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7的文章

覓幽蘭

真如 詞曲 靜靜的你 開放在幽谷    空中飄逸著清香 乘著涼風 乘著白雲       不知不覺地流布人間 芬芳的你 搖曳在風中   在綠茵的草原綻放 明月流光 青山陪伴       在謐靜的夜裡微笑 在滿天的星光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徑            度過冰清的小溪 尋覓你 曠谷的幽蘭        在滿天的芬芳中尋覓     在徹夜的夢境中呼喚     穿過山林的幽徑             度過冰清的小溪 尋覓你 曠谷的幽蘭 尋覓你 曠谷的幽蘭

2017-03-02進度:P40L11-P41L07 第六攝彼等義

2017-03-02進度:P40L11-P41L07 第六攝彼等義 智慧小語: 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重要概念: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常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第六攝彼等義者。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六項是攝彼等義。就是把親近善知識的部分,作一個總結。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為什麼世間都強調讚歎、重視親近善知識的道理呢?我們應該知道,就像前面所說,已經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了。 尊長:善知識 瑜伽:相應、合ㄧ的方法。「做對」,道理懂了以後,還要做。做了以後,做得對不對?對了以後,是不是跟善知識所說的相應?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假定我們修了一趟、兩趟,心裡不是緣著法,卻總是緣著外境時,那一點用也沒有! 所緣境:就是我們修行時所緣的對象,譬如我們唸阿彌陀佛,心理緣的就應該是阿彌陀佛,但現在我們最常緣的卻是──貪、瞋、癡相!譬如:好吃東西擺在那裡,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心眼啊比這個眼睛瞪得更大。或是,有一個冤家對頭在眼前的時候,儘管你的面孔上還帶著三分的笑,你這個眼睛也瞪得這麼地大,那時候你心裡就緣著這個東西。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若我們是真正想要走修行這條路路,那麼就必須恆常不斷地去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這個最殊勝的善知識一定能夠引導你,沒有一點錯誤的引導我們得到最舒勝的智慧。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這個時候就像袓師伽喀巴說的:「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戰戰兢兢,唯恐錯誤。」 電話: 有一天我在房間裡面,聽見那個電話響了,我就拿起電話來,一看那個電話不是我,找別人的,馬上有一位同學:「啊,找哪一個?」他本來在那兒自己用功,聽見了以後……。啊!我覺得真是我的善知識。儘管我,實在是談不到什麼,可是在那個地方,也只是像那個什麼錄音帶一樣,把那個我老師告訴我的,告訴你們一遍,但是他心目當中就很認真地這樣。啊,我覺得這是我的善知識!是說明什麼?說明真正的依善知識的相,就是他處處地方一心一意地。我看見古來很多那種大德們,他的的確確,就像是所謂的孝子心一樣,他一天到晚想,這個善知識怎麼樣,他怎麼樣去承事他,就怕一點點的、小...

2017-02-22進度:P39L04-P40L10 第五不依過患

2017-02-22進度:P39L04-P40L10(21B02:20-22A15:14) 智慧小語: 「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重要概念: 親近具德師長,悉能承辦現前及究竟一切利義。 不依過患有三: ① 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 ② 於未來世,常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③ 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 不依過患課後心得供養 善知識教我以正知見,我透過聞法+數數思惟比對自己的習性,不好的懺悔對治,好的繼續堅持修行。@惡知識示我以惡形相(表面看起來像是關心但會令人朝向貪瞋癡下墮者),透過向師長學的正知見及智慧,數數思惟明辨其過患,從中學習不要像他一樣。若不能勸戒他則遠離不受干擾,但仍發願有能力將來要救拔他。 <善人是我師,惡人是我資。> <發願-我要當別人的善知識> 第五不依過患。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五項是不善依止善知識的過患。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常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若是不善依止善知識,在現世中,將遭受種種疾病、瘟疫、非人損害惱亂,在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劫的時間,受無量的大苦。 《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金剛手灌頂續中說:「佛呀!如果有人毀謗上師,他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佛回答他說:金剛手菩薩!你最好不要問,因為這個果報,就是連天、人、一切世間,聽了都會感到恐怖的。金剛手菩薩!如果你一定要問,我就簡略的說吧,有勇氣的人請仔細的聽了。無間等最苦的地獄,就是他將投生的地方,而且住地獄的時間,是無量劫的長。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當毀謗上師,以免造下如此嚴重的業障。」 金剛手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他在密教裡是密部的主。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

2017-02-15進度:P37L09-39L03 第四親近勝利者

2017-02-15進度:P37L09-39L03 智慧小語: 應勵力行,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 重要概念: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第四親近勝利者。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四項是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 ① 近諸佛位, ② 諸佛歡喜, ③ 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④ 不墮惡趣, ⑤ 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⑥ 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⑦ 悉能承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親近依止善知識,究竟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 第一是能得佛位:只要依止善知識的教導修行,一定能究竟成佛。 第二是諸佛歡喜:如果能正確的親近善知識,又能如理的依教奉行,諸佛見了也心生歡喜。 第三是終不缺離大知識:生生世世都能不缺少、不遠離善知識。這一世能遇到善知識,也是由於前生依止善知識所得的果報。 第四是不墮惡趣:依善知識的教導斷惡修善,所以能不墮惡趣。 第五是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由供養、承事善知識的功德,使惡業煩惱所引生的果報不易成熟。 第六是終不違越菩薩所行:能善護菩薩的戒律,行一切的菩薩行。由於行菩薩道時,都能和菩提心相應,因此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第七是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眼前這一世,和究竟成佛時的一切安樂,都能如願成辦。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以上這些就是親近依止善知識後,如法行供養、承事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是由於承事善知識的緣故,使我們的身口意,因為親近時的意樂和加行而獲得善業,不但自利而且利他,使菩提資糧能迅速地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同樣的道理,也如華嚴經中 所說:「善男子!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就能不墮惡趣。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就能不違背菩薩道。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 便是勝過一切世間的守護。如果發心的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就能不忘行一切菩薩行。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惡業煩惱就難以取勝。」 真正你有要跟你說的時候,你聽不進;然後稍微認真一點的話,你生煩惱...

諸善知識是我....

諸善知識是我 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諸善知識是我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 諸善知識是我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諸善知識是我 入惡道,示善道者。 諸善知識是我 繫縛有獄,解釋我者。 諸善知識是我 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 諸善知識是我 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

2017-01-25進度:P35L01-37L08親近善士,加行親近軌理。

2017-01-25進度:P35L01-37L08親近善士,加行親近軌理。 智慧小語: 面對境界是升還是沉,就要反觀我這個心念:是看他的功、念他的恩,還是起了惡心? 重要概念: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88善行小點滴 Q、你們會不會覺得:「善行都要隱密,這樣我才能積到陰德。  為什麼要講給人家聽呢?」 如果連續二十年都報告善行點滴,做善行就會成為一個習慣,也會從善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 雖然叫「善行小點滴」,實際上是可以凝聚很多善人的力量在一起。 Q、想想看,我本週做的善行有沒有比以前多? 在楞嚴經中有一段對話 持地菩薩:「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非為善類,與其他人總有些距離,最近研讀楞嚴經讀到上面一段話,總不能理解何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昨天聽到曉菁師姊分享善知識,早上送女兒上學後回家途中,忽然有些許領悟,原來是我自己先將距離與牆把自己的心先封閉起來,別人看到的當然就是一個封閉的自己。「我執」原來是這麼回事。文筆不好,只是有感而發分享感受,希望各位師兄師姐見諒。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應該如何來親近依止善知識,第二項的內容是親近時的加行。 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己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這個何須要多說呢,就是盡力地觀察,那些是上師所喜的,那些是上師不喜的,然後做上師所喜的事,遮止上師所不喜的事就對了。金剛持(報身佛的示現)開示說,弟子的成就,完全看他...

2017-01-18進度:P34L01-35L13 隨念恩者

2017-01-18進度:P34L01-35L13隨念恩者。 本週回家功課:在賴上寫一則自己的善行分享。 智慧小語: 己過如山積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     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重要概念: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點是要對善知識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時候,不論是經常親近的,還是偶而親近的,思惟善知識功德的心,都是同樣的沒有差別。即使是只從善知識那邊聽聞學習,短短四句的一個偈頌而已,如果他有犯戒,或者其他過失的話,也應該思惟他的功德,切莫觀他的過失。 一個字,一四句偈,對於你有用的話,他幫助了你了,怎麼不感激、不恭敬他?他犯戒等等,那是他的事情。 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乃至於很多父母犯了很多錯誤,你會責備他的錯誤嗎?還是你感激他的恩呢? 業感緣起,所以不是佛創造的,而是佛發現的,世間的事情法爾如是。那這個因果本來就是如此:你能夠從好的一方面看好的,你就得到好的果報;你看不見好的,看見壞的,自然而然你就自己受苦。 《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寶雲經中說:「如果我們能夠依照前面所講的,對善知識只憶念他的功德來修信心的話,那我們的善根很快就會增長,不善( 無明、煩惱 )很快就會損減。我們應有的態度是,不論親教師他是多聞廣博還是少聞,有智慧辯才還是沒有智慧辯才,戒律清淨還是有違犯,都該把他當作是佛來想。 親教師通常我們叫作和尚。  親近善知識是得到正確的認識,如理地行持,把我們的邪知邪見,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淨除,而得到正知正見。然後進一步我們的行持,跟那個正知見相應的淨業,善淨之業,有了這個,一定將來得到圓滿的果報。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就如同我們對於佛,是充滿信心、恭敬心和愛樂心,對於親教師,也應該如同對佛一樣的充滿信樂心,對於軌範師等等,都應當發起恭敬、承事。 親近善知識是得到正確的認識,如理地行持,把我們的邪知邪見,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淨除,而得到正知...

2017-01-04進度:P31L09-P33L03 親近善士

2017-01-04進度:P31L09-P33L03 親近善士-彼應如何依師之理-修信為根本 智慧小語: 「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重要概念: 能攝一切親近,承事諸善知識之意樂,所有扼要為:華嚴九心:①孝子心、②金剛心、③大地心、④輪圍山心、⑤世間僕使心、⑥除穢人心、⑦乘心、⑧犬心、⑨船心。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親近善知識時的意樂心」,第二部分介紹的是,「特申修信以為根本。」就是說信為一切功德的根本,由於信心的緣故,令功德未生的能生,已生的能安住,再輾轉向上增長。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寶炬陀羅尼中說:「信心為一切修行的前導,就像一位母親生育孩子一樣,信心能夠出生、守護、並且增長一切功德。信心能夠幫助我們除去疑根,才能度脫生死的暴流,而達解脫的彼岸,因此信心能夠比喻為妙樂城。信心能除去因不信而引生的雜染濁穢,使心清淨。信心能令遠離一切的慢心,是恭敬的根本。信心是最殊勝的功德財,含攝一切善的根本,就如同手一般的勝券在握。有了信心,就能成就一切功德、善根,所以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寶炬陀羅尼》大方等大集經第4卷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靠什麼?就是你對他的信心。 我們有慢,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不管對方是真的比你高,還是比你低,你怎麼可能有一點點的這種輕慢之心存在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輕慢心的話,你早就已經不是佛法了。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十法中也說:「要如何達到佛地呢?信心其實就是最殊勝的車乘工具,所以,只要是有智慧的學人,都應該隨時修清淨的信心。沒有信心的人,是生不出任何善法的,就像被火燒焦的種子,豈能生出青色的苗芽來。」在一切的修行法門當中,信心是最殊勝的,因為它是一切功德成就的根本。 我們愚癡!我們還自己以為懂得很多咧,實際上這個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聰辯。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

2016-12-28進度:P29L11-P31L08 華嚴九心

2016-12-28進度:P29L11-P31L08 華嚴九心 智慧小語: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重要概念: 學者應具足五個條件:正住、具慧、希求、敬法法師、屬意,才能接受善知識的引導。觀察自己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應努力修將來能具足的因。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華嚴經中說,以九種心來親近承事善知識,是能含攝一切親近的扼要。這九種心又可歸納為四類,分述於下: ①孝子心 ②金剛心 ③大地心 ④輪圍山心 ⑤世間僕使心 ⑥除穢人心 ⑦乘心 ⑧犬心 ⑨船心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第一是孝子心。 就是捨棄自己的好惡心,不能隨自己的意願,高興做什麼就做什麼,或隨自己的興之所至,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因為眾生的心,總是隨著煩惱習氣在轉,身心是完全不能作主的,所以隨自自在的結果,只是造下更多的惡業。而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如何正確地斷惡修善,對治煩惱,所以應該 順從善知識的要求而行,就像孝子侍奉父母時的態度一樣 ,隨時觀察父母親的喜怒容顏,一定順從父母親的心意而行,不敢有所違逆。我們親近善知識時的態度也是如此,隨時觀察善知識的容顏,依照他的教導而行,絕對不隨自己的自在好惡而轉。 四依 1.依法不依人 :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 2.依義不依語 :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虛實故,語以得義,義非語也。 3.依智不依識 :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 4.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了義經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以依義故,一切法不可說故,菩薩如是名為依了義經。若人於一切經,不能如是依義,是名不了義。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義故,行塵垢道常為所牽;為誰所牽?為聲所牽;了義者不隨於聲,何以故?其義不可說故,菩薩知一切法離諸邊非了相。自在王!依如是義趣法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不如是依者,一切諸經皆是不了義。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也說:「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