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6-12-07進度:P23L11~P26L06 親近知識之理

2016-12-07進度:P23L11~P26L06
智慧小語:修學佛法主要是「轉染成淨」,靠的是正見。
重要概念:若講聞法至扼要,依是因緣,能得勝利有三:
1. 過去:對於法與法師,不恭敬等一切過失,都能清除。
2. 現在:心續上的不清淨,會被截斷。
3. 未來:在心續上產生大饒益。

重點:
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識他具足什麼的條件。
二、能依學者之相 我們要跟他學的人,需要什麼條件。
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依止這個老師時的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四、依止勝利 依靠的殊勝的利益是些什麼?
五、未依過患 不依靠的大的害處是什麼?
六、攝彼等義。 
善知識十德:
攝自德:
調伏(戒)、靜(定)、近靜(慧)、善達實性(有修證)、德增(功德等勝過自己)、教富饒(教理通達)

攝他德:
具巧說(善說法)、悲憫(為慈悲而說法)、具精勤(精進利他)、離厭患(能數數宣說而無疲倦)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
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初中分二:
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本論第四部分,是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的次第。內容分二:一是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是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第四部分,是本論最主要的部分,談論所有修行的次第和內容。
首先說明親近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就像我們要學習一門學問、知識或技能,必須先尋找一位能 教導我們的老師。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先要找尋一位善知識作為我們的上師,然後親近他、依止他,所以說,親近善知識,是修習佛道的根本。  
接下來,是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既然親近了善知識,如何依照應有的次第,一步步的學習和修證,這就是第二項的內容,也是本論所有修行的次第和內容。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我們知道親近善知識,是修行的第一步。但是,怎麼知道他是不是善知識?我們學習的人,是 不是也需要具備一些條件?找到了善知識以後,應該如何來親近依止他?如果能正確的依止,會有什麼殊勝的利益?不能依止善知識,又有什麼樣的過患?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的,所以,下面「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這一段,就是逐步說明所有的內容。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攝決定心藏中說:「只要是想學習佛法的人,都應該親近善知識。」
住性,是指決定性種性的眾生,就是一定會想要學佛修行的人。這是由於過去生已經和佛法結過緣,已經種下善根的種子,所以這一世,很自然的就會想學佛修行。
有一類,我們稱為不定性,就是不一定會學佛的種性。如果有學佛的因緣,或者是能遇到善知識的引導,就可 以趨入佛法,若是沒有,就不會學佛。
另外有一類,是邪定性,就是根本不會想學佛的人。這是因為過去沒有和佛法結過緣,也沒有種過善根,所以,這一生想要學習佛法比較困難。

「住性」這個「性」是什麼?平常我們分,一般的凡夫分三個項目:一個叫決定性或者決定聚,或者另外一個呢叫不定聚,還有一個叫邪定聚。那麼決定性就是這種人已經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另外這邪定聚呢,這種人沒有善根,決定不能進入佛法的。還有一種人叫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見一般的人嘛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好的知識引導的話,他就進入佛法。

又如鐸巴所集《博朶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
又如鐸巴所集的朶瓦語錄中說:「總攝一切教授的根本,就是不捨棄、不遠離善知識。」為什麼呢?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因為善知識,是指導修行的人。他可以使學者在身心方面,因正確修善,而生起一分功德,因正確斷惡,而減少一分過失。如此,才能漸漸斷盡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成佛。所以,從現世的長壽、財物、眷屬等安樂起,一直到成佛的究竟安樂為止,這一切善樂根本的來源,都是依止善知識來的。由此可見,最初學佛時,修習依止上師的軌理,非常重要。

博朵瓦,那是敦巴尊者的三個最主要的大弟子,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平常稱他們為敦巴三子。換句話說這個是傳阿底峽尊者最完整教授的。
要學一切智智,要學佛法,只有一件事情:依靠善知識,不離善知識。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能夠使我們學的人身心當中啊,得到好處的,而這個好處再微小,哪怕最起碼的一點點—從功德方面來說,集聚功德;從減過方面斷德方面來說,就淨除罪障,消除過失—最起碼的一點點,都靠善知識。

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依師」,注意哦,很有意思!這個「依」字是個大學問哦!不是沒有老師啊,你懂不懂依師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這個是個學問。


《菩薩藏經 》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菩薩藏經中,對於依止善知識的重要,作這樣的說明:「總而言之,想行一切的菩薩道,想圓滿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的十種波羅蜜多,都必須依賴善知識為根本。一切的菩薩行,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位。   
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入十信位,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賢位,主要是積聚見道的福智資糧,資糧不足,是很難開悟的,這時屬資糧位;再繼續為見道修一切的加行,是加行位;一旦見道,就登初地,是見道位;初地以後,開始行利他的種種事業,漸漸圓滿十種波羅蜜多,這個階段屬於修道位;最後成就佛果,是究竟位, 也稱無學道,就是不用再學再修了。這些就是整個菩薩道的內容,和修行的階位。  
至於十地菩薩,如何行十種波羅蜜多,而圓滿成佛的福智資糧?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十信
(一)信心住、(二)念心住、(三)進心住、(四)慧心住、(五)定心住、(六)不退心住、(七)護法心住、(八)迴向心住、(九)戒心住、(十)願心住。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
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十住
(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十行
(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十迴向
(一)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佛迴向(一切佛迴向)、(四)至處迴向(一切處迴向)、(五)無盡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六)平等迴向(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等觀迴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真如迴向、(九)解脫迴向(無縛解脫迴向)、(十)無量迴向(法界無量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
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四種妙圓加行: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十地
阿難。是善男子,
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自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初地菩薩(歡喜地),主要是行布施,而漸漸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也就是說,初地菩薩的布施最圓滿,幾乎到了沒有什麼不能施的地步了。我們凡夫眾生,身外之物也許還能 布施,至於最愛惜的身體、生命,恐怕就要考慮考慮了。初地菩薩則不然,不論內身、外財,甚至性命,都能布施出去,沒有絲毫的吝惜。而且布施的時候,不會執著功德,也不會要求回報,一布施完就放下,沒有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對象和布施的東西。最後再把布施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眾生都能成佛。就是連布施的功德都不執著,再把它布施出去。也就是因為如此,初地菩薩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二地菩薩(離垢地),因為持戒已經完全清淨,所以能圓滿持戒波羅蜜多。
我們凡夫眾生,即使在醒的時候,也不免犯下嚴重的戒。二地菩薩,則是在夢中,也不會誤犯最微細的戒,因此才能圓滿持戒波羅蜜多。 
  
三地菩薩(發光地),成就的是忍辱波羅蜜多。
我們凡夫眾生的忍,是表面上的忍讓,內心則怨恨不已。三地菩薩的忍辱,因為有大悲心的攝持,所以不管是無理的打、罵, 還是種種的惱害,甚至將他的身肉筋骨,分分割截,都能不生一念的瞋心,絕對不會懷恨在心,也不會生起報復的念頭,因此才能圓滿忍辱波羅蜜多。另外,三地菩薩,還能使所聽聞、所思惟、所修習的法,完全的明記而不忘失,所以能得總持。
  
四地菩薩(燄慧地),能畢竟斷除一切懈怠,精進修習一切功德,故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 
 
五地菩薩(難勝地),圓滿禪定波羅蜜多。
此地菩薩,定力已經到了動靜一如的境界,任何魔都無法動搖,而且從靜定中,能引發六種神通,以成辦種種利生的事業。等持,是指禪定的功夫,能使心平等維持在一個境界上。
  
六地菩薩(現前地),由於通達人空和法空的智慧,所以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七地菩薩(遠行地),圓滿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此地菩薩,將前面六種波羅蜜多的種種功德,迴向給一切有情,希望眾生能因我所修的功德而得到一切的義利,因此具有迴向方便善巧;另外菩薩在生死中的種種活動,完全是為了拔濟各類的有情,所有具有拔濟方便善巧。這兩種方便善巧,就是此波羅蜜多的內容。 
 
八地菩薩(不動地),圓滿願波羅蜜多。這個願,包括佛道無上誓願成的菩提願,和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利樂他願。
   
九地菩薩(善慧地),圓滿力波羅蜜多。
這個力,包括理解力和實踐力。就是透過對一切法的思惟觀察之後,再起而修行的種種能力。另外,九地菩薩已得四無礙解。就是能辯才無礙:隨不同的根機,說不同的法;能於法無礙解:對一切法的名相等,都通達無礙;能於義無礙解:就是對於一切法的義理、無量差別等,都能了知無礙;辭無礙解:是指語言的運用,也能通達無礙。由於九地菩薩,成就微妙不可思議的四無礙解,能遍於十方世界為一切有情善說妙法,所以九地菩薩為說法第一。 
 
十地菩薩(法雲地),圓滿智波羅蜜多。
就是同時具足見諸法空相的勝義智,和見無量差別相的世俗智。從親近善知識開始,由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到究竟成佛,這一切的修學過程都是由於依止善知識,奉行善知識的教導。因此菩薩行者,一切必須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是學佛的最根本之道。」

博朶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博朶瓦也說:「凡是想求解脫道的修行人,最要緊的莫過於尊重善知識了。就是世間的土木工匠等,如果沒有老師的教授,也是無法成就,更何況我們才剛剛從三惡道的輪迴中逃脫出來,正想朝從來沒有去過的成佛路上走,怎麼能夠沒有老師?」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P024L7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要依靠的善知識他具足什麼的條件。
二、能依學者之相 我們要跟他學的人,需要什麼條件。
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依止這個老師時的依止方法,依止道理。
四、依止勝利 依靠的殊勝的利益是些什麼?
五、未依過患 不依靠的大的害處是什麼?
六、攝彼等義。 
今初
「親近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中,分「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兩部分。「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的內容,共分為六項,首先是所依善知識之相,就是先辨別善知識應該具備的德相。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所有經論當中,談到善知識的德相,雖然由於各乘(根性不同)的不同,而有多種類別。但是本論所說的善知識,是指在三士所有的菩提道中,能漸次地引導,從下士、中士、進入上士,直至大乘佛地的善知識。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如經莊嚴論中說:「善知識必須具備調伏(戒)、寂靜(定)、近寂靜(慧)、德增上(功德等勝過自己)、具精勤(精進利他)、教富饒(教理通達)、善達實性(有修證)、 具巧說(善說法)、悲憫(為慈悲而說法)、遠離厭患(能數數宣說而無疲倦)這十種德相。」若是具足這十種德相,就是我們學人應該依止的善知識。

攝自德:
調伏(戒)、(定)、近靜(慧)、善達實性(有修證)、德增(功德等勝過自己)、教富饒(教理通達)

攝他德:
具巧說(善說法)、悲憫(為慈悲而說法)、具精勤(精進利他)、離厭患(能數數宣說而無疲倦)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為什麼一位善知識,必須具備這些德相呢?因為若是連自己的煩惱都未能調伏的話,是不可能調伏眾生的。所以,善知識要調伏眾生之前,必須先調伏自己身心的煩惱。

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
要如何調伏自己身心的煩惱呢?如果只是略略的修行,於身心上只證得部分的功德,並不能真正的饒益眾生。

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所以必須合於佛法所說自我調伏內容,才是圓滿成就的德相。那就是依戒、定、慧三學,來調伏自身的煩惱。因此本論中所說的自調伏相,就是指戒、定、慧三種寶學。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
在依三學的次第,來調伏身心的煩惱當中,首先介紹的是戒學。就是勵力的遮止惡行,使身、口、意三門,儘量不與戒律相違背。

《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別解脫中說:「我們的心,如野馬般的經常在奔馳當中,就是長時間之內,用盡了各種的方法,也難將它制服。最後只有用非常銳利、具有百針的銜將它套住,才調伏了馬。這個馬嘴巴銜的,就是比喻別解脫戒,只有戒律,才能調伏心馬。」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忄龍)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
又如分辨教中所說:「我們的心,如野馬般的奔馳,是因為沒有被戒律的銜所調伏的緣故。」要調伏我們的心馬,必須要像善於調伏馬的調馬師,用最堅利的銜,來調伏剛強難調的馬。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就如同剛強難調的馬,總是隨著色、聲、香、味、觸五境來轉,因此才會使心散亂,生起貪、瞋、痴等煩惱,而造了種種的 惡業。若是想要不造下惡業,只能在心隨著不該趣向的邪境轉時,趕緊制伏它。

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趨向,所應作品。
但是,用什麼方法來制伏它呢?就是學習戒律。用戒律調伏心馬,多多努力使它能漸漸趨向戒律的內容。

止、不要作;應該作的,我們就要作,所以「止作持犯」,就是指這個而言。

「公案」
佛經上面有過這麼一段公案,實際上這是一個故事。有一個地方啊,它這個地方每年啊,固定到了某個季節它就下毒雨,下毒雨。譬如我們這裡黃梅,到那時候老下雨;譬如北方到春天的話落沙,固定到那個時候一定會有這個東西來。那麼這個毒雨啊,就是空氣當中含了一種有毒的東西,這個倒不是把我們毒死,把我們會弄得昏迷的。那麼下了這個雨以後,那個水裡面都含了這個東西,大家吃了以後,這個人就會顛倒。那麼過了幾天以後呢,這個水就流走了,自然而然地清淨的水又來了,慢慢地就又恢復過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人,每年都曉得,到了那個時候有段莫名其妙的日子,自己也不曉得什麼原因,誰也都不知道。啊,但有的人早一點清醒覺得奇怪,到最後大家都清醒了,但不知道這個原因何在!
那麼就是有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經過了長時觀察以後,他就想:可能這個雨有關係。所以他事先啊經過了多少時候觀察以後,他就想:大概這個。所以他到那年那個時候下雨的時候,他就不喝下下來的水,自己事先儲好的水啊,飲這個水。結果別人飲了這個水,果然沒錯,像吃醉了酒一樣,大家顛顛倒倒的,生活完全顛倒了,是非完全顛倒了,他保持得很清醒。因為他保持清醒,所以他就勸別人,說:「某人啊!你做錯了!不對啦!」結果啊那個人不但不聽他的,反而覺得:我會怎麼錯啊?你顛倒了!覺得這個人沒什麼好說的,勸別人去。結果勸一個人還好,跟他吵了一架就算了。勸兩個人,到處去勸人,結果不但人人勸不醒啊,而且人人反過來說:「這個傢伙瘋了,這個傢伙瘋了!」最後那些被他勸過的人,大家都覺得這個人瘋了,沒有瘋的人就把他關起來,打了一頓,關在監牢裡邊,就這樣。一直等到事情過去以後啊,找這個人怎麼找不到了?發現他在監牢裡邊,「欸,這個你好端端地,怎麼跑到監牢裡邊去啊?」他真是有苦說不出。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調伏煩惱,第二是依止定學。在心漸漸能被制伏後,就能停止一切的惡行,行一切的妙行,這都是由於依止正念、正知的緣故,才使心不起散亂,而安住在善所緣當中,如此以定調心,便能成就定學。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調伏煩惱,第三是依止慧學。由於心能得定,便逐漸變得清明,在觀察思擇無我的真諦時,容易明了通達,於是生出智慧,而成就慧學。

「奢摩他」就是梵文,翻成我們中文:定、等持、等至等等。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如此成就了調伏身心煩惱的三學證德,對於一位具相的善知識來說,還是不夠的,必須再通達無量佛法的經義。

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
就是還須教富饒這個條件。對於整個佛法的經、律、論三藏,由於融會貫通後,而成就多聞。

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善知識敦巴說:「所謂大乘的善知識,在講說佛法時,一定是能有開有合,不論涉及到那一個部分,都能貫通佛法的經義,使聽聞的人產生無量的知解。等到修的時候,也能了知一切法的差別相。譬如每一個法,對於後世的佛法會產生什麼樣的利益?當下對於所度化的眾生,又能得到什麼樣的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
除了教授富饒之外,還須通達實性,前者指的是教理方面,後者則是指修證方面。通達實性,屬於殊勝的慧學。

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
此慧是經由修習而證得的修所成慧,不同於由聞、思而得的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它是由於通達法無我性,或是現證實相所產生的智慧。

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若是不能由現量證得諸法的實相,而是透過多聞、思惟後,通達法無我的道理,也可以算是符合達實性這個條件。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如此具有多聞和實證的善知識,如果比學習的人程度還差,或者只是相等,也不足為善知識,所以還須加上另一個條件,就是德增上。

《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親友集中這樣說:「學人如果依止比自己差的老師,修行反而會退步,就是和自己相等的也不能進步,只有比自己更超勝的才能真正獲益,所以應該親近勝過自己的善知識。若是能親近具有以上所說戒、定、慧、教、證這五個條件的善知識,就是比勝過自己的善知識,還要更殊勝了。」

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
如樸窮瓦說:「聽聞大師們的傳記時,我很自然的便生起仰望崇敬的心。」

樸窮瓦就是剛才說的敦巴尊者的三子之一

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又如塔乙說:「每當我遙望惹珍寺時,我都把惹珍寺的善知識們,作為我修行學習的目標。」這就是以一種目光向上的神情,來比喻仰望德增上的善知識。

「惹珍」那個就是敦巴尊者當年造這個廟。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
以上六種,是善知識本身應該具足的德相,另外還有四種,是在攝受眾生時,所需要具備的條件。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這亦如論中所說:「諸佛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是以水來洗淨他的罪業,也不是用手摩頂來除去眾生的痛苦,更不是把自己所證得的證量,直接轉移到他的身上,而是為眾生說法令其解脫。」

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所以,佛除了為眾生開示正法以外,沒有用水洗罪、手除苦等方式來攝受眾生。

除了把正確沒有錯誤的這個,告訴你攝受以外,其他的絕無任何方便能夠淨化你的罪。

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那佛菩薩是用何種方式來攝受眾生呢?第一是說法善巧。就是能隨眾生的根器,為他開示法義,使這些引導修行的次第內容,很善巧的進入他的心中。

「善巧說」,不但你懂,而且你懂了以後,要懂得怎麼善巧地表達,能夠把這個道理很巧妙地能夠灌輸到聽的人的心目當中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