟的是六種苦。

(p199) 這個六苦的來源,他,換句話說這個地方,處處地方說明這個師承,這點我前面說過很多次了。我覺得古人著述立說,他一字之差,明明曉得這個字錯了,他不改,一定要找到原因。然後呢他有說明的,這個是他想當中可能什麼,找不到根本不會改。我們現在動不動就是亂改,然後呢不但一個字改,然後概念拿我們的想法去想。我們實在是生死當中,百分之一百的凡夫,如果我們這種概念正確的話,那佛菩薩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我們不是學佛菩薩,我們變成功教佛菩薩了,這一點大家要了解啊!
雖然這個小地方,他處處地方說明了真正的聖者,他們的著述的立說,一定有他的圓滿的師承。而且這個師承不僅僅是說聽見就對哦,他一定要自己親自驗證。像本論的根本—阿底峽尊者,以及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藍圖造本論的宗喀巴大師,他都是三事具足哦!這個都是三樣東西都具足的。換句話說,他們說出來這個量本身的話,百分之百地正確。所以這一點他有這樣的說明,這個意義在這裡。「其最後」是各別的,所以這裡不談。那麼現在我們是總思的時候,所以這個裡邊只說它的總的六種。

【其中無定過患者,】
第一種苦,是思惟沒有決定的過患。

是第一個,說這個沒有定,看看那個內容什麼叫無定呀?

(p200) 【謂於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於他生中轉為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如是父轉為子,子轉為父。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唯是次第展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
沒有決定,是說在六道生死中流轉,每一世的關係是沒有一定的。由於輪迴中,完全是由業力來支配,所以這一世是父母等親人的關係,也許他生來世卻轉為怨敵,曾經是怨敵,也可能轉為最親愛的眷屬,就這樣父轉為子,子轉為父,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等,生生世世,怨親憎愛隨轉不定,完全沒有一個流轉的次第可以遵循。

嗯,就是這個,沒有一定的。這個本來很親愛的,到下一生變成怨敵,本來怨敵又變成功親愛的。上面說「父轉為子」是顛倒,這個顛倒還是親,可是有很多怨家仇敵轉過來了。那我們是不是也一天到晚,唉呀,你跟我好,我跟你怨,是毫無意思、毫無意思。短短的幾十年完了以後,到下一次誰曉得誰是誰?這個時候都不是我們應該忙的事情,不是我們應該忙的事情。我們如果了解了這個,那一無可憑。所以我們第一了解,現在世間的親愛,一切無可憑信處啊!所以這些東西,「是故全無可憑信處」。《親友書》上面怎麼說呢?

【《親友書》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其返此而死歿,故於生死全無定。」即現法中亦復展轉,互為親怨。】
親友書中說:「生死輪迴當中,父轉為子,母轉為妻,怨仇轉為親屬,親屬又轉為怨敵。因此,這個由業力所支配的生死,是完全沒有一定的。」即使在這一世當中,也有親人轉為怨敵的,關係也是沒有一定。

不但在輪迴當中轉,那現在也是一樣的,這個千真萬確。欸,以前的好朋友,到那時候反面成仇;以前說不定兩個人不好,到那個時候,大家也有的好得很欸!處處地方都是這種。經上面:

<第二組>
(p201) 【如《妙臂經》云:「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復為怨。如是亦復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
如妙臂經中說:「有時候是怨敵轉為親人,有時又是親人轉為怨敵,另外還有一類,非親非怨屬於中庸的,有時也會轉為怨敵、或轉為親人。具有智慧的修行人,應當知曉怨、親、中庸,這三者的關係,是沒有一定的。所以,對於暫時的怨敵關係不產生瞋恚,對於親屬關係,不產生貪愛,對於非親非怨的中庸關係,不產生愚癡。如此打破這一切對象的分別,才能不引發自己的貪、瞋、癡,而將心安住在善法的喜樂當中。」

就是這樣,實際上一直在轉哪!真正地這樣轉來轉去,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對這個是一無可貪。因為平常我們最難捨的這個事情就是這樣,你了解了,還有什麼好貪?應該停止,停止啊!那麼停止了這個貪愛的心,怎麼辦呢?在法上面善安住,這個是基本的。實際上呢,他更進一步分進昇華這個東西,把它變成功大乘的。你既然是寶愛的話,真正要寶愛,不是像現在世間的染污,這個沒有用。你要進一步地幫忙人家去解決,那就變成功大乘。所以那個大乘的心的的確確,就把那愛的染污部分淨化了,把它好的那部分昇華了,就變成功悲呀!

【如是修習,破於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瞋,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若是這樣來修習,在生死輪迴中沒有決定的過患,就能打破由於親、怨對象的分別,而產生的貪、瞋;如此返觀生死當中,展轉不定的關係,深切體會它實在一點點沒有憑信的,這樣就能真正生起厭離三界的心。

這一點就是第一個,我們觀生死流轉當中,啊!「全無」,一點點沒有憑信的,沒有憑信的。

【◎ 無飽足過患者。】
第二種苦,是思惟沒有飽足的過患。沒有飽足,是形容我們的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也是因為這一念的貪,讓我們生生世世,一直在輪迴中流轉。

(p202) 然後呢生死當中,最大的行相就是貪,當你貪而遇不到,或者違背的時候那是瞋。這一個情況叫「無飽足」,做任何事情永遠沒有飽足的,不但沒有飽足,越做越厲害,越做越厲害!這東西真是可怕極了,真是可怕極了!我想這個我們人人有經驗,有的人很多,也就是貪心比較淺的人,不一定感覺到;貪心重的人的確,你不管怎麼樣,啊!他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東西的可怕,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看見了,唉呀,到那時候只有除了這個以外就沒有了。但是不管你怎麼樣,你沒辦法飽滿它,它這個過患就是這樣。

【如云:「一一曾飲諸乳汁,過於四海於今後,隨異生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於彼。」】
如釋中所說:「將我們每一世受生時,所飲母親乳汁的量,加起來可以多過四大海水,若是今後仍然還在六道中輪迴,所飲母親乳汁的量,恐怕就要超過這個量了。」

我們任何一個人,就是單單吃母親的奶,比四大海水還要多,不曉得多多少。而且向後去,你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你吃的還遠超過這個。

【謂當思惟,一一有情,飲母乳酪昔飲幾許,今後若不學解脫道,當飲幾何,此是略喻,更當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無所未經,令心厭離。】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每一位眾生,在過去生中,我們所飲的奶汁不曉得多少,若是不學習如何解脫的方法,仍然繼續漂流在生死當中,將要飲用的母乳,可能就會超過四大海水了。這雖然只是個比喻,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能夠經由這樣的思惟,真實地生起出離的心。反觀過去生死當中,經歷了多少盛事、苦事,而如今也只似夢幻一場,但是由盛事所引發的貪,和苦事所引發的瞋,卻使我們不斷地輪迴。因此,希望今後不再貪著三界中種種的盛事,而令心厭離。

那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我們所飲的奶汁不曉得多少,如果說我們不求解脫的話,以後還遠超過這個。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在生死當中,不管任何一件事情,苦事、壞事沒有不經過的。而所有經過的事情,沒有一個例外,永遠就是這個行相,永遠沒有夠的時 (p203) 候,永遠沒停止的時候。結果呢實際上狀態,沒有停止的內容是什麼?唉!一點點小小的快樂,這個是虛假的,帶來是無比的痛苦,帶來無比的痛苦。所以想到這裡,要厭離啊,要厭離啊!

<第三組>
p. 163 (2)
【◎ 若謂受樂令意滿足,然三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復增長貪愛,】
若是認為追求快樂,能讓我們心滿意足,是還沒有認清快樂其實是煩惱、痛苦的根源。所謂三界的快樂,不論我們過去曾經享受過多少,永遠都不可能有滿足的一天,實際上做的,只是繼續在串習、增長我們的貪愛而已,

假定說,你受了快樂可以使得我們滿足的話,真的能滿足那倒好呀!但是三有當中,不管哪一個,不管你受多少,你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不但沒滿足,而且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厲害!

【由此長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
由於這永不停息的貪愛,使我們經無量劫,一直馳騁在生死輪迴當中,受盡了無量大苦,

就因為這個,然後無量無邊劫受無邊大苦。現在我們貪小小的一口之食,將來烊銅熱鐵丸,到那時候好可怕,好可怕!唉呀,所以想到那個,實在是不值得,實在不值得啊!

【然其安樂不及一分。】
所謂短暫的安樂卻不到一分。

那個痛苦是無量無邊,所受的快樂是一點點。

(p204) 【如《親友書》云:「如諸癩人為蟲癢,為安樂故雖近火,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
如親友書中所說:「就像患了痲瘋的病人一樣,為了要止身上的癢,就靠近火,暫時的舒適,感覺好像可以止癢,卻不能真正止癢。我們的貪欲也是一樣,為了除苦,我們追尋種種的快樂,那知非但苦不能除,反而引發更大的苦,不但使我們的貪欲增長,更使生死輪迴不斷。」

就像那個生癩,「癩」就是痲瘋病,啊!這個痲瘋病的可怕,不曉得你們去過沒有?這新莊有個樂生痲瘋院,我去過一次,我聽他們敘述說這個事情,當時沒有什麼感覺。有的時候自己身上癢了以後,你去抓抓,啊,那真是越抓越癢。但是比起那個痲瘋病,那個痲瘋病的痛苦,他實在是受不了,受不了到什麼程度?他寧願拿那個火來烤。對不起,烤得那個肉都燒焦了,他那個外面是痛得要命,裡面還在癢。啊!這個東西,那我們這個貪心就是這麼嚴重法,這個這麼嚴重法。可是這個東西比起地獄的猛火來,那還不曉得多少。
所以平常我們的心裡邊,這種貪、瞋的心相,那個就是將來到地獄裡面去感得餓鬼的,所以你長劫受苦的就是這樣。眼前哪,我們到那時候,一到那時候猛利的貪生起來了,你永遠不得滿足的,就是這個心。將來為什麼會感得那餓鬼,就是這樣,你就永遠不能滿足。那麼偏偏貪心的人也就是這樣,哎喲,好東西樣樣顧自己,完全顧不到人家,所以沒有積一點福報。所以那個心裡面永遠不得滿足,偏偏又造了這個業,所以他吃的時候,對不起!又找不到東西吃,這個。所以眼前你了解了這個因果關係的話,你很明白就了解將來這果性的狀 (p205) 態。所以我們現在多思惟、多觀察,那唯一的方法,來靜息、轉變它。

【《攝波羅蜜多論》云:「獲得此案樂,猶如一日享,多累仍不足,重疾莫過此。」】
《攝波羅蜜多論》説:「為了獲得三界中的安樂,就好像只有一日般這麼短暫的享受,費盡了千辛萬苦去追求卻還不滿足,最嚴重的病莫過於此。」

【《弟子書》亦云:「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未得吉祥如白拂,豈有是事反增貪。豈有昔未多經苦,眾生無欲能飽滿,無有情腹未曾臥,然何生死不離貪。」】
弟子書中也說:「我們不斷在這六道中受生,何止百次之多,我們也一直都在追尋這個快樂。但是,那有什麼快樂可言?非但沒有真正的快樂,反而只是在增長我們的貪而已。我們輪迴了這麼久,也吃過種種的苦,為什麼還不知停息,仍然無止盡地追求欲望呢?我們不斷地在母親的肚子裡受胎,又為什麼不能早日了脫生死,早日遠離使我們輪迴的貪愛呢?」

那這上面又告訴我們,這個「百」,並不是說一百趟,實際上是「泛百」。就是我們任何一趣當中,任何一趣,都是經過無量無邊,任何一個快樂都受過,任何一個好事情都有過。結果有了以後,對不起,我們的貪心滿足了嗎?對不起,沒有耶,反而增長。唉,還有呢苦也是如此,也是如此啊!正因為你受那個貪,所以受那個苦,就因為我們不能滿足所以受那個苦。然後呢受這個生死的輪迴當中,「無有情腹未曾臥」,這個話什麼意思?就是互為母子,世間的有情是無量無邊找不到邊際,可是又因為我們的生死是無量的,所以人家互為母子。找不到一個人,絕找不到一個有情例外的,所有的有情都曾經做過,互為母子過,這麼多!結果呢,對不起,還是不能滿足,我們也不能離開。

【應如是思。】
應該經常這樣思惟。

應該這樣去思惟、觀察啊!

<第四組>
(p206)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
也應該如除憂經中所說,多多思惟以求儘速出離。

照著除憂苦的經上面這樣思惟的話,你就很容易了,很容易了。說實在,有的人讀那個經,有的人曾經告訴我:「唉呀,法師啊!聽了這個,我就不敢聽、不敢看了。」我說:「為什麼?」「唉呀,看看那個都好怕哦,就是這樣,做也做不到。」如果是你們碰到這種情況,你們怎麼說?以前我也這樣想,後來不,後來不!因為你做不到的結果你退下來,退下來安樂嗎?假如退下來安樂的話,誰也不願意做,我是第一個絕對不願意做,喔唷,做這個苦事情幹什麼!因為你退下來,是只有一條路 — 死路一條,永遠受無邊的大苦。你現在這樣做地做下去的話,欸,你眼前雖然做不到,你只要咬緊牙關慢慢地做的話,做到;做到了以後,問題都解決。這眼前雖然你心裡面覺得:啊,有一點做不到。那一點做不到,實際上並沒有苦欸,只是心裡面一點恐怖,對不對?你這一點心裡的恐怖擋不住,將來這個大苦你怎麼擋得住啊!所以你想到這裡的話,你一定向前衝。
所以說來說去,主要的是什麼 — 正知見。你就把那事情的問題看得、認得得很正確了以後,這問題都會解決的。你如果仔細想想:啊,發現了!努力地一心只有向上。所以這一點是告訴我們:所以我們要照著這個經上面,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一定能夠產生厭 (p207) 離。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如云:「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由互相鬥諍,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為蟲極飢虛,所噉諸土糞,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
經中這樣說:「我們過去生中,投生在地獄中時,所飲的烊銅水,即使是大海水,也無法度量。生於豬犬畜生道中,所食種種不淨物的量,也超過須彌山王。又在人道中,為了愛別離苦,所流下的淚滴,遠比大海水還要深。生為阿修羅道時,和天道爭鬪被砍下來的頭,可以從欲界天,一直堆到色界天。身為餓鬼道時,因為極度飢餓,所吞下的不淨糞土,足以拿來填海,還綽綽有餘。」

你看看,經上面告訴我們:啊!我們在地獄當中所飲的烊銅,超過大海水。唉呀!想到這一點,想到這一點哪,那個貪心實在一點都生不起來,想到這一點,那貪心實在一點生不起來!我們不要說飲大海水的烊銅,不要說熱鐵丸,你們試試看,把那個鐵燒得啊,不要說燒紅哦!把那個鐵擺在火裡面燒它五分鐘,還是黑黑的一點看不見,你們摸它一下看,你們不妨摸它一下看。我有一個同學,我們同班的,有一次我們一起去參觀高雄那個鋁廠,那個鋁錠拿出來,就是這個從原料當中拿出來以後,放在邊上,放在邊上。那時候已經完全變成鋁錠,一點看不見,像好好的。嘿!他老兄好玩地跑得去一摸,這就這樣。這一摸,旁邊人告訴他:「欸,這個不能摸的!」把那手馬上就一下打開,打開當時感覺不到。打開完了以後,發現那個手整個地爛了,整個地爛了,這個就這麼厲害哦,這樣啊!
(p208) 所以,這種地方我們不要單單,如果想真正聽聽、結結緣,那也就罷了。啊,反正覺得滿好玩的,倒真是滿好玩的。你覺得滿好玩,願意看看也有好處哦!如果你要真的希望,這個心情能夠感受得到的話,你最好自己試一試。可是不要吞下去,吞下這個受不了哦,你手上面去試一下。那個開水燒了一百度,把那手指伸下去,不要用那個手指,用那個手指,為什麼原因?因為那個手指要做事情的。或者用左手的手指,然後你弄,萬一到那時候你又來了,放那邊又燙它一下。如果你覺得燙的太不行的話,你割開來放一點鹽上去。然後呢你歡喜吃醬油嘛,你歡喜吃那些嘛,你要歡喜吃的東西,你放上去試試看。你來了幾趟以後,大概我想可以稍微對我們有一點幫助。現在受一點小小的痛苦,將來可以免除極大的痛苦哦!所以說如果自己想有心痛改的話,這個自然……也許這個方法太笨了一點,但是卻它收效最快。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要燙手指,不要燙這個,燙這個的原因在這個地方。
[071A]卻它收效最快,所以我告訴你們要燙手指,不要燙那個,燙這個的原因在這個地方,這是隨便,雖然這個是並不善巧,可是確實不妨以你們自己的量去想一下,然後呢在這個犬豕當中所食的不淨高過於須彌山,這個是對貪的人,對貪什麼?飲食等等。還有呢對親友難分別的人,由生死中別離,別離了以後,我們流的眼淚,已經高過這樣,你想到了這一點,難捨的這種事情,沒有一點捨不掉的。還有呢如果瞋心大的話,你看看你為了大家一點鬥爭,這個平常我們鬥爭中不須送掉性命吧,鬥爭乃至把命送掉那個頭積起來高過於梵世,那個不得了。我們墮落小蟲當中食這個大糞、土,也這麼多。

p. 163 (10)
(p214) 【如是又如《華嚴經》云:】
又如華嚴經中所說:

他不斷地用那個經上面的證,無非是用種種方式,總是我們越多,總有一個地方能夠觸到我們的心,那個時候不要輕輕放過哦!當你觸到了這個心上面的時候,你要想辦法把你這個相應的感觸,那個時候加深它,那個力量就從這個地方產生的,那個地方產生的。所以你平常的時候儘量地多去研閱,當一下觸到了,你停在那個地方。唉呀,對呀!使得這個心量慢慢地加強堅固、加強堅固。你這樣地經過三番五次努力,以後就容易慢慢、慢慢地產生對治這種效應。那麼《華嚴》怎樣說呢?

【「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恆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我們應該了解貪欲的過患,就是讓我們不斷在六道中輪轉,現在應該趕緊從迷夢當中覺醒過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尤其是以種種的戒律,來摧破貪欲。我們會生生世世這樣輪轉,白白耗費生命,就是因為過去沒有能夠承事諸佛,沒有累積功德的緣故,所以無法好好學佛、修行。也由於沒有聽聞佛宣說苦諦的內容,因此一直沒有出離的機會。」

它經上面,前面是單單從苦的那一方面,這個方面又正面地告訴我們:你想想看呀,我們為了前面這種無理的貪欲,然後呢虛耗的這個生命,不曉得無量無邊哪!現在是為了解決這個無義的痛苦,然後一心努力地如法行持,然後呢依戒定慧這樣,應該努力趁這個機會,把這個欲摧毀呀!在我們這裡,的的確確正應該努力的。所以跑到這地方來,我們正應該努力的在這地方,這一點這是最重要。如果跑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地方還是嘻哈 (p215) 放不下,這個千真萬確的,脫下衣服回家去;先懺悔,等到有了力量再來。嘻嘻哈哈那在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做的事情是這個,說:「我跑到這個地方來,為什麼要做這個的!」嗯,那麼這樣。所以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我非常讚歎他,他覺得:我持了戒做不到,捨戒。乃至於必要的時候,連它沙彌都不要,然後做淨人伺候你們,必要的時候回家去,然後吃盡了苦頭再來。這個才是有志氣!這個每一樣事情,應該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哪!

【謂盡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誑,領受無量無義大苦。】
如今,已經知道所有三界中的盛事,都是欺誑我們的,只會引發更多的貪欲,帶來更多的痛苦而已。

不管你得到的三有之間一切好事,那個都是什麼?「欺誑」兩個字。它騙了你,一點點地騙了你,結果呢受無量無邊大苦,這個大苦還是無義的。為什麼說「無義大苦」?我們修行不是一件快樂的哦,修行是一件苦事哦!欸,但是修行—這個小苦而有大義!它現在呢大苦而又無義,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哦!欸,這個要萬萬地要分別得清楚。

【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
就像前面所說,我們白白浪費無量的色身,在六道中不斷地受生,

以前已經不曉得白白地消耗掉了,這個東西應該好好地思惟啊!

【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若是今後仍然不思惟苦諦,不精勤修習解脫道,將繼續在生死中輪轉,所以應該多多思惟不知滿足的過患,以求及早厭離。

(p216) 如果以後我們還不努力的話,以後還是這樣啊,這個是我們應該如法去思惟的,不要讓我們難得的暇滿的人身空空浪費掉。空空浪費都不可以,何況還要去思惟非理作意,把自己送到惡道當中去啊!所以這一點一定要生起這個厭離心啊!那個祖師怎麼說啊?

<第五組>
【慬哦瓦云:「覺壠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阿底峽尊者曾經告誡敦巴尊者說,我們從無始以來,不斷地在六道中受生,都是因為不能修習大乘解脫道的緣故,所以從今以後,應當策勵自己,精勤地思惟、修習。」

啊!說從無始以來,這個受各式各樣的身,但是沒有修正法,尤其是「大乘正法」,像今天這樣認真從來沒有過,所以今天居然做了,趕快努力啊!記得那個祖師前面有一段話吧?人家看見他用功得不得了,就說:「某人哪,你這麼用功你休息一下呀!」他說:「對呀,照理應該休息一下,但是我一想到這個生死痛苦、暇滿人身,我就停不住了。」嗯,這樣,那祖師的典型的公案,我們真正講修行,要把這個作為榜樣。所以他又說,我是仰望於……是怎麼講?「一心仰望這個,把古德的傳記擺在腦筋裡面,一心仰望,我要學他、我要學他啊!」我們千萬把腦筋裡面放不下的這種貪著,要丟到東洋大海。不要說這個人難捨,這個東西難捨,這樣。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所以這些東西千萬要捨掉啊!
我想到了這個,最近哪,早一陣子我剛來的時候,看見我們這裡有很多這個梅乾菜, (p217) 那個的確是非常好的東西。我說:「唉呀,我們這麼多,就送掉一點啊!」就有一個人說:「噢,這個東西很好吃呀!」「哦,這樣。那吃不完嘛,就送掉。」結果大家也是放那裡,最近我聽說生蟲了。你看,人家居士一番好心送到這個地方來。唉!這種地方……。這要我的話,好吃,好吃趕快送掉。我看見很多祖師這種公案,那增長貪心,就增長貪心啊,我只要把肚子塞飽了那個是最好。所以人家弄很多好吃東西,我看見了就眉頭皺皺,心裡就害怕,就因為我的貪心還是很重呀!這個地方要看看那個祖師,祖師怎麼做的,這個才是我們到這裡來的目標。

p. 164
【又如桑樸瓦云:「此生死中須多仰覆,此於心中實覺不安。」】
又如桑樸瓦說:「這一生當中,應該反覆地思惟不知滿足過患等苦諦的內容,一直到食難下嚥,寢食難安枕的地步。」

這個在現在生死輪迴當中,我們都要……什麼叫「仰覆」?反覆地多多思惟。你能夠反覆地多多思惟,你心裡面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哎呀,快樂得很啊!就不安了。於是你說怎麼辦哪?啊!他前面告訴我們思惟這個東西,「坐起慞慌,腦漿炎熱」。啊,你坐立不安!唉呀,那個時候那個心裡面就是,就像火燒一樣的話,你實在是害怕得要命,一心求脫,那就對了。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恆常修習。】
若是沒有辦法到達寢食難安的狀況,就表示還沒有真實地生起厭離心,必須精勤地多加思惟。縱然已經生起這樣的心,也應當繼續不斷地修習。

(p218) 說乃至於這個心裡面還沒有生起,要努力,縱然生起了還要繼續不斷。每一段前面講完了,一定告訴我們這幾句話,每一段講完了,一定告訴我們這幾句話。實際上呢,我們修行的時候也就是,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不必好高騖遠,說:「唉呀,哪一個大法,哪一個大師呀!」佛早就說得清清楚楚了,就是這個樣,你從那個根本上面去做,那就行了。尤其是最近又有人說:「哎喲,最近有一個大上師要來灌頂了。」喔唷,他又想辦法要去灌頂。我就想起來了,據說來那個大上師白教的,這個錫杜佛爺,他的確白教的錫杜佛爺,那是非常精采的,非常了不起的。大寶法王走了以後,他現在認證的工作落在他身上,也可以說那他是第二把交椅。當然白教當中坐第二把交椅有四個上座,他就這個第二把交椅當中的一人,這個倒也是事實。
密勒日巴尊者修行公案,帶給我的啟示?
但是我們不妨說,同樣的白教的真正祖師是哪一個?馬爾巴祖師,然後呢密勒日巴尊者,然後到岡波巴大師再發展開來。而其中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那真是千古奇人。他說了兩句名言,他怎麼講?叫「低處修時高處到,慢慢修時是快快到,一人修時是兩人到。」你修的時候你慢一點,結果你到得快;你低的地方去修的話,你可以爬到高的地方;你不必忙要幫一切人,你先把你自己弄好。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他真正的成就,就在這個地方,他真正的成就就在這個地方。
(p219) 所以你們看過他的傳記的人曉得,沒有看過他傳記,我也把它說一下。他那時候修苦行,不得了!人家送給他一點東西,然後呢他是個在家人,尤其是西藏他們那個地方,就是不是像我們,一定要吃葷的—送他一點糌粑,送他一點點起士,還有送他一點肉乾。到後來那個肉乾上面生了蟲了,他把那個蟲拿掉,他後來想:「不對呀!牠也吃,我也吃,你怎麼可以搶牠呢?好、好、好!我餓肚子,那個蟲就讓牠吃。」結果他先頭發誓了,說:「如果這一生不證道的話,我絕不為八風所動,絕不為這個生命而跑做任何。如果這樣的話,寧願讓那個護法神把我一下弄死,下一世投胎我再來修!」結果到了眼前,眼看著沒吃東西,餓了幾天,他也不管。後來想:「對呀,我所以發那個是為修行,現在餓死了還是不能修行啊!所以這個並沒有違背我的誓願,那好、好、好,我討一點東西去吃吧!」結果他就跑出去,一跑跑出去,欸,看見了那個綠的蕁麻。
你們不曉得那個蕁麻什麼東西,我這次到印度去才看見。哎呀,那個東西上頭滿身都是草,這個草上綠綠的,那個上面有刺,那個刺有毒的,這個毒不是中的毒哦!那時候我不知道,我就一碰,唉呀,一碰那個手整整癢了兩天,唉,癢得你簡直是不曉得怎麼好!這麼個東西!他居然拿這個東西,它那個嫩頭就把它拿下來,他也不知道怎麼弄的。他們說:「喏喏喏喏!當年密勒日巴吃這個東西。」我當時第一次聽聽也沒有什麼心裡上 (p220) 印象,後來我刺到了,自己去想啦,哎喲!這個東西我哭了好幾次。唉呀,想想古人這樣,我自己實在是好差呀!人家還燒了這個東西,我還嫌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哎呀,還要醬油、麻油一大堆。他那個東西,就吃蕁麻,獵人不是跑得去找他嗎?跟他要一點東西說:「我在打獵半天,我找不到東西吃,你的東西先分我一點,然後我找到了給你。」密勒日巴尊者怎麼說?「哎,我吃的就是那個蕁麻。」「哦,那好好,你總給我一點鹽!」「鹽!有鹽就好了,我吃的就是那個蕁麻。」然後呢,跟他要了幾樣東西,他就說:「我吃的就是這個。」結果因為一直吃那個蕁麻,弄到後來,那個身上面都長出綠的毛來了。
以後他的妹妹不是來找到他了嗎?他的妹妹找到他的時候,那時經過一個地方,一個大喇嘛,哎喲,那個大喇嘛很神氣,然後呢那個弟子很多。他的妹妹就跟他說:「唉呀,哥哥我找了你多少年找得好苦,居然最後找到你了。你在這裡幹什麼?」「修行!」「那你怎麼這麼修行呢!我看見這個修行的大喇嘛,這麼多人擁護,吃得這麼好,他同樣地修行,你為什麼不這樣修行?」密勒日巴尊者怎麼說啊?「獅子跳的路,兔子我不敢跳啊!」他這麼了不起的人,他把他看成是兔子,密勒日巴尊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藏傳不管哪一系、哪一派尊重他,他一生有這麼高成就,就靠這個—他自己曉得我條件差。其實他條件真的差嗎?如果我們比比,我們絕對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乃至於百分之 (p221) 一、千分之一,他自己看「我是一個兔子」。哎喲,我們現在還看得自己很高咧,覺得:哎喲!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看那個瞧不起,那個瞧不起;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那所以我們不成就的原因。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種情形我們真正要思惟觀察的,不是它高高大法,而這個地方的基本。所以說「低處修時是高處到」,你把基礎做好了。其實學到現在還是很清楚,一旦你對這個死念生起來了,你現在的眼前的難道還放不下嗎?一旦你對於苦的了解了,你還會去找那些事情嗎?這個死、這個苦什麼?共下士道啊,「阿彌陀佛」啊!所以千真萬確是低處修時,高處是無有不到的!然後呢你不要急,要忙這個、要忙那個,是「慢慢修時是快快到」,所以我們中國人說「欲速不達」,基礎要堅穩哪!繼續下去。第三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