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2016-12-14進度:P26L07-P28L01 善知識十德相(下)

2016-12-14進度:P26L07-P28L01 善知識十德相(下)
智慧小語: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重要概念:所有佛陀的教授當中,最重要的教授就是不捨棄、不離開善知識。

重點:
在善知識所具備的十種德相當中,以
①戒、②定、③慧三學;④通達實性和⑤悲愍心這五種為最重要。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第二是具有悲憫的心。就是說法時,意念是清淨的,完全不顧著名聞、利養、恭敬等事,純粹是由於慈悲眾生而說法。

「等起」,就是你說法的相應的這個心情要清淨,不是不淨說法。

是須猶如博朶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這種情況,就像博朶瓦告訴慬哦瓦說的:「黎摩子,不管我說了多少法,都不是為了求恭敬、讚歎,因為我從來沒有一次覺得自己說得好,只是看到眾生都在苦惱中,希望能夠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而已。」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
第三是具精勤。就是對於利他,具有勇猛精進的心。

真正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以在利他當中勇、悍、剛、決!這「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

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第四是遠離厭患。就是說法時,不論是詳說、中說、略說,都能數數宣說而不疲倦,不起厭患的心,能忍宣說時的勞苦。

博朶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做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博朶瓦說:「在善知識所具備的十種德相當中,以
①戒、②定、③慧三學;④通達實性和⑤悲愍心這五種為最重要。我的上師嚮尊滾,既不多聞,也不耐宣說的勞苦,就是連應酬話也不會說,但是因為他具有這五種德相,所以只要在上師面前受教的弟子,都能真正的獲益。嚀敦上師,說法並不善巧,就是解說布施、迴向、發願等內容,大眾也無法了解,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然而也是因為他具有這五種德相,因此誰要是親近他,誰就能獲益。」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由此可見,這五種德相,是善知識必備的條件。 戒、定、慧三學,說明已能調伏自身的煩惱,說法時,必定能深入人心,幫助眾生調伏煩惱。
通達實性,表示修行已有證量,雖不善說法,或無多聞,也能使弟子轉變身心,得到真實的受用。
悲愍心,是說為悲憫眾生而說法,沒有求名利恭敬等雜染心。
因此,若是對於戒定慧三學,不愛樂修行,只是讚歎三學的殊勝功德,並不能調伏自身的煩惱;說法時,僅能宣說文詞義理,並沒有實證的功夫;說法動機,又以博取名利恭敬為目的,這樣不具備五種德相的說法者,就不能算是善知識了。

大家都曉得恭敬有道的人。你們不曉得照著去,他是怎麼成就的。所以說
『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
「見賢思齊焉」。看見他精彩,想:我怎麼樣才能夠跟他學,他為什麼能夠做到,找到他做到的因,你能夠努力去做,你就是他,就是佛。「見不賢是內自省也」,看見人家不對,自己反省。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只能讚歎三學的功德以求名聞利養,就好比有人以讚歎牛頭栴檀來謀求活命(牛頭栴檀,是檀香中的極品,可摧毀一切毒),等到真正想要檀香的人來問他:你有栴檀嗎?他卻回答說:沒有。如此讚歎三學的殊勝功德,自身卻不具備這些功德,是毫無意義,只是說說空話,騙取財物而已。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ㄅㄧˋㄔㄨˊ,多是無律儀,希求欲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三摩地王經中說:「末法時代的比丘,大多不守戒律,只一心想求多聞,完全不實際修行,所以只能讚美戒律,而不能清淨持戒。」對於修禪定、得智慧、求解脫這三種內容,也是相同的情況。

苾芻: 出家人。
你要想真正地戒學得好,這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正確的認識要透過多聞。
古人解釋「戒體」叫「無作戒體」。為什麼叫「無作戒體」?為什麼戒能夠防非止惡?真正要學的三學。
業感緣起,然後這個業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你只要自己能夠努力,馬上改善。
儘管眼前的果報的行相是莫可奈何,因為這是以往的因已經種下來了,當那個因感得異熟的時候,我們沒有力量能夠轉變它。我現在從起心動念開始,這個行為,跟正法相應的,這就對了嘛!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又說:「就像有一種人,專門稱揚栴檀的上妙殊勝,說這栴檀是多麼的難得可貴,多麼的具有奇效,香味又是如何的絕妙。等到有人問說,你所稱讚的栴檀,能不能拿 一點點讓我瞧瞧?他就只能回答說,我是稱讚栴檀以哄騙財物,並不是真的有香。現在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就是如此,大多不精勤修行戒律,只是以讚歎戒的功德來求取名聞利養,這些人是毫無戒律可言的。」其他的定、慧、解脫三種內容,也是相同的情況。

「瑜伽」就是相應,什麼叫相應呢?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怎麼樣跟這個道理相應。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對於想求解脫的修行人,善知識是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安樂(成佛)的根本。所以要依止善知識的學人,應當了知善知識應該具備的德相,再依這些德相,盡力的去尋求。對於那些準備作為學人依止的善知識而言,也應該了解這些內容,才能勵力的讓自己具足這些德相,成為真正具德的善知識。

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特別是我們依止的老師。
佛一再說:「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法外人沒有辦法破壞,誰破壞?就是獅子身中蟲!
「行籌」、「相似說」這兩件事情非常損害佛教。
【行籌】
(物名)生事故或異見時,欲計算兩方人員,使各人捉籌而行投票,以票數而知人數。其籌以竹與紙片等作之。釋氏要覽下曰:「梵音舍羅,此雲籌。律有婆羅門問比丘,逝多林住幾人?比丘不知。佛言:應行籌。」
「說相似法」,講道理的時候,他又講得似是而非,你說他不是嗎,他都是引用的佛經典故,解釋的時候,他又是隨自聰辯不依師承,各說各的。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由於接近末法時代的緣故,具備所有德相的善知識愈來愈難遇到,若是不能獲得具相的善知識時,應該怎麼辦?

《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妙臂請問經中說:「如果一輛車只有一個輪子,就是有馬,也無法行走。同樣的道理,修行若是沒有引導我們的善知識,也是不可能獲得成就的。

助伴有兩種:上面的、同行的,所以我們稱為善知識。有一種呢上面的善知識—依止的尊重善知識;還有一種同行的,同行善知識;乃至於還有外護善知識。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性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波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如果是具足智慧、形貌端正;屬決定性的大乘種性;辯才無礙、利他勇悍、諸根調伏;說愛語、能布施、有悲愍心;能耐餓渴等身心的苦惱;不供奉波羅門等外道諸神;精進工巧等明、知恩圖報;敬信三寶這八種德相,就能算是好的老師了。

諸能完其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能完全具備這些德相的老師,在這個紛擾的時代中,也是非常的稀少,所以若是只具足一半,或者能全部具足的,都是我們能夠依止的老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以圓滿具相的善知識來說,這八種德相已經是最低的標準了。

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馬上把那個道理自己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進一步求了解脫就去幫助別人。求解脫,單單求解脫是小乘、二乘,然後呢進一步幫助別人的時候是大乘。

修行一定要有依止;第二部分說依止的條件在末法的時候,至少要有八分之一。

鐸巴所集博朶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在鐸巴所收集博朶瓦的語錄中,敘述了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善知識德相,內容也和這裡所說的相同。所以說到一位善知識,應該圓滿具足的德相當中,依它的難易程度來區分,能具備這八種德相的,已經屬於最下等的標準了。


先不要去求,先看看自己怎麼樣,學的人要什麼樣?要不然的話,你根本找也找不到,就算你幸運地碰到的話,你不但啊沒有好處只有害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