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9-05進度:中士道-思惟苦諦(四)

71A 15:47 - 72A 21:26

丑二、思惟六苦

寅三、數數捨身過患

<第一組>
【◎ 數數捨身過患者。如云:「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於須彌。】
第三種苦,是思惟數數捨身的過患。如釋中所說:「我們在每一世所捨下來的身、骨聚,若是把它堆積起來,恐怕燒成功的灰超過須彌山。」這就是說,我們在每一生當中,所受生的白骨,若是不爛壞的話,堆起來一定比須彌山還要高。

然後我們捨身的過患。捨身、受身,我們捨下來的身、骨聚,不要說骨聚,燒成功的灰超過須彌山,唉!不曉得受了多少。那就是,想想我們實在是,弄了這麼多次,結果呢! (p222) 繼續還在那個地方,繼續還在那個地方,還不停止。所以前面說我們真的,我們的心真像金剛,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佛告訴這麼厲害的,我們居然在那個地方動都不動。唉!我們要反過來,最好的我們哪,後面告訴我們的:我們軟得像豆腐,軟得像棉絮;那就差不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哦!心動。所以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真正好的良馬見鞭影—那個好的馬看見那個鞭的影子就奔了,我們也應該這樣,一點點的小小的馬上就策勵,那這一生就有希望。下面:

寅四、數數結生過患

數數結生過患中,引親友書云:「~數母邊際未能。」其正解為何?為什麼由思惟此義能引發厭患生死?「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 數數結生過患者。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第四種苦,是思惟數數結生的過患。如釋中所說:「生死流轉當中。如果我們把大地做成丸,丸子像柏子那麼一點點大,然後呢我們數這個母親,說我們的母親,要找到那母親的邊找不到。」

這個不斷地結生,然後生死流轉當中捨身,捨身以後呢?結生,就是生死流轉當中。如果我們把大地做成丸,丸子像柏子那麼一點點大,然後呢我們數這個母親,說我們的母親,要找到那母親的邊找不到。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
過去有些先覺們,把這個比喻為每一眾生受生母親的量,並不能完全說明經中的義理。

平常我們去看這個問題,總覺得:我們因為是不斷地結生,所以每一次結生有一個母親,要找那個母親,這個找不到邊。他大師告訴我們:不!這個意思不是這裡。下面:

(p223) 【即此釋中引經文云:】
親友書釋中引經文說:

下面,就是《親友書》上面的,《弟子書》還是《親友書》上面說的,解釋當中引經文說:

【「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展轉非爾。」】
「諸比丘!譬如有人將大地土製為地丸,像柏樹子那樣,然後數,說這是我的母親,然後放下一丸,再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再放下一丸,諸比丘!這些大地泥土所做的地丸,很快可以被數完,但是這些展轉為人母的量,卻還不能數完。」

因為它那個經文上,在那釋論上引經上的文—凡是菩薩造論,他都不是憑空的,一定是有憑有據根據經論,然後呢貫徹諸經義來解釋這個道理。所以他引那個經論上面說:前面這個不是正理,那麼經怎麼說呢?就是就這一點事情來說,「諸苾芻」—就是告訴這比丘,佛告訴他譬如有人把那個大地那個土就做為丸,像柏樹子那樣,然後數:這是我的母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這樣。然後「下其丸」,每數一個下一粒,說這個大地所做成功的丸,很快就數完了,但是要找到那個輾轉為母,找不到。這個什麼意思?不是說我每生結生的這個母親,就是說我現在生我是母親,母親哪來的?母親還有母親生,母親還有母親生……。

【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輾轉次第,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這是說明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的母親……等展轉為母次第的量,沒有窮盡的時候。

(p224) 我們在這裡想:嗯?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有什麼道理?好像在我們感受上面,前者比較對我們有影響—不是!他下面有道理的。

<第二組>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云:】
由以上的比喻,可以知道我們輪迴的時間已經太久了,而不斷受生的數量,也難以計較,若是還不知厭離生死,便仍然要繼續受生。如四百論中所說:

他每一個地方都引經據典的,在下面進一步說之前,這裡先說一點。我們平常都是憑我們的想像的,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要憑我們的想像哦!我們的想像是什麼?兩個字—無明。而且不但無明而且還執著,還偏偏自己覺得對,毛病全在這裡。所以凡是這個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它告訴我們,我們要認得這一點,我們就有希望了,有希望了。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不要說這個解釋對了嘛,你何必這麼囉嗦呢!這個心理是什麼?煩惱,就是你的習氣。看看經論上面為什麼這麼說,它每說一個,總有它的特殊的意義在。那個論上面怎麼說?

【「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任何一個果,你要找那個果的最初的因,找不到,那個時候你怎麼不可怕,當它不斷地增多,乃至無量的話,那時就難免不心生恐懼了。」

說隨便一個結果,就是我們隨便一個一生,這個說我們現在—「我」存在了,那麼你找它的這個一個結果,你找它的因,找它的因,「初因」,最初的原因哪裡來?你找不到,隨便這個一果都找不到哦!啊!所以這一個因緣無盡啊!你總得想這個上面,既然一 (p225) 切都是因緣,你要解決這個果,必定要從因上面;結果一個簡單的事情,你找最初因找不到的話,可想而知這個事情是何等地複雜。既然這麼複雜的,是何等地可怕。那這一下就找到更可怕的理由,懂不懂?所以我們現在隨便說,唉呀,做一點小小的事情,不管你貪也好、瞋也好,你以為吃一口東西,那一口東西的吃下去的東西,找它的最初因找不到。如果你要將來把那一口東西吃下去要還的話,你要還盡是還不盡,意思就是這個說。然後呢不管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它根本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因為你這個最初因找不到、還不盡,所以你永遠在這個地方結生,永遠要解決這個問題,它這個真正的困擾在這裡。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當下就策勵起我們大警惕來,這個懂不懂?
這個要再說一遍,「若時雖一果」,就是說任何一個果,你要找那個果的最初的因,找不到,找不到!那個時候你怎麼不怕呀,怎麼不怕呀!所以由此我們眼前隨便、隨便一樣東西,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要說,哎呀,隨隨便便,好像尤其是現在出家人,反正人家送得來的,反正你儘量地好的吃,去玩哪、用哪、樂啊,啊,不可以呀!你拿這個東西自求解脫了,那的確因為你解脫了可以得到,讓人家在這個福田當中種福;現在你不得解脫的話,人家也白白地浪費,你要還人家啊!既然這個因,頭找不到的話,你還人家,你怎麼還得乾淨哪!你怎麼還得清楚啊!

(p226) 【其釋亦云:「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
釋中也說:「我們所以在生死當中的那個雜染,就像濃稠的森林,相續綿延不斷,實在很難把它數清楚。我們在這個難行的生死大曠野中,

就是這個樣。啊!所以生死當中那個雜染,這樣地、這樣地複雜,這個是真難行啊!

【常應厭患,隨順於此,當如理修。」】
應當要經常生起厭患的心,不斷思惟數數結生的過患,以求出離。」

這個道理,你應該好好的修啊!

【如此當知。】
這是我們應該的。所以我們平常講的業,好像業果—那是它最簡單的基本業因,如果說你要找到那個基本因的輾轉地推行的時候,只有佛才能夠窮盡,只有佛才能夠窮盡。所以我們必定要下足第一步趕快努力,趕快努力啊!這個就是它的道理。再下面。

寅五、數數高下過患

【◎ 數數高下過患者。】
第五種苦,是思惟數數高下的過患。這是說明在六道中受生,善趣、惡趣,勝劣高下,並沒有一定的道理。

第五,上升了又要跌下去,這個是受不了。下去了你覺得上升,對不起,上升了還要跌下來。

(p227) 【如云:「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復墮地,既滿轉輪聖王已,復於生死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p. 165 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ㄩㄝˋ手足。
如釋中所說:「即使當我們轉世而成為帝釋天王為世間人天所應供養的對象,將來也會因為過去惡業的緣故,而墮地獄。同樣的,即使身為人道當中最高的轉輪聖王,也會因為福報享盡了,而於他世,生為最低賤的奴婢。也許前世還在天界當中,享受著天女柔軟乳腰的安樂妙觸;後世接著就墮到鐵輪地獄當中,遭受種種粗磨、割裂等苦觸。有時前世還在須彌山頂,雙腳踩著軟綿綿的安樂土;後世馬上就墮到煻煨地獄當中,踩著各種動物的屍體。應當經常憶念、思惟三惡趣種種難忍的大苦,以求出離。或者,前世還有天女圍繞身邊,在妙園林中歡喜地嬉戲,轉眼間卻生於近邊地獄的劍葉林中,將整個身體、耳、鼻、手、足,割得遍體鱗傷。

百施:指帝釋天王

欲界天的地非常地柔軟,腳才輕輕一踏就整個陷下去。

近邊地獄位於八大熱地獄外圈,所以它才被稱為「近邊」。
這個地獄由內至外分為四重,分別是煻煨坑、屍糞泥、利刃道及無極河。

<第三組>
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得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闇處,自手伸舒亦莫覩。」】
前世受善報時,還和有如同金蓮般殊妙悅目的天女,一同在水流緩慢的池中游泳;之後就因惡業的緣故,墮在近邊地獄的無極河當中,忍受著難忍的熱石灰水。雖然暫時能在欲界天享受五欲之樂,或者在色界天享受禪定之樂,但是終非究竟,等到福報享盡了之後,仍然要墮到無間地獄當中,受種種的火燒,受無量無邊的苦。在欲界天有日、月光的照耀,色界天的天人,身上也會發光;可是一旦墮到黑暗地獄、或者沒有光明的地方,就是伸手也不見五指。」

這個是高下。他講高下的話,就是你先上,上去了以後下來,就這樣。「既成百施世應供」,換句話說,你做了種種的布施,然後受到世間的種種的好的供養,那帝王啊什麼等等。對不起,造了業以後你又墮落了,又墮落了。前天我們講的那個故事當中就有這個,一個國王,他還做好事哦!吃醉了酒了,殺了一個人,結果墮落了。那現在這個時候,那我們看看,那不得了!所以世間是一無可取,一旦墮落了以後,對不起!「既滿轉輪聖王已」,那個是更好,一下在生死當中做奴婢,轉輪聖王是我們世間最高的,奴婢是最差的。我們現在不要說轉輪聖王,本來做個老闆,忽然跑得去做一個夥計,我們就受不 (p228) 了,何況是轉輪聖王!一下做個總統,忽然之間做個階下囚。唉!然後呢升天,天完了以後到地獄,這個種種地方,它下面這個裡邊都受這個事情。
通常像這個事情,我們好像不大容易感受得到,如果你認真思惟一下的話,我們還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怎麼思惟呢?譬如說,你們以前曾經有過很好的,譬如說很熱望的一樣東西,很熱望的東西,忽然之間熱望的東西失去了,失去了。通常一般來說的話,男女之間,哎喲,大家好得要命,忽然之間其中的一方移情別戀,然後看見你了,跟你白眼相向。唉呀,你那個時候內心的痛苦,那個比起前面這個裡邊說的話,那還不曉得差多少—那它只是失去了,你可沒有受地獄唷!他不是喔,本來在天堂上面好成這個樣的,忽然之間一下跑到地獄裡面去。啊!這樣的高下法,這個是我們應該體會到的。這個世間哪!然後你做生意,本來一向做得很得意,忽然之間做個階下囚,欠了一屁股債。那本來你得意的,人家跑得來求你,忽然之間到了那個時候你又要避債,到處都不敢見人。那個比起這個上面說的話,那已經好得不曉得好多少哦!所以,數數高下的過患。下面說:

【磨等三鐵輪者,如其次第,謂於眾合、黑繩、燒熱三中而有。】
前面所說粗磨、割裂和身觸等三種鐵輪,依順序是指在大有情地獄當中的眾合地獄(粗磨)、黑繩地獄(割裂)、燒熱地獄(觸)當中所受的苦。

就是指前面,上面他說的那個幾樣東西,那是指什麼呢?本來在天上面,然後一下到 (p229) 眾合地獄,到黑繩地獄,然後到燒熱,三個地獄當中去。

【天女隨逐者,謂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樂者,謂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間共許而說,未分能依及所依處,若分別說,乃是彼二宮殿之光。
天女隨逐的意思,是很多天女圍繞、陪伴著他。
天界欲樂,是指忉利天以上的諸天,所享受的五欲之樂。
日月光,依世間共許的來說,就是日光和月光,沒有分能依和所依處。如果要分別來說的話,就是指日、月宮殿所發出的光明。

能依是指住在日、月的天人。所依處是指日、月的宮殿。請參考論源中所譯之「或作日月天」、「或生居日月」。

<第四組>
此等為喻,當思一切從高墮下所有道理,壓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
以上所說的這些比喻,就是要告訴我們「數數高下的過患」。應當多多思惟其中的道理,以生起厭惡三界的心。由於三界中一切的盛事,到最後終究是要衰敗的,所以不要以為三界中還有安樂可尋!應該及早出離。

他上面就是解釋那個裡面說的那些,那這個地方我們也不必一一細說。總之一句話:你再好的東西,最後—墮落。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還在三有當中,三有當中任何的好事,它最後的話呢,一句話—墮落,最後一句話—墮落。所以你想到這裡,唉呀,「厭患三有」啊!所以這個難陀尊者,先不肯努力,結果一看地獄就努力了;喔唷,這樣一看天堂就努力了。結果再到地獄裡面一看哪,發現:唉呀,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是這拚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071B] 結果再到地獄裡面一看,發現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就拼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我們不幸啊,因為我們宿生沒有積這樣的福德,所以不能感得這樣的這個大聖者來引導我們。所幸的我們多多少少,還積了一點少分的福德,聽見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趕快如理努力,我們有份跳出來,有份跳出來。所以想到這裡,眼前我們應該更加努力,更加努力,這樣才對呀!要不然一旦失去了這個機會,那完了,以後連聽都聽不到了。那只有一件事情,到那個時候吞烊銅,在油鍋裡煎,那才可怕呀!

p. 165 (7)
【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正如調伏阿笈摩中所說:「凡是暫時由因緣所積集的一切盛事,最後一定會因為緣滅而消散;由於善業所感的善趣,也會因為惡業成熟而墮至惡趣;一切由因緣展現眼前的相聚,也總有別離的一天;在三界當中,一旦受生,就一定會面臨死亡。」所以,應當多念死無常,苦等內容,以求出離。

經上面就告訴我們,「積聚」,不管你有多少財產,最後呢「銷散」;爬得多高—墮落;大家親親愛愛—別離;「有命咸歸死」。你想到這裡,這些東西都沒有意思,忙 (p232) 它幹什麼啊?真正要忙的一件事情—趕快出離啊!所以「火燒頭燃尚可暫置」。我看現在人家要忙這個股票,喔唷,存那個銀行,不曉得做些什麼呀,不曉得作什麼千秋大夢啊!所以我看見一個祖師,他今天吃完了,把那些東西送給別人,為什麼?「我明天有沒有都不知道,你留在那個地方,人家施主一番好心,你留在那裡幹什麼!」結果他天天人家送,天天送,那個徒弟苦不堪言。欸,結果你不要看徒弟苦不堪言,那個徒弟也後來也成就了,那真正古來人的修行是這個樣。唉呀!現在我們積了一個月還要一年,積了一年還要積一百年,積了一百年還要積一千年。實在我們能吃多少啊?那人沒有一個人能活到一百年,可是我們都是為萬年計,不曉得忙些什麼!結果忙了半天一堆灰,然後到地獄裡受苦,真划不來!再下面,這個是六苦當中的最後一個。

寅六、無伴過患

【◎ 無伴過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無伴而趣者,】
第六種苦,是思惟無伴的過患。就是思惟死的時候,沒有任何人能夠作伴。如釋中所說:「如果能夠知道死時無人陪伴的過患,就應該帶著身、口、意三門的善業走,以善業的光明投生善趣;若是生前行的是十惡業,就是日、月的光明,也難以破除地獄的黑暗,終究只有墮在無邊黑暗的世界當中。」其中「了知過患」的意思,是說應當了知前面所說,死的時候,沒有任何人能夠陪著你一起走的過患。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你生前所有的財物、親人都帶不走,只有曾經造下的善、惡業跟著你一起走。既然如此,寧願帶著福業的光明一起離開,也不讓絲毫的罪業隨身。「三種福」,是指身、口、意三門所造下的善事,如布施、持戒、忍辱等功德善業。「無邊黑闇」,是指無明的黑暗。「無伴而前往他世」的意思,

現在到這個地方,我先解釋一下。假定我們能夠了解了像上面這樣的過失的話, (p233) 唉呀,這一無可貪、一無可貪哪!那時候怎麼辦哪?不要貪著,去修行,修什麼?修「三福」,三福下面說「三門善事」,就是身、口、意努力去做這個。這個是什麼?「福光明」,這個才是。燈是照明的,平常我們在無明黑暗當中,那這樣,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取的,不是要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樣。如果說你不在這個上面努力的話,那麼對不起,那個時候你到哪裡去啊?「難破無邊黑闇」,而且這個地方是沒有日月的,這個是惡道,這個是到那時候「獨自當趣」呀!你眼前忙的東西,一樣帶不走,一個人也不陪你。你忙這個身體,營養了半天,就送你到這個地方去,不值得啊!至於說「無伴」,什麼呢?下面說,論上面告訴我們:

<第五組>
【 如《入行論》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如入行論中說:「死的時候,我們自身的骨肉,都將各自分散,一點也帶不走,何況是我們身外的這些親友呢?生的時候獨自生,死的時候也必須獨自死。既然知道親友都帶不走,何不在生前就放下對他們的貪著,以免在死時,因為難以割捨,而障礙了臨終的往生等……。」

這個身體,生—獨生此一身,這個身體生來嘛也就是。然後呢這個自己覺得:唉呀,這個總是「我」吧!對不起,壞的時候,對不起,這個東西也是壞掉了,壞掉了。眼前的親友等等沒有一個人跟你,沒有一個人,這個東西帶不走,這樣的情況。所以沒有什麼好伴,生的時候自己生,死的時候還自己死,他不能替代我們,何必互相障礙?所以我 (p234) 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互相幫助,這是真正的,難得趁著這個機會互相幫助,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互相幫助有大利益,互相障礙毫無意思。真正可靠的—靠法、靠僧,這個才對。除此以外其他的沒有,「無伴」,記牢這個!

六苦可總攝為哪三項思惟?師父是如何詮釋?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一、於生死中無保信處(自己見到了這個生死可怕也才能幫助他人了解,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信賴的,也沒有可以保證的。)
二、受彼安樂終無飽期(不知厭足,原來是我們無始以來心隨著等流心識而產生煩惱。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辦法飽滿的。)
三、無始而轉(生死中無保信處、安樂無飽期,這個狀態就永遠在那裡轉)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以上六苦,也可以總攝三點來說:

把前面這個,「如是六苦」,六樣東西總集起來,分三個大項目。第一個,

一、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分四
(一)、數數捨身
(二)、損益無定
(三)、勝劣無定
(四)、無伴而往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第一,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保證不變的;

第一個,在整個的生死當中,沒有可以信賴的,也沒有可以保證的。所以從這一點上面來,所以有人說:「唉呀,我要修行了,先啊積幾個錢存在銀行裡,然後先買一點股票。」完全錯了!「我先去造一個房子,然後造好了,在那個底下要去閉關了。」不要這樣,不要!我要去修行了,趕快找修行的佛法是什麼,然後照著去做,這個才對的。佛也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種東西一點都沒辦法保證你,一點都沒辦法可以信賴的。所以第一個,我們修行必定要認識的:這些東西不要忙。如果說你發了大心,為了別人—莊嚴,這個了不起!但是你這個目的幹什麼?還是見到了這個生死可怕,你要幫助別人、引發別人,目的仍舊是這個,這一點千萬注意,這千萬注意!總之這個地方這是根本在此,所以 (p235) 「無保信處」,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樣東西,這樣。

二、受彼安樂終無飽期(不知厭足)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第二,你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辦法飽滿的。

然後呢,第二個,你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辦法飽滿的。不但沒辦法飽滿,正因為如此,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現在眼前貪一點小便宜,然後烊銅熱鐵灌口,唉呀!受盡了苦痛、苦痛、痛苦。然後等到你出來的時候,欸,對不起,逃出來了以後那個等流因果還在那裡,又來啦!然後呢難得的跑到人身當中,短短的幾十年,對不起那個等流就這麼厲害。所以我前面告訴你們:你不從這個上面切斷,你永遠沒機會。眼前為什麼我們會這個現起呢?簡單嘛!就是等流,就是說明就是宿生的習氣在。眼前做了墮落,然後到那個時候,因為你呀貪心重,所以餓鬼,如果還再造一點業的話,那個吃的不是吃不到,吃得到的,吃什麼?烊銅熱鐵。啊!這麼可怕。然後等到把惡業弄完了以後,然後作畜生還。還,統統還清了又跑到人間來;跑到人間來,對不起,那個嘴巴又來了、又來了。啊!這麼個可怕法,它永遠沒有飽足的。
所以懂得了這一點,就要曉得:哦,真正修行,大家注意哦,所謂等流。所以我們懺悔的當中,「從無始時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記得這句話吧?「諸罪」應該 (p236) 如何啊?「皆懺悔」。啊!原來我無始以來心隨著煩惱,什麼地方隨起?就在那地方—等流心識。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說你不修對治,不照這個辦法思惟觀察的話,欸,你這個老脾氣又來了,看見了又來了。那個時候是什麼?煩惱,你一定跟著它去,一定跟著它去。修行修什麼?就是這個。所以這個懺悔真正的用意,你必定要懂得;否則的話,你說我懺悔啊,哎喲,我慚愧呀,我業障很重啊!說了半天你的業障在哪裡呀?自己也不曉得,自己也根本不知道,你懺什麼悔!這一點概念我們現在清楚啦,非常好!最後第三點是:

三、無始而轉

【無始而轉。】
第三,眾生展轉受生的數量,是沒有邊際的。

就像前面這個東西,第一個沒有保證、沒有信賴;而且呢,得到了好的是永遠沒有飽足,反而受了大苦。這個狀態呢,就永遠在那裡轉,沒頭沒腦。唉!這麼嚴重法。

【初中有四,】
第一「於生死中,無保信處」,又分四點說明:

這個第一個就是無保信,有四個。

p. 166
【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
一是指我們在輪迴中,數數捨身、受生,所以這個身是毫無保障、不可信賴的;

第二個。

【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
二是指親人、還是怨敵,也沒有一定;因此是指損害、還是利益他們,實在很難保證;

(p237) 這個身體的確的確、的確地你能信任嗎?你覺得那個身體弄得好,你準備一點營養,欸,結果偏偏吃下去的出了毛病。啊!你覺得這個好,跑出去為了要找一點快樂,跑出去出了車禍了。乃至於你安安穩穩坐在這個屋子裡面,叭!房子塌下來了。你沒有什麼事情,自己也看不見,對不起,一點傳染病,你也弄死掉了。那你就這樣啊!身不可保。還有呢前面作的「諸益」,哎唷,我覺得賺了一點錢,擺在銀行裡邊,結果銀行倒閉了;欸,結果人家曉得,強盜曉得你有了錢了,把你抓得去了,種種這些問題。唉呀,你忙那個股票,「叭!」一下,股票跌掉了、虧了本了。啊,一點意思都沒有啊!所以前面作的益不可保信。

【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
三是指有時高勝(善趣的安樂),有時低劣(惡趣的苦),時常變異,所以對於一切圓滿的盛事,也是不可保證的;

你做了種種很好的,「叭嗒!」一下,跌下來了。

【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
四是指死時無人陪伴前往,因此對於共處的親友眷屬們,是無法保信的。

那就是這個。

【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前面第三點的「無始而轉」,是說明眾生不斷地相續受生,數量沒有窮盡。以上總攝為三點的內容,也應當多加思惟。

(p238) 就是這個道理。前面所謂這個第三的話,就是「無始而轉」,不斷地在那個地方去轉,這幾個道理。那麼這個是前面六苦,八苦我們常常聽見的,六苦我們一般不大多,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多了一個思惟的苦。其實思八苦、六苦沒什麼太大關係,真正重要的就是怎麼樣從這個幾個項目當中,能夠找到跟你相應的—欸,忽然之間你有深的感觸。然後呢把這個感觸,就是你當下的認識,然後呢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把這個認識的量,產生強有的力量,把你以前錯誤的概念轉變過來,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工作。等到轉變過來了,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地就忙你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念佛,叫你不念佛也談不到,把你嘴巴封起來,你心裡還在拼命念,生了病我也不怕,正好到極樂世界去,這樣好法呀!所以說,低處修時,是高處到!那麼下面:

丑三、思惟三苦 分三
一、壞苦
二、苦苦
三、行苦

一、壞苦

<副班長>
【◎ 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ㄩㄥ,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第三,修三苦者。
就像極熱或瘡或癰,難受得要命,然後呢上面弄一點水,涼一下,就好像是安樂。我們生死當中所受的這個所謂快樂,其實這個本身並不是快樂,壞滅的時候呢還要受種種的痛苦,所以稱為壞苦。

癰:發生在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

「三苦」是什麼呢?就是苦苦、樂苦以及行苦,這麼一個一樣。第一個是樂苦,樂苦他舉一個譬喻,就像「極熱或瘡或癰」,那個生的瘡,唉呀,那個地方燙得要命啊,難受得要命啊!然後呢上面弄一點水,哎呀,涼一下,就好像是安樂。我們生死當中所受的這 (p239) 個所謂快樂,也就是這個,也就是這個。其實這個本身並不是快樂,壞滅的時候呢,還要這種種的痛苦。這個癰跟瘡灑一點涼水覺得安樂,然後呢這個瘡破的時候,唉呀,那是絕大的痛苦啊!所以這個兩個是壞苦,快樂是一無可取。
真正可怕的不是苦欸!苦的事情還用佛來講嗎?真正我們要了解的是快樂。我們明明是苦的,我們看不見;不但看不見,上了它當還要種種受大苦惱,所以一定要經過佛菩薩告訴我們,那從此不再受你騙啦!所以趕快以前做的那個非法的事情,積聚那個事情趕快丟掉,趕快捨掉了以後供養三寶、迴向。那自己趁有暇之身,不可靠的可以得到堅實的法財,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道理。至於這個身體亦是如此,不要貪眼前的一點點這種壞苦,這個樂受,趕快現在就努力去懺悔,認真修習,那可以得到堅實金剛不壞之身。

【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不但這個感受,就是這個感受相應的其它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各種有漏境等,都是壞苦。

通常我們講這個樂就是一種感受,要曉得不但這個感受,就是這個感受相應的其他的心、心所,譬如說你得到了一個快樂的東西,然後你心裡面跟它相應的這種念頭,都是屬於這一方面的。凡是有漏的這種境界都是壞苦,都是壞苦,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換句話,它從這個樂的感受上面,所產生的種種的境界,我們都應該知道,都應該知道。所以因為 (p240) 要一點享受的快樂,所以積聚了財物,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事業,種種的無非從這個上面牽牽連連牽出去的。你了解了這一點,那牽牽連連的事情都一刀切斷,這根本都從這個上頭,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下面:

二、苦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又比如生了大瘡,這個瘡本身是痛苦極了,又遇到熱水等能變異觸時,便會生起劇烈的疼痛。由此應當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觸惱身心,所以叫苦苦。

這樣。那麼進一步講「苦苦」,苦苦是什麼呢?還是講這個熱的這個癰—癰就是身上生了個大瘡,生了個大瘡,這個非常厲害的。唉呀,這個瘡本身是痛苦極了!然後呢或者「觸惱」,本來已經痛苦了,你碰到一下,唉呀!這樣痛苦。然後破了以後更是絕端地痛苦,這個苦受本身就是這樣,這個苦受才一生起你就受不了,啊,身上、心上這個就是苦。

【譬如腎痛,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比如腎痛。和前面的壞苦一樣,不僅是苦受本身,包括和苦受相應的其餘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苦苦。

那麼,這個同樣地,就是我們裡邊的腎痛,就是肚子痛。或者是通常情況之下,我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結石那個痛苦?我曾經以前看見過一個,我一個老師,他有那個結石,到後來,唉呀,據說那個痛苦得……。我還有一個朋友,還有一個朋友,哎喲!我看見了,他平常的時候不痛,一旦痛起來的話,那簡直是,一個好好的人,忽然之間痛了,忽然之間痛了, (p241) 那就是我洛杉磯蓮社的那個朋友。他那一天痛,痛得啊,一痛痛了一個鐘頭。那個頭上的汗,那我們旁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太太、他女兒、他的親戚朋友,我們說:「趕快送到醫院。」他們說:「沒有用,前面已經在台灣的時候送過幾次醫院,看了醫生,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硬是就是在那個地上直滾、直弄,滿頭是汗,旁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我們現在說不怕、不怕呀,我說實在是,我們愚癡沒看見,看見了沒有一個人不怕的。我這兩天腳底按摩,那個說實在是算不了什麼,可是到那個時候痛的時候,實在是難受啊!我們不要說不怕,所以我一直建議你們不要說不怕,你們最好自己試試,你們就曉得自己怕不怕。佛看得最清楚,所以你們眾生愚癡啊!如果你們像我這樣看見那個真正痛苦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葦蘆一樣,就像什麼?就像一根繩子一樣,你一放手就—癱下來了。假定你們真正看到那個苦的形相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塌在地上爬都爬不起來了,這麼個嚴重法,那個痛苦的事情啊!所以他說「譬如腎痛」,這個的確我所看見的最痛的事情。
我看見過好幾次,啊!這個痛苦的事情,有一次在醫院裡也是一樣。我有一次緊急地送到那個急診室,結果旁邊後來來了一個人,一個女的就喊,喊那個聲音之悽慘哪!那個 (p242) 醫生在旁邊,那個醫生就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欸,那個病根沒找到,就是沒辦法。唉!所以這個世間,後來我看看經,說這種痛苦在比起地獄裡面來啊,那地獄裡如果感得這樣,遠比天堂還要好。這種事情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不要說不怕,我們要多去思惟,趁現在我們的那個腦筋好好的時候,我們該忙的是忙這些事情啊!
這個同樣地不但是受,還有其他的相應的心、心所等等,我們也應該了解,應該了解。為什麼呀?當你想到這些的話,啊!你會策發大厭離,拼命努力。關於那個樂受呢,你一想到這個苦,你就不再它受騙,當快樂的事情你不再它受騙,然後呢你不被騙了,第一個。第二個你想到痛苦的時候,拼命推你上去,那個時候當然只有一條修行的路。欸,下面還有一個,但是有的時候既不快樂也不苦,怎麼辦?還有一個辦法,說

三、行苦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又比如熱癰,在沒有接觸到冷水和熱水等時,沒有明顯的樂受和苦受,是一種有漏的捨受。這個捨受被粗重所隨逐的緣故,眼前暫時碰不到,一塊兒這二樣都跟著來了,稱為行苦。

同樣地,就像那個瘡一樣,那個時候雖然沒有碰到前面兩樣東西,對不起,這是有漏的,這是有漏的呀!它繼續地向前,眼前暫時碰不到,一塊兒這兩樣東西都跟著來了,所以叫「行苦」。所以總之一句話,不管眼前受的是苦、樂,或者不苦不樂,最後的根結就是這個樣啊!

(p243)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和前面兩者一樣,不僅是捨受本身,包括和捨受相應的其餘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行苦。

同樣地,是它心、心所法都是這個樣啊!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由於受過去的業和煩惱支配而變化,所以稱為苦。

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東西是一切都是我們宿生以前,現在、以前的煩惱跟業兩樣東西,輾轉引生推衍。既然是由這個東西輾轉引生推衍,一直有這個東西,所以除了你修有力的對治,現在擋住以外,它永遠這樣。說到這裡,我們立刻可以體會一下等流的狀態:就是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的的確確我們沒有辦法。當你認得沒有辦法,那已經好的,你已經曉得沒有辦法,就是已經認得它了;真正可憐的我們不認識它,我們總覺得:「啊,自己好像很有道理喔!」
平常為什麼我們聽了這個經了以後,心裡面木然沒有感受?就是我們根本就不認識我們的真實狀態在無明當中,所以聽了模模糊糊的,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現象。等到你一旦聽懂了,你凡是碰到哪裡,你自然而然會有驚心動魄之感—唉呀,真的你這個心就是這個樣,跟法不相應!跟法不相應是什麼呢?就是在煩惱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一切時處,都在這個煩惱當中,前面是煩惱而來,後面又跟煩惱而去。儘管我們在那兒聽經, (p244) 你聽經了以後,覺得:「欸,是滿好。」聽完了以後呢,它也就是這麼跟著去了。你聽經尚且是如此,還有其他的,你能作得了主嗎?所以這個業成熟的時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苦的特質就在這裡,注定你,你沒有修對治超出來之前,永遠脫不出這個狀態。「故名為苦」。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徧行粗重所隨。】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所以稱為遍行粗重所隨。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種」就是它繼續不斷地增長,一直跟著你,所以叫「徧行」。這個徧行,在任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地,只要三界之內,沒有一個例外。醒著也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你糊塗的是如此,你聰明的也是如此。啊呀,我念書可以念得很好,對不起,沒有用!我就不管它,不管它也沒有用!睡著了,睡著了也沒有用。它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東西一直跟著你,只要它跟著你,哪!後面這些都會來了。

④ 由三種苦受產生煩惱之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
這樣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p245) 【若起苦受瞋恚增長,】
苦的瞋恚增長,

苦的,瞋恚增長。唉呀,你不願意啊!

【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如果是不苦不樂的捨受,於是你心裡面覺得這樣蠻安樂而過,對無常性執著為常等,愚癡便會增長。

假定說既不苦又不樂,你還覺得無所謂,於是你心裡面覺得:「啊!這樣滿安樂而過。」「於無常執為常等」,不僅僅是單單執無常執常哦,下面的所有的顛倒都跟著來了,「愚癡增長」。所以只要你不認識,乃至於認識了又不對治,永遠增長了三毒,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道理我們要懂得,當你真正懂得了這個以後,然後還不夠,要用對治去思惟呀!

⑤ 從煩惱中產生痛苦之理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其中以貪欲能感得將來在五趣中受生等眾多苦惱。瞋不但眼前就苦,將來還一定感得惡趣苦。

這樣。貪,因為你貪著,所有的結生最主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貪,然後呢眾苦。瞋,不但是將來苦,眼前就苦;眼前苦,將來還要一定感到惡趣苦。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的苦永遠跟著它。

癡,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永遠跟著它。唉!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

⑥ 須從三受中以滅除煩惱之理

(p246)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因此,對於樂受應當觀為苦,以滅除貪欲。

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當快樂的事情起來了,趕快說:「啊!大騙子,你趕快不要上它當,趕快停止啊!」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
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這個蘊本身,就是眾苦的因緣。

那麼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啊!這個蘊本身哪,就是眾苦的因緣。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一點?就是說它真正最重要推動我們的—苦諦。所以從這個苦諦上面想到:我們本來這個身體,我們整個的這個東西,就是眾苦的因緣。所以它這個,我們平常常常說「五蘊熾盛、五蘊熾盛」,說了半天,道理說了半天,根本都沒把握住。它這個五蘊熾盛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你認得,你只要這個東西存在,只要那個心念存在,只要這個身體存在,對不起,永遠都在生死當中,永遠痛苦當中。所以你才會產生什麼?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你一旦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的,唉呀!不去管它,你趕快這個,要解決它!
佛世的那些羅漢,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以後的大德們,你看禪宗的這個大德:啊!什麼時候死不知道,「生死心切」,要找到根本,他哪有一分鐘可以放下來!所以這是 (p247) 我深深覺得我們現在修行的根本哪!你有了這個,戒從這個地方持起,佛從這個地方念起,禪從這個地方參起,教也是告訴你認得這個東西,沒有一個……。你把這個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才進一步談得到學密。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談其他的,先看看這個認得與否?不認得,停在這個地方,不必忙,做好了下面自然有。所以說:

【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
痛苦從此處出生,就像必須立刻將毒箭拔除一樣。應該這樣思惟來滅除瞋恚。

不要對他瞋惱。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對於捨受,應當觀它的自性是無常,以及通過修無我空性可以滅盡的自性,這樣思惟就能滅除愚癡。總之,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不要引生三毒。

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不要引生三毒。

⑦ 此等依據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以上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第六十一卷)的義理而宣說。

他這個告訴我們這樣,這告訴我們這樣!這一點我停在這個地方,一段還有深刻的意義。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67頁,昨天我們把三苦也講完了,這個苦分成功八苦、六苦、三苦。說苦的內涵是一樣的,總之是苦,那麼他站在不同的角度來 (p248) 說明。實際上所謂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類型,這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各人所對,在三界之內,各人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用這個不同的類型來說的話,所以總有使我們當下能夠感觸得到;從這個感觸得到,然後呢再深入觀察,徹底了解整個三界之內的真實行相。然後呢了解了這個真實行相,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他最主要的意趣。[072A] 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他最主要的意趣。你找到了根本,然後呢再從根本上面去拔除。否則我們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覺得佛法嘛是好的,要修的,那為什麼好?嗯?不知道。如何去修?也不知道,所以遺留了很多漏洞。在這種狀態當中,總在這個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也能夠轉到,可是中間浪費是不曉得無量劫,長則是這個樣,在這個時候是受太多的苦。所以現在從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各方面分析探討,最後找到了!這個原因是在哪裡?在這裡。現在我們看那個文。第一行:

② 依甚深見派(中觀宗) 分二:
① 以遍行苦造做而周遍之相 
② 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① 以遍行苦造做而周遍之相

真正苦諦的根本為何? 五取蘊
什麼是行苦?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眼前雖然沒現出來,但是它隨時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推動,眼前好像不苦那個階段,它隨時遇到緣,那個苦性就馬上顯發出來。

p. 167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
如同挑負重擔,你挑負多久,不安樂就會持續那麼久。負荷五取蘊重擔也是如此,

它真正的這個苦諦的根本在哪裡?就在那個五取蘊,換句話說,哪!就是我們的身 (p254) 心。簡單來說,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這個我,任何一個人,他那個人他自己的主體。就像挑了一個幾百斤的重擔一樣,只要他那個擔子還在身上沒有卸下來,對不起,那個痛苦一直在,那個快樂永遠沒有辦法解決。所以說「取蘊重擔亦爾」,這一句話我們要著眼。

【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從最初取五取蘊開始,乃至未捨離之間,就一直都在受苦。

<-- p 291-->
只要你沒有對治把它徹底地解決,那個時候就是「執持」。這個執持是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這個上頭,所以叫我執、法執。平常我們都這麼說,可是我執是什麼?不知道。法執是什麼?不知道。那這種狀態當中,你認得兩個名字,對於我們解決這個真實問題,眼前並沒有用場,而這個苦惱卻是眼前逼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必定要從這兩個名詞上面,找到名詞所指的內涵何在,找到了這個內涵,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把它拿掉。所以說這個「執持」,那就是,喏!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實際的意義,只要它還在執著著,那時候一定受苦。那麼,為什麼呀?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在這個蘊當中,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這兩種都在這個裡頭。所以叫做行苦。

在這個蘊當中,就是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就在這個裡頭,就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叫作「行苦」。眼前雖然沒現出來,但是它隨時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既然不停的話, (p255) 並不安住在眼前好像不苦那個階段。不是真的不苦哦,只是好像沒有受大苦,但是一直推動的話,它隨時遇到緣,哪!那個苦性就馬上顯發出來。而這個緣也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集的,不曉得多多少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講的這個苦的種種,最後我們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說:哦!原來就在這個上頭,這個是我們生死大痛苦的重擔,所以要對治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關於這一點你不認識的話,那所有的佛法無根本,沒有建立處。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
一旦有了行苦或者五取蘊之後,雖然現在苦苦和壞苦還沒有生起,但是一遇到緣,馬上就會從各個方面生起很多痛苦,

這只要一旦這個蘊在,因為蘊在,所以煩惱的粗重就安住在這個上頭。在這種狀態,現在雖然沒有生苦,但是「無間」—不停地,讓那個不同的門,遇種種的緣,內、外的等等,那苦就起來了。

修學佛法它第一個根本—厭離心,必定從這裡出來。因為思維苦諦

【故此行苦,徧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因此行苦周遍於一切苦當中,而且是其餘苦苦和壞苦的根本。所以對此應當多多修習厭離。

這就是我們最後歸結到應該了解的,這個苦是偏一切處的。實際上在我們感受,卻偏偏感受不到。我們平常一直講苦,從來不注意佛告訴我們真正的苦諦的苦,要找到根本卻是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所以說這個如果你感受不到的,所謂佛法始終最多就是人天乘,而人天乘我們另外一個名字來說它叫做三世怨,你願意做 (p256) 那個三世怨的事情嗎?這一點我們特別了解、特別注意!尤其是平常,我們太多人修學佛法,說是佛法好的,好在哪裡?不一定知道。要修行,如何修行啊?從什麼地方開始啊?啊,說世間是苦,苦在哪裡呀?唉呀,說這個生、老、病、死,是,如果說這種事情還要人家來告訴你的話,我們實在太笨!不要說個動物牠碰見這種痛苦,牠也曉得避免,而我們作為一個人,難道要懂得的就懂得這一些嗎?這個是它根本所在,我們務必在這個地方應該注意!
那麼現在呢,了解到了,不是了解就行啊,前面一再說、一再說:這個認識,理論上雖然如此,但是呢眼前的感受上面,是你很難體會到的。所以你必定要思惟、多思惟,修習、多修習,一直等到內心生起相應的量,那時候你會生起大厭離,那就對了!所以修學佛法它第一個根本—厭離心,必定從這裡出來。等到你一旦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哪怕生到天上,因為你深深地了解這個行苦的自性,還沒有解脫,所以說智者視善趣等同那洛迦。真正有智慧,能夠如理了解世間真相,這真相是苦諦的,這種人把天上面的這種快樂,看得像地獄一樣,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這是行蘊自性,只要那個取蘊還在,問題沒有解決。最後再說一遍,這問題的關鍵不但是了解,而要怎麼樣去內心感受到,這是個大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感受到,單單了解的話,那又是個三世怨,就變 (p257) 成世間很聰明的那些人。
所以最近漸漸地、慢慢地我們開始說懺悔或者什麼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學就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種產生感受的,實際上都是什麼?那都是他能夠如理去做的人,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雖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轉,不相應,沒有用;反過來你雖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馬上就會得到好處。不過這地方我們不要誤解:那既然如此,我們不要懂得很多了。不是!你如法地懂得一點馬上得到好處,你能夠懂得更多,好處更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應,體會到它真正的好處。那麼這個是大概我們已經有一個認識了。下面又特別地說明,關於壞苦—樂受這件事情,因為這是我們最難破的,假定這個破掉了,下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看文。

② 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宗大師如何引喻,破除我們對於樂受的誤解、顛倒見?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眼前很多快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不認識、誤解、顛倒的一種妄見,實際上這個樂,都是苦的漸息滅位,也無須觀待遣除痛苦來顯現所謂安樂的自性。

說眼前很多快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不認識,誤解、顛倒的一種妄見,這個東西有它的絕大缺點,能夠增長我們的貪毒,而貪毒是引發生死的最主要的一個主因。實際上這個真的樂嗎?不是的呀!這都是苦的「漸息滅位」—它是苦,可是這個苦慢慢地、慢慢地在減輕當中。當在漸漸減輕當中的,欸,你覺得在輕了、輕了,於是對前面這個大苦來說, (p258) 既然減輕了一點,好像這是樂,所以你「妄」,就是錯誤的感覺,以為它是樂。它並沒有實質上面本來應該樂的,本性是樂的這個實質沒有,實質沒有。所以「全無不待除苦所顯」,因為這是苦漸漸減少,所以當苦除的時候顯出來的,不是它本性,本性絕對沒有快樂的,本質上面絕對是苦的。馬上用一個事實來說明:譬如說你呀一直走,走得很長,走得很多的路,下面說,以為苦。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
比如過度奔走後很累,坐下稍微休息一下,就會生起舒服、愜意的樂受。

跑了很久以後,暫時叫你停一下、坐一下,唉呀,覺得那時候好舒服、好快樂!那是什麼?那個是因為啊,

【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這是由於先前的大苦逐漸止息時,漸漸生起的樂受,因此並不是真正的安樂。

這事實是當下就有很大的苦惱,那麼你停一下呢,那個大的苦惱漸漸地減少,漸漸地消失,所以你這個減輕的感覺,妄起樂想,而不是這件事情本身、本質快樂,它本質不快樂。所以他下面緊跟著這個問題,假定說坐下來是快樂的話,那應該越坐越快樂,因為它本來是快樂的嘛。就像賺錢一樣,賺一塊錢固然賺,越賺是賺得越多是越好,應該這個樣啊!同樣的道理,如果是這個坐下來是快樂的話,坐得越久是越快樂呀!所以下面說,

(p259)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
如果老坐著太久了,仍然會像前面一樣生起很多痛苦。

結果叫你老坐在那裡呀,欸,它不但不快樂,你又苦得要命。所以叫你老坐在那裡,你坐了多久啊,你要站起來去走一走。為什麼?又苦得苦不堪言。苦,就是這樣,坐;然後呢叫你睡,又是這樣;叫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他下面說:

【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
假定這個快樂本性、本質是快樂的話,就像苦一樣的話,你坐得越久,那麼這個快樂應該越來越多。同樣隨著行、住、坐、臥、飲食、日曬、乘涼等時間的增長,也應當逐漸生起越來越多的安樂,

喏!假定這個快樂本性、本質是快樂的話,就像苦一樣的話,應該怎麼樣呢?你坐得越久,那麼這個快樂越多。天下的苦本來就是苦的,這個苦的時間越久,痛苦越難受、越厲害。為什麼呀?因為它本性就是苦的。這快樂的事情卻不是,剛開始的時候,你換一換覺得快樂了,過了一下快樂慢慢地消失掉了,再繼續下去那個快樂就沒有,苦了,再下去就苦得受不了了!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它本性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苦!所以這個我們要自己如理認識,如果你們聽懂了,就應該沒問題,不聽懂回去仔細想一想,這個概念非常重要!
就像同樣的道理,你走久了以後坐,坐久了以後又要換一個,「如是習近行住坐 (p260) 臥」,沒有一個例外的。啊!你說走了半天又想坐一下,坐了半天又不行,要睡一下,睡了一下又要站起來,叫你老躺在床上你也躺不住。為什麼?它始終是同一個道理,這是大苦的漸漸息滅所生起的,相對的這種感覺,只是減少一點,它本質還是苦,就是我們這個妄想顛倒,所以叫無明嘛!
除了這個以外,「飲食日陰」,當你渴的時候—飲;餓的時候是食;寒的時候是日;日的時候是陰,都是這個樣。啊!說今天冷了,曬曬太陽,然後呢太陽越來越大,你又受不了了。假定曬太陽是快樂的,應該越曬越快樂啊!又不是,沒有一個例外的。乃至於飲食,你倒吃吃看!唉呀,吃到後來,吃得難受得不得了,到後來不但是肚子吃壞了,你胃口也沒有了,沒有一樣不是這樣的!所以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什麼?都是苦的漸息滅位。從這個上面我們就認得,哦,原來這個樂的本質是虛妄的,只是苦的漸息滅位,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在這一種狀態啊,

【現見太久唯生苦故。】
但是現在你只要弄久了,結果總是苦。

你只要弄久了,結果總是苦,總是苦。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
《入胎經》當中,佛對難陀說:

(p261) 那麼說明了這個道理,馬上告訴我們,經上面的就是這樣說的。說:

【「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
難陀,你要知道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中,每一種都是苦的自性。

這個每一件事情,個別個別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苦。所以:

【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
各位修靜慮的行者,你們應當善加觀察這些威儀的自性。比如,一天當中一直行走,既不停止,也不坐下或者躺下,走到最後就會感受身體各肢節的苦,而且分別感受到強烈、粗猛、難可忍性、非悅意性等的苦受,

每一件事情,它真正的是粗、猛而難以忍受的這種痛苦啊!

【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絕對不能從這個上面妄想以為快樂。行是如此,

【餘三威儀亦如是說。】
其餘住、坐、臥等三種威儀也是如此。

不但是行住坐臥,其他的所有的,前面說飲食日陰,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呀!繼續又說:

【「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
佛說:難陀,但是由於行持那些威儀時的痛苦暫時間斷的緣故,便對其新生的痛苦生起安樂的錯覺。

那這一段就是前面的,說明這個道理。

【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
佛說:難陀,有漏安樂的產生,其實只是痛苦的產生;當有漏樂受的息滅,也只是痛苦的息滅;世間一切法現起是苦,然後呢滅也是苦的息滅。

世間一切法,現起是苦,然後呢滅也是苦,所以我們要努力找「滅」這個辦法,就把 (p262) 一切消除掉,那個時候得到寂滅之樂。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四百論》也說:就像我們妄見的以為安樂在增長,其實最後都轉成了痛苦,而痛苦不斷增長後,卻不可能轉成安樂。

<-- p 292-->
第一個是說道理,馬上用經證,經證了以後,祖師再加說明。祖師論上面怎麼說啊?說,就像我們妄見的,像安樂覺得增長,增長的結果,慢慢地增長,時間增久的時候必反變成功苦;但是呢,苦這個東西如果增長的話不會轉成樂。為什麼?苦本身就是苦,它的特質就是苦,你時間越長苦越多;可是樂卻不是,所以時間一增長的話,對不起,啊,苦又來了!所以若經、若論都是這個,那麼然後呢,大師又把這個經論的道理抉擇出來,把這個宗要讓我們認得地清清楚楚。現在到這裡我們了解了:哦!的的確確的,我們世間最難以認識的,而放不下的樂,原來這個不是真的,是苦!那麼既然樂都是苦,還有什麼一切好貪的呢?行呢?連它樂都沒有,雖然眼前一下感受不到,可是行苦的自性不斷地推衍哪,所以它結果又是苦,總結起來世間是沒有一點地方不是苦。
而那個苦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沒有別的,就是在我們五蘊身心上面,這是它真正我們應該認識的這個。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取蘊的重擔只要一天在,一天沒有解決,問題一直在,我們真正應該厭離的就是厭離這個。現在我們處處地方忙這個,要修飾、修飾它;要 (p263) 營養、營養它;要保護、保護它,那完全走上錯誤之路。你這個概念就是邪知見,你這個行為就是染污之業,然後造成功這個惡習,到那個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這個東西又要來了。就把你綁得死死的,永遠在這個裡邊,你還覺得是找快樂,結果是越找越痛苦啊!那麼這個把苦的特別的行相告訴我們,這個叫總苦,把那個苦的特質。下面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