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2018-09-05進度:中士道-思惟苦諦(四)

71A 15:47 - 72A 21:26

丑二、思惟六苦

寅三、數數捨身過患

<第一組>
【◎ 數數捨身過患者。如云:「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於須彌。】
第三種苦,是思惟數數捨身的過患。如釋中所說:「我們在每一世所捨下來的身、骨聚,若是把它堆積起來,恐怕燒成功的灰超過須彌山。」這就是說,我們在每一生當中,所受生的白骨,若是不爛壞的話,堆起來一定比須彌山還要高。

然後我們捨身的過患。捨身、受身,我們捨下來的身、骨聚,不要說骨聚,燒成功的灰超過須彌山,唉!不曉得受了多少。那就是,想想我們實在是,弄了這麼多次,結果呢! (p222) 繼續還在那個地方,繼續還在那個地方,還不停止。所以前面說我們真的,我們的心真像金剛,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佛告訴這麼厲害的,我們居然在那個地方動都不動。唉!我們要反過來,最好的我們哪,後面告訴我們的:我們軟得像豆腐,軟得像棉絮;那就差不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哦!心動。所以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真正好的良馬見鞭影—那個好的馬看見那個鞭的影子就奔了,我們也應該這樣,一點點的小小的馬上就策勵,那這一生就有希望。下面:

寅四、數數結生過患

數數結生過患中,引親友書云:「~數母邊際未能。」其正解為何?為什麼由思惟此義能引發厭患生死?「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 數數結生過患者。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第四種苦,是思惟數數結生的過患。如釋中所說:「生死流轉當中。如果我們把大地做成丸,丸子像柏子那麼一點點大,然後呢我們數這個母親,說我們的母親,要找到那母親的邊找不到。」

這個不斷地結生,然後生死流轉當中捨身,捨身以後呢?結生,就是生死流轉當中。如果我們把大地做成丸,丸子像柏子那麼一點點大,然後呢我們數這個母親,說我們的母親,要找到那母親的邊找不到。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
過去有些先覺們,把這個比喻為每一眾生受生母親的量,並不能完全說明經中的義理。

平常我們去看這個問題,總覺得:我們因為是不斷地結生,所以每一次結生有一個母親,要找那個母親,這個找不到邊。他大師告訴我們:不!這個意思不是這裡。下面:

(p223) 【即此釋中引經文云:】
親友書釋中引經文說:

下面,就是《親友書》上面的,《弟子書》還是《親友書》上面說的,解釋當中引經文說:

【「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展轉非爾。」】
「諸比丘!譬如有人將大地土製為地丸,像柏樹子那樣,然後數,說這是我的母親,然後放下一丸,再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再放下一丸,諸比丘!這些大地泥土所做的地丸,很快可以被數完,但是這些展轉為人母的量,卻還不能數完。」

因為它那個經文上,在那釋論上引經上的文—凡是菩薩造論,他都不是憑空的,一定是有憑有據根據經論,然後呢貫徹諸經義來解釋這個道理。所以他引那個經論上面說:前面這個不是正理,那麼經怎麼說呢?就是就這一點事情來說,「諸苾芻」—就是告訴這比丘,佛告訴他譬如有人把那個大地那個土就做為丸,像柏樹子那樣,然後數:這是我的母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這樣。然後「下其丸」,每數一個下一粒,說這個大地所做成功的丸,很快就數完了,但是要找到那個輾轉為母,找不到。這個什麼意思?不是說我每生結生的這個母親,就是說我現在生我是母親,母親哪來的?母親還有母親生,母親還有母親生……。

【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輾轉次第,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這是說明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的母親……等展轉為母次第的量,沒有窮盡的時候。

(p224) 我們在這裡想:嗯?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有什麼道理?好像在我們感受上面,前者比較對我們有影響—不是!他下面有道理的。

<第二組>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云:】
由以上的比喻,可以知道我們輪迴的時間已經太久了,而不斷受生的數量,也難以計較,若是還不知厭離生死,便仍然要繼續受生。如四百論中所說:

他每一個地方都引經據典的,在下面進一步說之前,這裡先說一點。我們平常都是憑我們的想像的,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要憑我們的想像哦!我們的想像是什麼?兩個字—無明。而且不但無明而且還執著,還偏偏自己覺得對,毛病全在這裡。所以凡是這個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它告訴我們,我們要認得這一點,我們就有希望了,有希望了。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不要說這個解釋對了嘛,你何必這麼囉嗦呢!這個心理是什麼?煩惱,就是你的習氣。看看經論上面為什麼這麼說,它每說一個,總有它的特殊的意義在。那個論上面怎麼說?

【「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任何一個果,你要找那個果的最初的因,找不到,那個時候你怎麼不可怕,當它不斷地增多,乃至無量的話,那時就難免不心生恐懼了。」

說隨便一個結果,就是我們隨便一個一生,這個說我們現在—「我」存在了,那麼你找它的這個一個結果,你找它的因,找它的因,「初因」,最初的原因哪裡來?你找不到,隨便這個一果都找不到哦!啊!所以這一個因緣無盡啊!你總得想這個上面,既然一 (p225) 切都是因緣,你要解決這個果,必定要從因上面;結果一個簡單的事情,你找最初因找不到的話,可想而知這個事情是何等地複雜。既然這麼複雜的,是何等地可怕。那這一下就找到更可怕的理由,懂不懂?所以我們現在隨便說,唉呀,做一點小小的事情,不管你貪也好、瞋也好,你以為吃一口東西,那一口東西的吃下去的東西,找它的最初因找不到。如果你要將來把那一口東西吃下去要還的話,你要還盡是還不盡,意思就是這個說。然後呢不管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它根本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因為你這個最初因找不到、還不盡,所以你永遠在這個地方結生,永遠要解決這個問題,它這個真正的困擾在這裡。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當下就策勵起我們大警惕來,這個懂不懂?
這個要再說一遍,「若時雖一果」,就是說任何一個果,你要找那個果的最初的因,找不到,找不到!那個時候你怎麼不怕呀,怎麼不怕呀!所以由此我們眼前隨便、隨便一樣東西,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要說,哎呀,隨隨便便,好像尤其是現在出家人,反正人家送得來的,反正你儘量地好的吃,去玩哪、用哪、樂啊,啊,不可以呀!你拿這個東西自求解脫了,那的確因為你解脫了可以得到,讓人家在這個福田當中種福;現在你不得解脫的話,人家也白白地浪費,你要還人家啊!既然這個因,頭找不到的話,你還人家,你怎麼還得乾淨哪!你怎麼還得清楚啊!

(p226) 【其釋亦云:「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
釋中也說:「我們所以在生死當中的那個雜染,就像濃稠的森林,相續綿延不斷,實在很難把它數清楚。我們在這個難行的生死大曠野中,

就是這個樣。啊!所以生死當中那個雜染,這樣地、這樣地複雜,這個是真難行啊!

【常應厭患,隨順於此,當如理修。」】
應當要經常生起厭患的心,不斷思惟數數結生的過患,以求出離。」

這個道理,你應該好好的修啊!

【如此當知。】
這是我們應該的。所以我們平常講的業,好像業果—那是它最簡單的基本業因,如果說你要找到那個基本因的輾轉地推行的時候,只有佛才能夠窮盡,只有佛才能夠窮盡。所以我們必定要下足第一步趕快努力,趕快努力啊!這個就是它的道理。再下面。

寅五、數數高下過患

【◎ 數數高下過患者。】
第五種苦,是思惟數數高下的過患。這是說明在六道中受生,善趣、惡趣,勝劣高下,並沒有一定的道理。

第五,上升了又要跌下去,這個是受不了。下去了你覺得上升,對不起,上升了還要跌下來。

(p227) 【如云:「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復墮地,既滿轉輪聖王已,復於生死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p. 165 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ㄩㄝˋ手足。
如釋中所說:「即使當我們轉世而成為帝釋天王為世間人天所應供養的對象,將來也會因為過去惡業的緣故,而墮地獄。同樣的,即使身為人道當中最高的轉輪聖王,也會因為福報享盡了,而於他世,生為最低賤的奴婢。也許前世還在天界當中,享受著天女柔軟乳腰的安樂妙觸;後世接著就墮到鐵輪地獄當中,遭受種種粗磨、割裂等苦觸。有時前世還在須彌山頂,雙腳踩著軟綿綿的安樂土;後世馬上就墮到煻煨地獄當中,踩著各種動物的屍體。應當經常憶念、思惟三惡趣種種難忍的大苦,以求出離。或者,前世還有天女圍繞身邊,在妙園林中歡喜地嬉戲,轉眼間卻生於近邊地獄的劍葉林中,將整個身體、耳、鼻、手、足,割得遍體鱗傷。

百施:指帝釋天王

欲界天的地非常地柔軟,腳才輕輕一踏就整個陷下去。

近邊地獄位於八大熱地獄外圈,所以它才被稱為「近邊」。
這個地獄由內至外分為四重,分別是煻煨坑、屍糞泥、利刃道及無極河。

<第三組>
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得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闇處,自手伸舒亦莫覩。」】
前世受善報時,還和有如同金蓮般殊妙悅目的天女,一同在水流緩慢的池中游泳;之後就因惡業的緣故,墮在近邊地獄的無極河當中,忍受著難忍的熱石灰水。雖然暫時能在欲界天享受五欲之樂,或者在色界天享受禪定之樂,但是終非究竟,等到福報享盡了之後,仍然要墮到無間地獄當中,受種種的火燒,受無量無邊的苦。在欲界天有日、月光的照耀,色界天的天人,身上也會發光;可是一旦墮到黑暗地獄、或者沒有光明的地方,就是伸手也不見五指。」

這個是高下。他講高下的話,就是你先上,上去了以後下來,就這樣。「既成百施世應供」,換句話說,你做了種種的布施,然後受到世間的種種的好的供養,那帝王啊什麼等等。對不起,造了業以後你又墮落了,又墮落了。前天我們講的那個故事當中就有這個,一個國王,他還做好事哦!吃醉了酒了,殺了一個人,結果墮落了。那現在這個時候,那我們看看,那不得了!所以世間是一無可取,一旦墮落了以後,對不起!「既滿轉輪聖王已」,那個是更好,一下在生死當中做奴婢,轉輪聖王是我們世間最高的,奴婢是最差的。我們現在不要說轉輪聖王,本來做個老闆,忽然跑得去做一個夥計,我們就受不 (p228) 了,何況是轉輪聖王!一下做個總統,忽然之間做個階下囚。唉!然後呢升天,天完了以後到地獄,這個種種地方,它下面這個裡邊都受這個事情。
通常像這個事情,我們好像不大容易感受得到,如果你認真思惟一下的話,我們還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怎麼思惟呢?譬如說,你們以前曾經有過很好的,譬如說很熱望的一樣東西,很熱望的東西,忽然之間熱望的東西失去了,失去了。通常一般來說的話,男女之間,哎喲,大家好得要命,忽然之間其中的一方移情別戀,然後看見你了,跟你白眼相向。唉呀,你那個時候內心的痛苦,那個比起前面這個裡邊說的話,那還不曉得差多少—那它只是失去了,你可沒有受地獄唷!他不是喔,本來在天堂上面好成這個樣的,忽然之間一下跑到地獄裡面去。啊!這樣的高下法,這個是我們應該體會到的。這個世間哪!然後你做生意,本來一向做得很得意,忽然之間做個階下囚,欠了一屁股債。那本來你得意的,人家跑得來求你,忽然之間到了那個時候你又要避債,到處都不敢見人。那個比起這個上面說的話,那已經好得不曉得好多少哦!所以,數數高下的過患。下面說:

【磨等三鐵輪者,如其次第,謂於眾合、黑繩、燒熱三中而有。】
前面所說粗磨、割裂和身觸等三種鐵輪,依順序是指在大有情地獄當中的眾合地獄(粗磨)、黑繩地獄(割裂)、燒熱地獄(觸)當中所受的苦。

就是指前面,上面他說的那個幾樣東西,那是指什麼呢?本來在天上面,然後一下到 (p229) 眾合地獄,到黑繩地獄,然後到燒熱,三個地獄當中去。

【天女隨逐者,謂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樂者,謂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間共許而說,未分能依及所依處,若分別說,乃是彼二宮殿之光。
天女隨逐的意思,是很多天女圍繞、陪伴著他。
天界欲樂,是指忉利天以上的諸天,所享受的五欲之樂。
日月光,依世間共許的來說,就是日光和月光,沒有分能依和所依處。如果要分別來說的話,就是指日、月宮殿所發出的光明。

能依是指住在日、月的天人。所依處是指日、月的宮殿。請參考論源中所譯之「或作日月天」、「或生居日月」。

<第四組>
此等為喻,當思一切從高墮下所有道理,壓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
以上所說的這些比喻,就是要告訴我們「數數高下的過患」。應當多多思惟其中的道理,以生起厭惡三界的心。由於三界中一切的盛事,到最後終究是要衰敗的,所以不要以為三界中還有安樂可尋!應該及早出離。

他上面就是解釋那個裡面說的那些,那這個地方我們也不必一一細說。總之一句話:你再好的東西,最後—墮落。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還在三有當中,三有當中任何的好事,它最後的話呢,一句話—墮落,最後一句話—墮落。所以你想到這裡,唉呀,「厭患三有」啊!所以這個難陀尊者,先不肯努力,結果一看地獄就努力了;喔唷,這樣一看天堂就努力了。結果再到地獄裡面一看哪,發現:唉呀,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是這拚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071B] 結果再到地獄裡面一看,發現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就拼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我們不幸啊,因為我們宿生沒有積這樣的福德,所以不能感得這樣的這個大聖者來引導我們。所幸的我們多多少少,還積了一點少分的福德,聽見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趕快如理努力,我們有份跳出來,有份跳出來。所以想到這裡,眼前我們應該更加努力,更加努力,這樣才對呀!要不然一旦失去了這個機會,那完了,以後連聽都聽不到了。那只有一件事情,到那個時候吞烊銅,在油鍋裡煎,那才可怕呀!

p. 165 (7)
【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正如調伏阿笈摩中所說:「凡是暫時由因緣所積集的一切盛事,最後一定會因為緣滅而消散;由於善業所感的善趣,也會因為惡業成熟而墮至惡趣;一切由因緣展現眼前的相聚,也總有別離的一天;在三界當中,一旦受生,就一定會面臨死亡。」所以,應當多念死無常,苦等內容,以求出離。

經上面就告訴我們,「積聚」,不管你有多少財產,最後呢「銷散」;爬得多高—墮落;大家親親愛愛—別離;「有命咸歸死」。你想到這裡,這些東西都沒有意思,忙 (p232) 它幹什麼啊?真正要忙的一件事情—趕快出離啊!所以「火燒頭燃尚可暫置」。我看現在人家要忙這個股票,喔唷,存那個銀行,不曉得做些什麼呀,不曉得作什麼千秋大夢啊!所以我看見一個祖師,他今天吃完了,把那些東西送給別人,為什麼?「我明天有沒有都不知道,你留在那個地方,人家施主一番好心,你留在那裡幹什麼!」結果他天天人家送,天天送,那個徒弟苦不堪言。欸,結果你不要看徒弟苦不堪言,那個徒弟也後來也成就了,那真正古來人的修行是這個樣。唉呀!現在我們積了一個月還要一年,積了一年還要積一百年,積了一百年還要積一千年。實在我們能吃多少啊?那人沒有一個人能活到一百年,可是我們都是為萬年計,不曉得忙些什麼!結果忙了半天一堆灰,然後到地獄裡受苦,真划不來!再下面,這個是六苦當中的最後一個。

寅六、無伴過患

【◎ 無伴過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無伴而趣者,】
第六種苦,是思惟無伴的過患。就是思惟死的時候,沒有任何人能夠作伴。如釋中所說:「如果能夠知道死時無人陪伴的過患,就應該帶著身、口、意三門的善業走,以善業的光明投生善趣;若是生前行的是十惡業,就是日、月的光明,也難以破除地獄的黑暗,終究只有墮在無邊黑暗的世界當中。」其中「了知過患」的意思,是說應當了知前面所說,死的時候,沒有任何人能夠陪著你一起走的過患。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你生前所有的財物、親人都帶不走,只有曾經造下的善、惡業跟著你一起走。既然如此,寧願帶著福業的光明一起離開,也不讓絲毫的罪業隨身。「三種福」,是指身、口、意三門所造下的善事,如布施、持戒、忍辱等功德善業。「無邊黑闇」,是指無明的黑暗。「無伴而前往他世」的意思,

現在到這個地方,我先解釋一下。假定我們能夠了解了像上面這樣的過失的話, (p233) 唉呀,這一無可貪、一無可貪哪!那時候怎麼辦哪?不要貪著,去修行,修什麼?修「三福」,三福下面說「三門善事」,就是身、口、意努力去做這個。這個是什麼?「福光明」,這個才是。燈是照明的,平常我們在無明黑暗當中,那這樣,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取的,不是要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樣。如果說你不在這個上面努力的話,那麼對不起,那個時候你到哪裡去啊?「難破無邊黑闇」,而且這個地方是沒有日月的,這個是惡道,這個是到那時候「獨自當趣」呀!你眼前忙的東西,一樣帶不走,一個人也不陪你。你忙這個身體,營養了半天,就送你到這個地方去,不值得啊!至於說「無伴」,什麼呢?下面說,論上面告訴我們:

<第五組>
【 如《入行論》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如入行論中說:「死的時候,我們自身的骨肉,都將各自分散,一點也帶不走,何況是我們身外的這些親友呢?生的時候獨自生,死的時候也必須獨自死。既然知道親友都帶不走,何不在生前就放下對他們的貪著,以免在死時,因為難以割捨,而障礙了臨終的往生等……。」

這個身體,生—獨生此一身,這個身體生來嘛也就是。然後呢這個自己覺得:唉呀,這個總是「我」吧!對不起,壞的時候,對不起,這個東西也是壞掉了,壞掉了。眼前的親友等等沒有一個人跟你,沒有一個人,這個東西帶不走,這樣的情況。所以沒有什麼好伴,生的時候自己生,死的時候還自己死,他不能替代我們,何必互相障礙?所以我 (p234) 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互相幫助,這是真正的,難得趁著這個機會互相幫助,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互相幫助有大利益,互相障礙毫無意思。真正可靠的—靠法、靠僧,這個才對。除此以外其他的沒有,「無伴」,記牢這個!

六苦可總攝為哪三項思惟?師父是如何詮釋?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一、於生死中無保信處(自己見到了這個生死可怕也才能幫助他人了解,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信賴的,也沒有可以保證的。)
二、受彼安樂終無飽期(不知厭足,原來是我們無始以來心隨著等流心識而產生煩惱。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辦法飽滿的。)
三、無始而轉(生死中無保信處、安樂無飽期,這個狀態就永遠在那裡轉)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以上六苦,也可以總攝三點來說:

把前面這個,「如是六苦」,六樣東西總集起來,分三個大項目。第一個,

一、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分四
(一)、數數捨身
(二)、損益無定
(三)、勝劣無定
(四)、無伴而往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第一,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保證不變的;

第一個,在整個的生死當中,沒有可以信賴的,也沒有可以保證的。所以從這一點上面來,所以有人說:「唉呀,我要修行了,先啊積幾個錢存在銀行裡,然後先買一點股票。」完全錯了!「我先去造一個房子,然後造好了,在那個底下要去閉關了。」不要這樣,不要!我要去修行了,趕快找修行的佛法是什麼,然後照著去做,這個才對的。佛也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種東西一點都沒辦法保證你,一點都沒辦法可以信賴的。所以第一個,我們修行必定要認識的:這些東西不要忙。如果說你發了大心,為了別人—莊嚴,這個了不起!但是你這個目的幹什麼?還是見到了這個生死可怕,你要幫助別人、引發別人,目的仍舊是這個,這一點千萬注意,這千萬注意!總之這個地方這是根本在此,所以 (p235) 「無保信處」,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樣東西,這樣。

二、受彼安樂終無飽期(不知厭足)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第二,你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辦法飽滿的。

然後呢,第二個,你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辦法飽滿的。不但沒辦法飽滿,正因為如此,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現在眼前貪一點小便宜,然後烊銅熱鐵灌口,唉呀!受盡了苦痛、苦痛、痛苦。然後等到你出來的時候,欸,對不起,逃出來了以後那個等流因果還在那裡,又來啦!然後呢難得的跑到人身當中,短短的幾十年,對不起那個等流就這麼厲害。所以我前面告訴你們:你不從這個上面切斷,你永遠沒機會。眼前為什麼我們會這個現起呢?簡單嘛!就是等流,就是說明就是宿生的習氣在。眼前做了墮落,然後到那個時候,因為你呀貪心重,所以餓鬼,如果還再造一點業的話,那個吃的不是吃不到,吃得到的,吃什麼?烊銅熱鐵。啊!這麼可怕。然後等到把惡業弄完了以後,然後作畜生還。還,統統還清了又跑到人間來;跑到人間來,對不起,那個嘴巴又來了、又來了。啊!這麼個可怕法,它永遠沒有飽足的。
所以懂得了這一點,就要曉得:哦,真正修行,大家注意哦,所謂等流。所以我們懺悔的當中,「從無始時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記得這句話吧?「諸罪」應該 (p236) 如何啊?「皆懺悔」。啊!原來我無始以來心隨著煩惱,什麼地方隨起?就在那地方—等流心識。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說你不修對治,不照這個辦法思惟觀察的話,欸,你這個老脾氣又來了,看見了又來了。那個時候是什麼?煩惱,你一定跟著它去,一定跟著它去。修行修什麼?就是這個。所以這個懺悔真正的用意,你必定要懂得;否則的話,你說我懺悔啊,哎喲,我慚愧呀,我業障很重啊!說了半天你的業障在哪裡呀?自己也不曉得,自己也根本不知道,你懺什麼悔!這一點概念我們現在清楚啦,非常好!最後第三點是:

三、無始而轉

【無始而轉。】
第三,眾生展轉受生的數量,是沒有邊際的。

就像前面這個東西,第一個沒有保證、沒有信賴;而且呢,得到了好的是永遠沒有飽足,反而受了大苦。這個狀態呢,就永遠在那裡轉,沒頭沒腦。唉!這麼嚴重法。

【初中有四,】
第一「於生死中,無保信處」,又分四點說明:

這個第一個就是無保信,有四個。

p. 166
【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
一是指我們在輪迴中,數數捨身、受生,所以這個身是毫無保障、不可信賴的;

第二個。

【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
二是指親人、還是怨敵,也沒有一定;因此是指損害、還是利益他們,實在很難保證;

(p237) 這個身體的確的確、的確地你能信任嗎?你覺得那個身體弄得好,你準備一點營養,欸,結果偏偏吃下去的出了毛病。啊!你覺得這個好,跑出去為了要找一點快樂,跑出去出了車禍了。乃至於你安安穩穩坐在這個屋子裡面,叭!房子塌下來了。你沒有什麼事情,自己也看不見,對不起,一點傳染病,你也弄死掉了。那你就這樣啊!身不可保。還有呢前面作的「諸益」,哎唷,我覺得賺了一點錢,擺在銀行裡邊,結果銀行倒閉了;欸,結果人家曉得,強盜曉得你有了錢了,把你抓得去了,種種這些問題。唉呀,你忙那個股票,「叭!」一下,股票跌掉了、虧了本了。啊,一點意思都沒有啊!所以前面作的益不可保信。

【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
三是指有時高勝(善趣的安樂),有時低劣(惡趣的苦),時常變異,所以對於一切圓滿的盛事,也是不可保證的;

你做了種種很好的,「叭嗒!」一下,跌下來了。

【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
四是指死時無人陪伴前往,因此對於共處的親友眷屬們,是無法保信的。

那就是這個。

【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前面第三點的「無始而轉」,是說明眾生不斷地相續受生,數量沒有窮盡。以上總攝為三點的內容,也應當多加思惟。

(p238) 就是這個道理。前面所謂這個第三的話,就是「無始而轉」,不斷地在那個地方去轉,這幾個道理。那麼這個是前面六苦,八苦我們常常聽見的,六苦我們一般不大多,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多了一個思惟的苦。其實思八苦、六苦沒什麼太大關係,真正重要的就是怎麼樣從這個幾個項目當中,能夠找到跟你相應的—欸,忽然之間你有深的感觸。然後呢把這個感觸,就是你當下的認識,然後呢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把這個認識的量,產生強有的力量,把你以前錯誤的概念轉變過來,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工作。等到轉變過來了,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地就忙你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念佛,叫你不念佛也談不到,把你嘴巴封起來,你心裡還在拼命念,生了病我也不怕,正好到極樂世界去,這樣好法呀!所以說,低處修時,是高處到!那麼下面:

丑三、思惟三苦 分三
一、壞苦
二、苦苦
三、行苦

一、壞苦

<副班長>
【◎ 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ㄩㄥ,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第三,修三苦者。
就像極熱或瘡或癰,難受得要命,然後呢上面弄一點水,涼一下,就好像是安樂。我們生死當中所受的這個所謂快樂,其實這個本身並不是快樂,壞滅的時候呢還要受種種的痛苦,所以稱為壞苦。

癰:發生在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

「三苦」是什麼呢?就是苦苦、樂苦以及行苦,這麼一個一樣。第一個是樂苦,樂苦他舉一個譬喻,就像「極熱或瘡或癰」,那個生的瘡,唉呀,那個地方燙得要命啊,難受得要命啊!然後呢上面弄一點水,哎呀,涼一下,就好像是安樂。我們生死當中所受的這 (p239) 個所謂快樂,也就是這個,也就是這個。其實這個本身並不是快樂,壞滅的時候呢,還要這種種的痛苦。這個癰跟瘡灑一點涼水覺得安樂,然後呢這個瘡破的時候,唉呀,那是絕大的痛苦啊!所以這個兩個是壞苦,快樂是一無可取。
真正可怕的不是苦欸!苦的事情還用佛來講嗎?真正我們要了解的是快樂。我們明明是苦的,我們看不見;不但看不見,上了它當還要種種受大苦惱,所以一定要經過佛菩薩告訴我們,那從此不再受你騙啦!所以趕快以前做的那個非法的事情,積聚那個事情趕快丟掉,趕快捨掉了以後供養三寶、迴向。那自己趁有暇之身,不可靠的可以得到堅實的法財,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道理。至於這個身體亦是如此,不要貪眼前的一點點這種壞苦,這個樂受,趕快現在就努力去懺悔,認真修習,那可以得到堅實金剛不壞之身。

【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不但這個感受,就是這個感受相應的其它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各種有漏境等,都是壞苦。

通常我們講這個樂就是一種感受,要曉得不但這個感受,就是這個感受相應的其他的心、心所,譬如說你得到了一個快樂的東西,然後你心裡面跟它相應的這種念頭,都是屬於這一方面的。凡是有漏的這種境界都是壞苦,都是壞苦,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換句話,它從這個樂的感受上面,所產生的種種的境界,我們都應該知道,都應該知道。所以因為 (p240) 要一點享受的快樂,所以積聚了財物,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事業,種種的無非從這個上面牽牽連連牽出去的。你了解了這一點,那牽牽連連的事情都一刀切斷,這根本都從這個上頭,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下面:

二、苦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又比如生了大瘡,這個瘡本身是痛苦極了,又遇到熱水等能變異觸時,便會生起劇烈的疼痛。由此應當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觸惱身心,所以叫苦苦。

這樣。那麼進一步講「苦苦」,苦苦是什麼呢?還是講這個熱的這個癰—癰就是身上生了個大瘡,生了個大瘡,這個非常厲害的。唉呀,這個瘡本身是痛苦極了!然後呢或者「觸惱」,本來已經痛苦了,你碰到一下,唉呀!這樣痛苦。然後破了以後更是絕端地痛苦,這個苦受本身就是這樣,這個苦受才一生起你就受不了,啊,身上、心上這個就是苦。

【譬如腎痛,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比如腎痛。和前面的壞苦一樣,不僅是苦受本身,包括和苦受相應的其餘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苦苦。

那麼,這個同樣地,就是我們裡邊的腎痛,就是肚子痛。或者是通常情況之下,我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結石那個痛苦?我曾經以前看見過一個,我一個老師,他有那個結石,到後來,唉呀,據說那個痛苦得……。我還有一個朋友,還有一個朋友,哎喲!我看見了,他平常的時候不痛,一旦痛起來的話,那簡直是,一個好好的人,忽然之間痛了,忽然之間痛了, (p241) 那就是我洛杉磯蓮社的那個朋友。他那一天痛,痛得啊,一痛痛了一個鐘頭。那個頭上的汗,那我們旁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太太、他女兒、他的親戚朋友,我們說:「趕快送到醫院。」他們說:「沒有用,前面已經在台灣的時候送過幾次醫院,看了醫生,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硬是就是在那個地上直滾、直弄,滿頭是汗,旁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我們現在說不怕、不怕呀,我說實在是,我們愚癡沒看見,看見了沒有一個人不怕的。我這兩天腳底按摩,那個說實在是算不了什麼,可是到那個時候痛的時候,實在是難受啊!我們不要說不怕,所以我一直建議你們不要說不怕,你們最好自己試試,你們就曉得自己怕不怕。佛看得最清楚,所以你們眾生愚癡啊!如果你們像我這樣看見那個真正痛苦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葦蘆一樣,就像什麼?就像一根繩子一樣,你一放手就—癱下來了。假定你們真正看到那個苦的形相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塌在地上爬都爬不起來了,這麼個嚴重法,那個痛苦的事情啊!所以他說「譬如腎痛」,這個的確我所看見的最痛的事情。
我看見過好幾次,啊!這個痛苦的事情,有一次在醫院裡也是一樣。我有一次緊急地送到那個急診室,結果旁邊後來來了一個人,一個女的就喊,喊那個聲音之悽慘哪!那個 (p242) 醫生在旁邊,那個醫生就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欸,那個病根沒找到,就是沒辦法。唉!所以這個世間,後來我看看經,說這種痛苦在比起地獄裡面來啊,那地獄裡如果感得這樣,遠比天堂還要好。這種事情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不要說不怕,我們要多去思惟,趁現在我們的那個腦筋好好的時候,我們該忙的是忙這些事情啊!
這個同樣地不但是受,還有其他的相應的心、心所等等,我們也應該了解,應該了解。為什麼呀?當你想到這些的話,啊!你會策發大厭離,拼命努力。關於那個樂受呢,你一想到這個苦,你就不再它受騙,當快樂的事情你不再它受騙,然後呢你不被騙了,第一個。第二個你想到痛苦的時候,拼命推你上去,那個時候當然只有一條修行的路。欸,下面還有一個,但是有的時候既不快樂也不苦,怎麼辦?還有一個辦法,說

三、行苦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又比如熱癰,在沒有接觸到冷水和熱水等時,沒有明顯的樂受和苦受,是一種有漏的捨受。這個捨受被粗重所隨逐的緣故,眼前暫時碰不到,一塊兒這二樣都跟著來了,稱為行苦。

同樣地,就像那個瘡一樣,那個時候雖然沒有碰到前面兩樣東西,對不起,這是有漏的,這是有漏的呀!它繼續地向前,眼前暫時碰不到,一塊兒這兩樣東西都跟著來了,所以叫「行苦」。所以總之一句話,不管眼前受的是苦、樂,或者不苦不樂,最後的根結就是這個樣啊!

(p243)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和前面兩者一樣,不僅是捨受本身,包括和捨受相應的其餘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行苦。

同樣地,是它心、心所法都是這個樣啊!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由於受過去的業和煩惱支配而變化,所以稱為苦。

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東西是一切都是我們宿生以前,現在、以前的煩惱跟業兩樣東西,輾轉引生推衍。既然是由這個東西輾轉引生推衍,一直有這個東西,所以除了你修有力的對治,現在擋住以外,它永遠這樣。說到這裡,我們立刻可以體會一下等流的狀態:就是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的的確確我們沒有辦法。當你認得沒有辦法,那已經好的,你已經曉得沒有辦法,就是已經認得它了;真正可憐的我們不認識它,我們總覺得:「啊,自己好像很有道理喔!」
平常為什麼我們聽了這個經了以後,心裡面木然沒有感受?就是我們根本就不認識我們的真實狀態在無明當中,所以聽了模模糊糊的,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現象。等到你一旦聽懂了,你凡是碰到哪裡,你自然而然會有驚心動魄之感—唉呀,真的你這個心就是這個樣,跟法不相應!跟法不相應是什麼呢?就是在煩惱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一切時處,都在這個煩惱當中,前面是煩惱而來,後面又跟煩惱而去。儘管我們在那兒聽經, (p244) 你聽經了以後,覺得:「欸,是滿好。」聽完了以後呢,它也就是這麼跟著去了。你聽經尚且是如此,還有其他的,你能作得了主嗎?所以這個業成熟的時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苦的特質就在這裡,注定你,你沒有修對治超出來之前,永遠脫不出這個狀態。「故名為苦」。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徧行粗重所隨。】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所以稱為遍行粗重所隨。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種」就是它繼續不斷地增長,一直跟著你,所以叫「徧行」。這個徧行,在任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地,只要三界之內,沒有一個例外。醒著也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你糊塗的是如此,你聰明的也是如此。啊呀,我念書可以念得很好,對不起,沒有用!我就不管它,不管它也沒有用!睡著了,睡著了也沒有用。它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東西一直跟著你,只要它跟著你,哪!後面這些都會來了。

④ 由三種苦受產生煩惱之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
這樣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p245) 【若起苦受瞋恚增長,】
苦的瞋恚增長,

苦的,瞋恚增長。唉呀,你不願意啊!

【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如果是不苦不樂的捨受,於是你心裡面覺得這樣蠻安樂而過,對無常性執著為常等,愚癡便會增長。

假定說既不苦又不樂,你還覺得無所謂,於是你心裡面覺得:「啊!這樣滿安樂而過。」「於無常執為常等」,不僅僅是單單執無常執常哦,下面的所有的顛倒都跟著來了,「愚癡增長」。所以只要你不認識,乃至於認識了又不對治,永遠增長了三毒,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道理我們要懂得,當你真正懂得了這個以後,然後還不夠,要用對治去思惟呀!

⑤ 從煩惱中產生痛苦之理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其中以貪欲能感得將來在五趣中受生等眾多苦惱。瞋不但眼前就苦,將來還一定感得惡趣苦。

這樣。貪,因為你貪著,所有的結生最主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貪,然後呢眾苦。瞋,不但是將來苦,眼前就苦;眼前苦,將來還要一定感到惡趣苦。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的苦永遠跟著它。

癡,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永遠跟著它。唉!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

⑥ 須從三受中以滅除煩惱之理

(p246)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因此,對於樂受應當觀為苦,以滅除貪欲。

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當快樂的事情起來了,趕快說:「啊!大騙子,你趕快不要上它當,趕快停止啊!」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
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這個蘊本身,就是眾苦的因緣。

那麼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啊!這個蘊本身哪,就是眾苦的因緣。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一點?就是說它真正最重要推動我們的—苦諦。所以從這個苦諦上面想到:我們本來這個身體,我們整個的這個東西,就是眾苦的因緣。所以它這個,我們平常常常說「五蘊熾盛、五蘊熾盛」,說了半天,道理說了半天,根本都沒把握住。它這個五蘊熾盛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你認得,你只要這個東西存在,只要那個心念存在,只要這個身體存在,對不起,永遠都在生死當中,永遠痛苦當中。所以你才會產生什麼?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你一旦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的,唉呀!不去管它,你趕快這個,要解決它!
佛世的那些羅漢,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以後的大德們,你看禪宗的這個大德:啊!什麼時候死不知道,「生死心切」,要找到根本,他哪有一分鐘可以放下來!所以這是 (p247) 我深深覺得我們現在修行的根本哪!你有了這個,戒從這個地方持起,佛從這個地方念起,禪從這個地方參起,教也是告訴你認得這個東西,沒有一個……。你把這個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才進一步談得到學密。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談其他的,先看看這個認得與否?不認得,停在這個地方,不必忙,做好了下面自然有。所以說:

【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
痛苦從此處出生,就像必須立刻將毒箭拔除一樣。應該這樣思惟來滅除瞋恚。

不要對他瞋惱。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對於捨受,應當觀它的自性是無常,以及通過修無我空性可以滅盡的自性,這樣思惟就能滅除愚癡。總之,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不要引生三毒。

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不要引生三毒。

⑦ 此等依據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以上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第六十一卷)的義理而宣說。

他這個告訴我們這樣,這告訴我們這樣!這一點我停在這個地方,一段還有深刻的意義。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67頁,昨天我們把三苦也講完了,這個苦分成功八苦、六苦、三苦。說苦的內涵是一樣的,總之是苦,那麼他站在不同的角度來 (p248) 說明。實際上所謂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類型,這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各人所對,在三界之內,各人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用這個不同的類型來說的話,所以總有使我們當下能夠感觸得到;從這個感觸得到,然後呢再深入觀察,徹底了解整個三界之內的真實行相。然後呢了解了這個真實行相,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他最主要的意趣。[072A] 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他最主要的意趣。你找到了根本,然後呢再從根本上面去拔除。否則我們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覺得佛法嘛是好的,要修的,那為什麼好?嗯?不知道。如何去修?也不知道,所以遺留了很多漏洞。在這種狀態當中,總在這個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也能夠轉到,可是中間浪費是不曉得無量劫,長則是這個樣,在這個時候是受太多的苦。所以現在從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各方面分析探討,最後找到了!這個原因是在哪裡?在這裡。現在我們看那個文。第一行:

② 依甚深見派(中觀宗) 分二:
① 以遍行苦造做而周遍之相 
② 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① 以遍行苦造做而周遍之相

真正苦諦的根本為何? 五取蘊
什麼是行苦?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眼前雖然沒現出來,但是它隨時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推動,眼前好像不苦那個階段,它隨時遇到緣,那個苦性就馬上顯發出來。

p. 167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
如同挑負重擔,你挑負多久,不安樂就會持續那麼久。負荷五取蘊重擔也是如此,

它真正的這個苦諦的根本在哪裡?就在那個五取蘊,換句話說,哪!就是我們的身 (p254) 心。簡單來說,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這個我,任何一個人,他那個人他自己的主體。就像挑了一個幾百斤的重擔一樣,只要他那個擔子還在身上沒有卸下來,對不起,那個痛苦一直在,那個快樂永遠沒有辦法解決。所以說「取蘊重擔亦爾」,這一句話我們要著眼。

【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從最初取五取蘊開始,乃至未捨離之間,就一直都在受苦。

<-- p 291-->
只要你沒有對治把它徹底地解決,那個時候就是「執持」。這個執持是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這個上頭,所以叫我執、法執。平常我們都這麼說,可是我執是什麼?不知道。法執是什麼?不知道。那這種狀態當中,你認得兩個名字,對於我們解決這個真實問題,眼前並沒有用場,而這個苦惱卻是眼前逼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必定要從這兩個名詞上面,找到名詞所指的內涵何在,找到了這個內涵,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把它拿掉。所以說這個「執持」,那就是,喏!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實際的意義,只要它還在執著著,那時候一定受苦。那麼,為什麼呀?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在這個蘊當中,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這兩種都在這個裡頭。所以叫做行苦。

在這個蘊當中,就是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就在這個裡頭,就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叫作「行苦」。眼前雖然沒現出來,但是它隨時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既然不停的話, (p255) 並不安住在眼前好像不苦那個階段。不是真的不苦哦,只是好像沒有受大苦,但是一直推動的話,它隨時遇到緣,哪!那個苦性就馬上顯發出來。而這個緣也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集的,不曉得多多少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講的這個苦的種種,最後我們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說:哦!原來就在這個上頭,這個是我們生死大痛苦的重擔,所以要對治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關於這一點你不認識的話,那所有的佛法無根本,沒有建立處。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
一旦有了行苦或者五取蘊之後,雖然現在苦苦和壞苦還沒有生起,但是一遇到緣,馬上就會從各個方面生起很多痛苦,

這只要一旦這個蘊在,因為蘊在,所以煩惱的粗重就安住在這個上頭。在這種狀態,現在雖然沒有生苦,但是「無間」—不停地,讓那個不同的門,遇種種的緣,內、外的等等,那苦就起來了。

修學佛法它第一個根本—厭離心,必定從這裡出來。因為思維苦諦

【故此行苦,徧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因此行苦周遍於一切苦當中,而且是其餘苦苦和壞苦的根本。所以對此應當多多修習厭離。

這就是我們最後歸結到應該了解的,這個苦是偏一切處的。實際上在我們感受,卻偏偏感受不到。我們平常一直講苦,從來不注意佛告訴我們真正的苦諦的苦,要找到根本卻是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所以說這個如果你感受不到的,所謂佛法始終最多就是人天乘,而人天乘我們另外一個名字來說它叫做三世怨,你願意做 (p256) 那個三世怨的事情嗎?這一點我們特別了解、特別注意!尤其是平常,我們太多人修學佛法,說是佛法好的,好在哪裡?不一定知道。要修行,如何修行啊?從什麼地方開始啊?啊,說世間是苦,苦在哪裡呀?唉呀,說這個生、老、病、死,是,如果說這種事情還要人家來告訴你的話,我們實在太笨!不要說個動物牠碰見這種痛苦,牠也曉得避免,而我們作為一個人,難道要懂得的就懂得這一些嗎?這個是它根本所在,我們務必在這個地方應該注意!
那麼現在呢,了解到了,不是了解就行啊,前面一再說、一再說:這個認識,理論上雖然如此,但是呢眼前的感受上面,是你很難體會到的。所以你必定要思惟、多思惟,修習、多修習,一直等到內心生起相應的量,那時候你會生起大厭離,那就對了!所以修學佛法它第一個根本—厭離心,必定從這裡出來。等到你一旦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哪怕生到天上,因為你深深地了解這個行苦的自性,還沒有解脫,所以說智者視善趣等同那洛迦。真正有智慧,能夠如理了解世間真相,這真相是苦諦的,這種人把天上面的這種快樂,看得像地獄一樣,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這是行蘊自性,只要那個取蘊還在,問題沒有解決。最後再說一遍,這問題的關鍵不但是了解,而要怎麼樣去內心感受到,這是個大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感受到,單單了解的話,那又是個三世怨,就變 (p257) 成世間很聰明的那些人。
所以最近漸漸地、慢慢地我們開始說懺悔或者什麼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學就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種產生感受的,實際上都是什麼?那都是他能夠如理去做的人,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雖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轉,不相應,沒有用;反過來你雖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馬上就會得到好處。不過這地方我們不要誤解:那既然如此,我們不要懂得很多了。不是!你如法地懂得一點馬上得到好處,你能夠懂得更多,好處更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應,體會到它真正的好處。那麼這個是大概我們已經有一個認識了。下面又特別地說明,關於壞苦—樂受這件事情,因為這是我們最難破的,假定這個破掉了,下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看文。

② 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宗大師如何引喻,破除我們對於樂受的誤解、顛倒見?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眼前很多快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不認識、誤解、顛倒的一種妄見,實際上這個樂,都是苦的漸息滅位,也無須觀待遣除痛苦來顯現所謂安樂的自性。

說眼前很多快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不認識,誤解、顛倒的一種妄見,這個東西有它的絕大缺點,能夠增長我們的貪毒,而貪毒是引發生死的最主要的一個主因。實際上這個真的樂嗎?不是的呀!這都是苦的「漸息滅位」—它是苦,可是這個苦慢慢地、慢慢地在減輕當中。當在漸漸減輕當中的,欸,你覺得在輕了、輕了,於是對前面這個大苦來說, (p258) 既然減輕了一點,好像這是樂,所以你「妄」,就是錯誤的感覺,以為它是樂。它並沒有實質上面本來應該樂的,本性是樂的這個實質沒有,實質沒有。所以「全無不待除苦所顯」,因為這是苦漸漸減少,所以當苦除的時候顯出來的,不是它本性,本性絕對沒有快樂的,本質上面絕對是苦的。馬上用一個事實來說明:譬如說你呀一直走,走得很長,走得很多的路,下面說,以為苦。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
比如過度奔走後很累,坐下稍微休息一下,就會生起舒服、愜意的樂受。

跑了很久以後,暫時叫你停一下、坐一下,唉呀,覺得那時候好舒服、好快樂!那是什麼?那個是因為啊,

【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這是由於先前的大苦逐漸止息時,漸漸生起的樂受,因此並不是真正的安樂。

這事實是當下就有很大的苦惱,那麼你停一下呢,那個大的苦惱漸漸地減少,漸漸地消失,所以你這個減輕的感覺,妄起樂想,而不是這件事情本身、本質快樂,它本質不快樂。所以他下面緊跟著這個問題,假定說坐下來是快樂的話,那應該越坐越快樂,因為它本來是快樂的嘛。就像賺錢一樣,賺一塊錢固然賺,越賺是賺得越多是越好,應該這個樣啊!同樣的道理,如果是這個坐下來是快樂的話,坐得越久是越快樂呀!所以下面說,

(p259)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
如果老坐著太久了,仍然會像前面一樣生起很多痛苦。

結果叫你老坐在那裡呀,欸,它不但不快樂,你又苦得要命。所以叫你老坐在那裡,你坐了多久啊,你要站起來去走一走。為什麼?又苦得苦不堪言。苦,就是這樣,坐;然後呢叫你睡,又是這樣;叫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他下面說:

【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
假定這個快樂本性、本質是快樂的話,就像苦一樣的話,你坐得越久,那麼這個快樂應該越來越多。同樣隨著行、住、坐、臥、飲食、日曬、乘涼等時間的增長,也應當逐漸生起越來越多的安樂,

喏!假定這個快樂本性、本質是快樂的話,就像苦一樣的話,應該怎麼樣呢?你坐得越久,那麼這個快樂越多。天下的苦本來就是苦的,這個苦的時間越久,痛苦越難受、越厲害。為什麼呀?因為它本性就是苦的。這快樂的事情卻不是,剛開始的時候,你換一換覺得快樂了,過了一下快樂慢慢地消失掉了,再繼續下去那個快樂就沒有,苦了,再下去就苦得受不了了!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它本性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苦!所以這個我們要自己如理認識,如果你們聽懂了,就應該沒問題,不聽懂回去仔細想一想,這個概念非常重要!
就像同樣的道理,你走久了以後坐,坐久了以後又要換一個,「如是習近行住坐 (p260) 臥」,沒有一個例外的。啊!你說走了半天又想坐一下,坐了半天又不行,要睡一下,睡了一下又要站起來,叫你老躺在床上你也躺不住。為什麼?它始終是同一個道理,這是大苦的漸漸息滅所生起的,相對的這種感覺,只是減少一點,它本質還是苦,就是我們這個妄想顛倒,所以叫無明嘛!
除了這個以外,「飲食日陰」,當你渴的時候—飲;餓的時候是食;寒的時候是日;日的時候是陰,都是這個樣。啊!說今天冷了,曬曬太陽,然後呢太陽越來越大,你又受不了了。假定曬太陽是快樂的,應該越曬越快樂啊!又不是,沒有一個例外的。乃至於飲食,你倒吃吃看!唉呀,吃到後來,吃得難受得不得了,到後來不但是肚子吃壞了,你胃口也沒有了,沒有一樣不是這樣的!所以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什麼?都是苦的漸息滅位。從這個上面我們就認得,哦,原來這個樂的本質是虛妄的,只是苦的漸息滅位,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在這一種狀態啊,

【現見太久唯生苦故。】
但是現在你只要弄久了,結果總是苦。

你只要弄久了,結果總是苦,總是苦。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
《入胎經》當中,佛對難陀說:

(p261) 那麼說明了這個道理,馬上告訴我們,經上面的就是這樣說的。說:

【「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
難陀,你要知道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中,每一種都是苦的自性。

這個每一件事情,個別個別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苦。所以:

【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
各位修靜慮的行者,你們應當善加觀察這些威儀的自性。比如,一天當中一直行走,既不停止,也不坐下或者躺下,走到最後就會感受身體各肢節的苦,而且分別感受到強烈、粗猛、難可忍性、非悅意性等的苦受,

每一件事情,它真正的是粗、猛而難以忍受的這種痛苦啊!

【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絕對不能從這個上面妄想以為快樂。行是如此,

【餘三威儀亦如是說。】
其餘住、坐、臥等三種威儀也是如此。

不但是行住坐臥,其他的所有的,前面說飲食日陰,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呀!繼續又說:

【「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
佛說:難陀,但是由於行持那些威儀時的痛苦暫時間斷的緣故,便對其新生的痛苦生起安樂的錯覺。

那這一段就是前面的,說明這個道理。

【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
佛說:難陀,有漏安樂的產生,其實只是痛苦的產生;當有漏樂受的息滅,也只是痛苦的息滅;世間一切法現起是苦,然後呢滅也是苦的息滅。

世間一切法,現起是苦,然後呢滅也是苦,所以我們要努力找「滅」這個辦法,就把 (p262) 一切消除掉,那個時候得到寂滅之樂。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四百論》也說:就像我們妄見的以為安樂在增長,其實最後都轉成了痛苦,而痛苦不斷增長後,卻不可能轉成安樂。

<-- p 292-->
第一個是說道理,馬上用經證,經證了以後,祖師再加說明。祖師論上面怎麼說啊?說,就像我們妄見的,像安樂覺得增長,增長的結果,慢慢地增長,時間增久的時候必反變成功苦;但是呢,苦這個東西如果增長的話不會轉成樂。為什麼?苦本身就是苦,它的特質就是苦,你時間越長苦越多;可是樂卻不是,所以時間一增長的話,對不起,啊,苦又來了!所以若經、若論都是這個,那麼然後呢,大師又把這個經論的道理抉擇出來,把這個宗要讓我們認得地清清楚楚。現在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哦!的的確確的,我們世間最難以認識的,而放不下的樂,原來這個不是真的,是苦!那麼既然樂都是苦,還有什麼一切好貪的呢?行呢?連它樂都沒有,雖然眼前一下感受不到,可是行苦的自性不斷地推衍哪,所以它結果又是苦,總結起來世間是沒有一點地方不是苦。
而那個苦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沒有別的,就是在我們五蘊身心上面,這是它真正我們應該認識的這個。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取蘊的重擔只要一天在,一天沒有解決,問題一直在,我們真正應該厭離的就是厭離這個。現在我們處處地方忙這個,要修飾、修飾它;要 (p263) 營養、營養它;要保護、保護它,那完全走上錯誤之路。你這個概念就是邪知見,你這個行為就是染污之業,然後造成功這個惡習,到那個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這個東西又要來了。就把你綁得死死的,永遠在這個裡邊,你還覺得是找快樂,結果是越找越痛苦啊!那麼這個把苦的特別的行相告訴我們,這個叫總苦,把那個苦的特質。下面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