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進度:P22L7~P23L10
智慧小語: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
重要概念:我們在修學大乘教法時,也講法的理由: 1. 對自己來說,教學相長。
2. 隨份隨力多少講一點,在因地當中種下圓滿證得的因。
重點: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
「說法軌理」的第四項是介紹,那些情況之下應該說法,那些情況不應該說,這其中所有的差別。
如毘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
如毘奈耶經中所說:「眾生沒有請法,不應該為他說法。」法不孤起,要有因緣才說,所以一般沒有啟請的話,就不主動說。若是有人請法的時候,也要觀察他的根器,適不適合聽聞學習所請法的內容,如果知道對方是聞法的根器,時間因緣也已經成熟,縱使沒有勸請,也可以主動為他說法。
如毘奈耶經中所說:「眾生沒有請法,不應該為他說法。」法不孤起,要有因緣才說,所以一般沒有啟請的話,就不主動說。若是有人請法的時候,也要觀察他的根器,適不適合聽聞學習所請法的內容,如果知道對方是聞法的根器,時間因緣也已經成熟,縱使沒有勸請,也可以主動為他說法。
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
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若是有人來請法,應該自謙地說,我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所知的不多,你已經善巧通達了,在你面前,怎麼能說法呢?應該如此先調伏我慢,說些自謙之詞,不該馬上就說。先觀察他的根性,是不是聞器,再看態度是否誠懇,對法是不是恭敬,時機恰不恰當,因緣是否成熟,如此觀察以後,如果知道對方是聽聞的法 器,就應該為他說法,若是時機成熟,雖未請法也應該說。」
「公案」
賈曹傑第一次去見宗喀巴大師的時候啊,還有這麼一段公案:他自己是這個後藏不曉得哪一部分,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學者,聽見人家說,說宗喀巴大師這個人何等了不起,他心裡不服氣:「真的這麼好嗎?我就不相信,我就要跑得去看看他!」就這樣。那天他就懷了這種心情跑得來,宗喀巴大師正好在那地方講說,結果啊外面進來一個人,那就是那個賈曹傑,大搖大擺地上來。宗喀巴大師一看那個對方上來了以後,他連忙從座位上下來,旁邊坐一個小座,就坐在那個地方,然後繼續地講下去。那一位老兄啊,他居然就乒乒乓乓跑上去,坐在那個宗喀巴大師讓出來的那個大座上面,就坐在那個地方,很神氣地聽。結果,一座還沒聽完啊,他就下來了,等到聽完一座,就跪在宗喀巴大師前面—啊!這個教法是聞所未聞,義理廣、深,這樣啊!從此以後他一生就完全跟著宗喀巴大師,而把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弘傳。
復次毘奈耶經云:「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於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另外,毘奈耶經當中提到,那些情況不應說法:「為了恭敬法的緣故,站著的人,不為坐著的人說法;坐著的人,不為躺著的人說法(生病除外);坐在低位的人,不為坐於高位的人說法,聽者的態度也是相同。走在後面的人,不為走在前面的人說法;走在路邊的人,不為走在中間的人說法;不為蒙著頭、插著腰、抱著頭、叉著手的人說法;不為頭上綁著髻、戴著帽、纏著巾、結著鬘的人說法;不為騎著馬、乘著象、或穿著鞋履的人說法;不為手持棍杖、雨傘、刀劍、武器、或披著戰甲、全付武裝的人說法。」除了以上這些情況以外,就是適合說法的時機。如果是說法者特別方便開許,或是依各地的風土習俗有所不同,便不在這個範圍內。
乙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P023L2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第一聽聞軌理,第二講說軌理,都已經介紹過了。第三是說法完結時,應該做些什麼。
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一般在說完法之後,都會唸迴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就是要把說法和聞法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從現時的利益,到究竟成佛的利益,都是眾生所希望得到的,因此以猛利的願心,將功德迴向眾生,早日成就所願。
「三世怨」
這個憨山大師,非常了不起!然後從北方經過江南的時候,那個時候,在杭州停了一下,啊,不曉得多多少少人,不曉得杭州、是哪裡,我一下記不住了,不曉得多少人哪就來聽法。有一個人叫劉玉壽,他那一天來問那個憨山大師:「我今天早晨做了個夢,夢當中說有一個人長得很魁梧,但是呢他那個嘴巴凸出來,很尖地凸出來,像個豬嘴巴一樣那種味道。」他跟這個劉居士講:「我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次聽一個法師講一座經,我就跑得去聽了一下,因為這個功德,所以轉生就到了宋朝去投為一個大將。」誰啊?曹彬。
曹彬是宋朝宋初的一個很有名的大將,那個時候攻那個江州攻不下,久攻不下;最後把那個江州攻下來了以後啊,他發了一個大瞋心,就把城裡的那些人統統殺光,就這樣,屠城。因為這樣的因緣啊,受盡無比的痛苦,完了以後啊,生生世世投豬。「明天一大早我是要被殺的那個豬,這個跟你有緣,要祈求你救我一救。」那個夢做完了就醒過來了,真的醒的時候,就聽見,他那個時候住在船上面,江裡面來嘛,啊,聽見那個豬哇啦哇啦叫。哎呀!他就想起那個夢,趕快他就跑到那家人家去,就想去救那個豬,跑得去那條豬已經宰掉了。他就問那個大師,「我這個夢是怎麼一回事情啊?大師就告訴他:「是啊,是,沒錯。那個時候聽法那個人就是被宰那個豬—就是前生那個,說法那個人就是你啊!」
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如果能夠依本論前面所說的,聽聞軌理和講說軌理來講聞正法,雖然僅是一座的時間,也一定能夠產生經中所說的所有殊勝的利益。
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
由於如何講聞正法的內容非常重要,所以只要依法行持,過去對法及法師不恭敬等,所積集的一切業障,都能清淨,也能遮止將來新造同樣的業障。
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
也是因為講聞軌理非常重要的緣故,所以教授的內容,對於我們的身心相續上,有很大的助益。
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總而言之,過去的祖師大德們,見到講聞正法的勝利,因此非常的慎重,本論現在特別教授的內容,是往昔善知識們尤其重視的部分。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
我們現在知道學佛修行,最重要的是從正確的講聞開始。如果我們對於這些教授內容,沒有獲得決定的勝解,就會像很多修行人一樣,學佛多年,心卻沒有因為修行而轉變,依然煩惱不斷,造業不斷。如此修學, 就是為他說再深廣的正法,也無法得到法益,就像天反而成了魔。天本來是要來幫助我們的,結果卻成了擾害我們的魔。修行本來是要修善、斷煩惱、得解脫的,卻因沒有正知見,正法反而成了造惡、增長煩惱的助伴。
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所以,印度當地有一句諺語,就是如果初一錯了,就一直錯到十五。我們學佛,若是一開始就錯的話,後面一步步就跟著錯。因此對於由講聞而入佛道的義理,凡是具有分辨智慧的行人,都應當盡力地去做到,它是準備學佛之前,最重要的加行。
恐其此等文辭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關於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就介紹到這邊為止。因為恐怕內容牽涉太廣,文詞太繁,故總略地攝取其中的精要,說明到此。若要詳細了知,可參閱其他的經論。以教授引導修行前的預備前導,已經宣說完畢。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P023LL3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本論第四部分,是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的次第。內容分二:一是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是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第四部分,是本論最主要的部分,談論所有修行的次第和內容。
首先說明親近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就像我們要學習一門學問、知識或技能,必須先尋找一位能 教導我們的老師。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先要找尋一位善知識作為我們的上師,然後親近他、依止他,所以說,親近善知識,是修習佛道的根本。
第四部分,是本論最主要的部分,談論所有修行的次第和內容。
首先說明親近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就像我們要學習一門學問、知識或技能,必須先尋找一位能 教導我們的老師。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先要找尋一位善知識作為我們的上師,然後親近他、依止他,所以說,親近善知識,是修習佛道的根本。
接下來,是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既然親近了善知識,如何依照應有的次第,一步步的學習和修證,這就是第二項的內容,也是本論所有修行的次第和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