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6-12-14進度:P26L07-P28L01 善知識十德相(下)

2016-12-14進度:P26L07-P28L01 善知識十德相(下)
智慧小語: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重要概念:所有佛陀的教授當中,最重要的教授就是不捨棄、不離開善知識。

重點:
在善知識所具備的十種德相當中,以
①戒、②定、③慧三學;④通達實性和⑤悲愍心這五種為最重要。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第二是具有悲憫的心。就是說法時,意念是清淨的,完全不顧著名聞、利養、恭敬等事,純粹是由於慈悲眾生而說法。

「等起」,就是你說法的相應的這個心情要清淨,不是不淨說法。

是須猶如博朶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這種情況,就像博朶瓦告訴慬哦瓦說的:「黎摩子,不管我說了多少法,都不是為了求恭敬、讚歎,因為我從來沒有一次覺得自己說得好,只是看到眾生都在苦惱中,希望能夠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而已。」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
第三是具精勤。就是對於利他,具有勇猛精進的心。

真正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以在利他當中勇、悍、剛、決!這「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

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第四是遠離厭患。就是說法時,不論是詳說、中說、略說,都能數數宣說而不疲倦,不起厭患的心,能忍宣說時的勞苦。

博朶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做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博朶瓦說:「在善知識所具備的十種德相當中,以
①戒、②定、③慧三學;④通達實性和⑤悲愍心這五種為最重要。我的上師嚮尊滾,既不多聞,也不耐宣說的勞苦,就是連應酬話也不會說,但是因為他具有這五種德相,所以只要在上師面前受教的弟子,都能真正的獲益。嚀敦上師,說法並不善巧,就是解說布施、迴向、發願等內容,大眾也無法了解,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然而也是因為他具有這五種德相,因此誰要是親近他,誰就能獲益。」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由此可見,這五種德相,是善知識必備的條件。 戒、定、慧三學,說明已能調伏自身的煩惱,說法時,必定能深入人心,幫助眾生調伏煩惱。
通達實性,表示修行已有證量,雖不善說法,或無多聞,也能使弟子轉變身心,得到真實的受用。
悲愍心,是說為悲憫眾生而說法,沒有求名利恭敬等雜染心。
因此,若是對於戒定慧三學,不愛樂修行,只是讚歎三學的殊勝功德,並不能調伏自身的煩惱;說法時,僅能宣說文詞義理,並沒有實證的功夫;說法動機,又以博取名利恭敬為目的,這樣不具備五種德相的說法者,就不能算是善知識了。

大家都曉得恭敬有道的人。你們不曉得照著去,他是怎麼成就的。所以說
『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
「見賢思齊焉」。看見他精彩,想:我怎麼樣才能夠跟他學,他為什麼能夠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夠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佛。「見不賢是內自省也」,看見人家不對,自己反省。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只能讚歎三學的功德以求名聞利養,就好比有人以讚歎牛頭栴檀來謀求活命(牛頭栴檀,是檀香中的極品,可摧毀一切毒),等到真正想要檀香的人來問他:你有栴檀嗎?他卻回答說:沒有。如此讚歎三學的殊勝功德,自身卻不具備這些功德,是毫無意義,只是說說空話,騙取財物而已。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ㄅㄧˋㄔㄨˊ,多是無律儀,希求欲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三摩地王經中說:「末法時代的比丘,大多不守戒律,只一心想求多聞,完全不實際修行,所以只能讚美戒律,而不能清淨持戒。」對於修禪定、得智慧、求解脫這三種內容,也是相同的情況。

苾芻: 出家人。
你要想真正地戒學得好,這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要透過多聞。
古人解釋「戒體」叫「無作戒體」。為什麼叫「無作戒體」?為什麼戒能夠防非止惡?真正要學的三學。
業感緣起,然後這個業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你只要自己能夠努力,馬上改善。
儘管眼前的果報的行相是莫可奈何,因為這是以往的因已經種下來了,當那個因感得異熟的時候,我們沒有力量能夠轉變它。我現在從起心動念開始,這個行為,跟正法相應的,這就對了嘛!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又說:「就像有一種人,專門稱揚栴檀的上妙殊勝,說這栴檀是多麼的難得可貴,多麼的具有奇效,香味又是如何的絕妙。等到有人問說,你所稱讚的栴檀,能不能拿 一點點讓我瞧瞧?他就只能回答說,我是稱讚栴檀以哄騙財物,並不是真的有香。現在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就是如此,大多不精勤修行戒律,只是以讚歎戒的功德來求取名聞利養,這些人是毫無戒律可言的。」其他的定、慧、解脫三種內容,也是相同的情況。

「瑜伽」就是相應,什麼叫相應呢?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怎麼樣跟這個道理相應。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對於想求解脫的修行人,善知識是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安樂(成佛)的根本。所以要依止善知識的學人,應當了知善知識應該具備的德相,再依這些德相,盡力的去尋求。對於那些準備作為學人依止的善知識而言,也應該了解這些內容,才能勵力的讓自己具足這些德相,成為真正具德的善知識。

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
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
「行籌」、「相似說」這兩件事情非常損害佛教。
【行籌】
(物名)生事故或異見時,欲計算兩方人員,使各人捉籌而行投票,以票數而知人數。其籌以竹與紙片等作之。釋氏要覽下曰:「梵音舍羅,此雲籌。律有婆羅門問比丘,逝多林住幾人?比丘不知。佛言:應行籌。」
「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得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嗎,他都是引用的佛經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由於接近末法時代的緣故,具備所有德相的善知識愈來愈難遇到,若是不能獲得具相的善知識時,應該怎麼辦?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妙臂請問經中說:「如果一輛車只有一個輪子,就是有馬,也無法行走。同樣的道理,修行若是沒有引導我們的善知識,也是不可能獲得成就的。

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呢上面的善知識—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於還有外護善知識。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性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波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如果是具足智慧、形貌端正;屬決定性的大乘種性;辯才無礙、利他勇悍、諸根調伏;說愛語、能布施、有悲愍心;能耐餓渴等身心的苦惱;不供奉波羅門等外道諸神;精進工巧等明、知恩圖報;敬信三寶這八種德相,就能算是好的老師了。

諸能完其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能完全具備這些德相的老師,在這個紛擾的時代中,也是非常的稀少,所以若是只具足一半,或者能全部具足的,都是我們能夠依止的老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以圓滿具相的善知識來說,這八種德相已經是最低的標準了。

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解脫是小乘、二乘,然後呢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

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在末法的時候,至少要有八分之一。

鐸巴所集博朶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在鐸巴所收集博朶瓦的語錄中,敘述了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善知識德相,內容也和這裡所說的相同。所以說到一位善知識,應該圓滿具足的德相當中,依它的難易程度來區分,能具備這八種德相的,已經屬於最下等的標準了。


先不要去求,先看看自己怎麼樣,學的人要什麼樣?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地碰到的話,你不但啊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