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2進度:P40L11-P41L07 第六攝彼等義 智慧小語: 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重要概念: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常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第六攝彼等義者。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六項是攝彼等義。就是把親近善知識的部分,作一個總結。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為什麼世間都強調讚歎、重視親近善知識的道理呢?我們應該知道,就像前面所說,已經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了。 尊長:善知識 瑜伽:相應、合ㄧ的方法。「做對」,道理懂了以後,還要做。做了以後,做得對不對?對了以後,是不是跟善知識所說的相應?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假定我們修了一趟、兩趟,心裡不是緣著法,卻總是緣著外境時,那一點用也沒有! 所緣境:就是我們修行時所緣的對象,譬如我們唸阿彌陀佛,心理緣的就應該是阿彌陀佛,但現在我們最常緣的卻是──貪、瞋、癡相!譬如:好吃東西擺在那裡,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心眼啊比這個眼睛瞪得更大。或是,有一個冤家對頭在眼前的時候,儘管你的面孔上還帶著三分的笑,你這個眼睛也瞪得這麼地大,那時候你心裡就緣著這個東西。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若我們是真正想要走修行這條路路,那麼就必須恆常不斷地去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這個最殊勝的善知識一定能夠引導你,沒有一點錯誤的引導我們得到最舒勝的智慧。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這個時候就像袓師伽喀巴說的:「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戰戰兢兢,唯恐錯誤。」 電話: 有一天我在房間裡面,聽見那個電話響了,我就拿起電話來,一看那個電話不是我,找別人的,馬上有一位同學:「啊,找哪一個?」他本來在那兒自己用功,聽見了以後……。啊!我覺得真是我的善知識。儘管我,實在是談不到什麼,可是在那個地方,也只是像那個什麼錄音帶一樣,把那個我老師告訴我的,告訴你們一遍,但是他心目當中就很認真地這樣。啊,我覺得這是我的善知識!是說明什麼?說明真正的依善知識的相,就是他處處地方一心一意地。我看見古來很多那種大德們,他的的確確,就像是所謂的孝子心一樣,他一天到晚想,這個善知識怎麼樣,他怎麼樣去承事他,就怕一點點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