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6-12-28進度:P29L11-P31L08 華嚴九心

2016-12-28進度:P29L11-P31L08 華嚴九心
智慧小語: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重要概念:學者應具足五個條件:正住、具慧、希求、敬法法師、屬意,才能接受善知識的引導。觀察自己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應努力修將來能具足的因。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為四。華嚴經中說,以九種心來親近承事善知識,是能含攝一切親近的扼要。這九種心又可歸納為四類,分述於下:
①孝子心
②金剛心
③大地心
④輪圍山心
⑤世間僕使心
⑥除穢人心
⑦乘心
⑧犬心
⑨船心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第一是孝子心。
就是捨棄自己的好惡心,不能隨自己的意願,高興做什麼就做什麼,或隨自己的興之所至,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因為眾生的心,總是隨著煩惱習氣在轉,身心是完全不能作主的,所以隨自自在的結果,只是造下更多的惡業。而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如何正確地斷惡修善,對治煩惱,所以應該順從善知識的要求而行,就像孝子侍奉父母時的態度一樣,隨時觀察父母親的喜怒容顏,一定順從父母親的心意而行,不敢有所違逆。我們親近善知識時的態度也是如此,隨時觀察善知識的容顏,依照他的教導而行,絕對不隨自己的自在好惡而轉。

四依
1.依法不依人: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
2.依義不依語: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虛實故,語以得義,義非語也。
3.依智不依識: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
4.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經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以依義故,一切法不可說故,菩薩如是名為依了義經。若人於一切經,不能如是依義,是名不了義。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義故,行塵垢道常為所牽;為誰所牽?為聲所牽;了義者不隨於聲,何以故?其義不可說故,菩薩知一切法離諸邊非了相。自在王!依如是義趣法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不如是依者,一切諸經皆是不了義。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也說:「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該捨棄自己的自在,隨順善知識的心意而行。」這也是說,在具足德相的善知識面前,應當這樣來做,在其他人的跟前,就不能隨便以孝子心來親近承事了。

授其鼻肉
於其法前,那麼你必須把你那個鼻子上面那根繩子,交給他手上,他才能夠帶你出那個痛苦的深淵;除了這個以外,對不起,你千萬不可以。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
第二是金剛心。
就是我們親近善知識的心,要如金剛一般的堅固,任誰都不能動搖。

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云:「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即使是魔羅(魔王波旬)或者是惡友等外緣,也都不能摧破分離我們對善知識的心,遇到有人毀謗上師時,也絕不動搖對上師的信心。就像前經(三摩地王經)中所說的:「我們親近善知識時,應當修堅固不動搖的金剛心,而遠離如世間冷暖般的變化無常。」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第三是大地心。
就是要如大地般的能負載萬物。我們親近善知識時的心,也要像大地一樣,能負荷上師給予的一切事擔,從不懈怠。

如博朶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應該如博朶瓦教導開示慬哦瓦這些徒眾時所說的:「你們今天能夠遇到這樣好的善知識、大菩薩,實在是很大的福氣,所以應該依止善知識所教導的來修行,不要覺得是個很沈重的負擔,應當把它看作是能莊嚴自身,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你只有照著善知識,代善知識那個事情去做,去負擔的話,消除業障,然後增長功德,這個才是我們最好的莊嚴。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
第四是,一旦負荷了善知識所給予的一切事擔後,應該如何來行,其中分六:
①輪圍山心:如輪圍山拱衛著須彌山一般,心要堅固。
②世間僕使心:如世間的僕人、侍從一般、
③除穢人心:如除糞人一般的處於低位
④乘心:如車乘一般,能負載沈重的重量
⑤犬心:如家犬一般,主人不論如何的打罵,也不會跑開
⑥船心:如擺渡的船一樣,不論來來回回多少趟,也不會厭煩

如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第一,要如輪圍山拱衛著須彌山一般,不論遇到任何的強風吹襲,依然環拱著須彌山,沒有絲毫的動搖。我們親近善知識以後,也要如輪圍山心一樣的,不管碰到冷、熱、飢、寒、病、苦一切苦惱,都能不為所動。

慬哦住於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云:「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慬哦住在汝巴的時候,公巴德熾因為天氣太寒冷,身體一天天的衰弱,於是就和依怙童共同商量去留的問題。依怙童告訴他說:「若是要說講究臥具等安樂,則曾經有過多次住華麗宮殿的經驗,可是說到能親近大乘的善知識,聽聞正法的話,則是到現在才有這個機會,所以無論如何,都應該堅持下去。」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第二,要如世間的僕人、侍從一般,雖然做的是一些低下的工作,但內心卻不會覺得羞慚,認為見不得人,或者是產生種種疑慮,老是懷疑別人看自己的眼光。我們親近善知識以後,也要像世間的僕使心一樣,雖然為善知識做的是一些低下的事情,心中沒有任何的羞慚或疑慮,總是認真的去辦。

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乾潔白土覆之,於依怙前做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阿底峽尊者在後藏時,有一次在許多譯師和智者集會的地方,地上正好有一灘泥,敦巴尊者怕這個泥污,會把上師的身體弄髒,於是就把衣服脫下,去掃除那灘泥穢,又不知從那裡取來乾淨的白土覆蓋上去,接著在阿底峽面前做了一個供養上師的壇城。阿底峽見了就笑著說:「好呀!印度也有像你這樣具有世間僕使心的弟子。」

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於尊重應自低劣。
第三,要如除糞人一般的處於低位。我們親近善知識以後,也要像除穢人心一樣的,盡斷一切的貢高我慢、增上慢,在上師的面前,應該自處低劣。

將來真正遇見了善知識,你對善知識隨便起一念的輕慢心的話,產生的惡果,是不得了地嚴重,很多經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

如善知識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如同善知識敦巴所說的:「我慢心就好比高的山丘,是生不出任何功德水的。」

佛聽見人家講法,他就至心恭敬地歡喜。為什麼?佛自己從哪兒來的?從聽法而來,法是佛母。所以他一聽見那個法,他就感恩、歡喜、恭敬,這個心情都生起來。

來果禪師(宣化上人)
好的,他也不動心;不好的,他也是「唉,和我開玩笑呢!」
● 找一找這個念佛的是誰
高旻寺妙樹老和尚,又叫來果老和尚,他是湖北人。在七歲的時候,就有一個法師教他念佛,念佛就念得晚間做夢,夢見極樂世界這個「七重行樹,七重羅網」,那個「七寶莊嚴,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他在做夢的時候,就見到這種境界。以後他念佛念得更誠心,可以說是念得打成一片了。什麼叫打成一片呢?就是旁的妄想什麼也沒有了,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時時刻刻也不間斷,那麼用功用得是很圓滿。
他就向這法師請教,說他夢中所見的境界,和他念佛的這種情形。這個法師就又告訴他說:「你現在念佛念得這樣子,這可以說是很誠心了。可是你要找一找這個念佛的是誰?」啊,這一下子把這個小孩子給難住了!就找念佛是誰,找來找去也找不著!找不著就發心要出家,可是機緣沒有成熟。
● 人所不能受的痛苦,他能受!
以後機緣成熟了,他出家了。出家之後,他在廟上住,覺得也不得用功就跑了,跑到金山寺坐禪。他從廟上跑出來到金山,也不懂得規矩禮法,一舉一動都是犯過的。禪堂裏不准睜眼睛,眼睛只看眼前三尺的地方,他常常把眼睛睜開,東張西望的。一睜眼睛,打一頓香板;往東望一望,又打一頓香板;往西望一望,又打一頓香板。禪堂裏頭它就有這個毛病,專門欺負很愚癡的人,打他也沒有什麼事,他也不會反抗。走路也有一定的,要順序而走。他走路從這邊走到那邊去,又被人打一頓,走路也挨打。人家坐那地方都是端然正坐地結跏趺坐,他坐那個地方東晃西晃,這麼一晃,又打一頓。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打他,班首也不講明白了說為什麼打他。說:「怎麼不講明白?這不講道理!」禪堂裏就不講道理的,沒有時間和你講道理,打死你再說。
在一天之中,你說怎樣啊?被打了四百多香板。要放不下的人,這一打他會跑了。他也不跑,越打,他越在這地方注意要來修行。我告訴你們,這一些個大德高僧,都在那困苦艱難裏邊跑出來的。人所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人所不能受的痛苦,他能受!這時候,他做什麼觀想呢?他就得到《金剛經》的好處。《金剛經》說「無我相」,他說:「既然無我相,怎麼可以怕打呢?既然無我相,又怎麼可以怕罵呢?罵隨他罵去了嘛,打隨他打去了嘛!」他因為就記得一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罵,他也不怕;打,他也不怕,就這麼樣子。
金山也請一些個新班首。那一年,這些新班首因為從來沒有當過班首,沒有打過人,都是被人打過,那麼現在做班首了,就要報仇,說:「這回我做班首,我也一樣打你們呢!」所以他一天被人打了四百多香板。這個班首心裏想:「我用他來試試香板。」就打了一頓。那一個班首也過來:「他打他,他好像也不發脾氣,我也來試一試。」啊,大家用他來試香板,打了四百多香板,竟把香板打斷了十幾塊!不是說馬馬虎虎、普普通通,好像開玩笑似的輕輕打一下。你不要說肉啊,骨頭都痛的!為什麼要這樣子?什麼也不為,就是要打你。
這個打啊,是人最放不下的;罵呢,那還是小事,還不要緊的。那罵只不過說一說,沒有痛,也沒有癢;你要打呢,那的的確確是很難受的。人都是血肉之軀,這個身體是血和肉做的,你打他,他怕痛。可是,這位老和尚在當參學的時候,就不怕打。那麼你說:「他會不會打人呢?」他會打人,他的力量比誰都大。這個妙老和尚,他在沒出家以前練過武術,這一隻手有四百斤力量,兩隻手就有八百斤,八百斤就有一千磅,他可以拿動一千多磅的東西。但是,他有這麼大力量,有人打他,他也不還手。
● 他真放下了!
這樣子經過一個時期,他真放下了!參禪參的天也沒有了,地也沒有了,人也沒有了,就變成一個法界性了。法界雖大,也不比他大了;微塵雖小,也不比他小了。這就到「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境界上,然後他就開悟了。他能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所以以後開悟了,做人天的師表,他也是這個法子,老規矩——用香板來打。誰到他那兒住,要不被他打過的,就不算當參學;一定要被他打過,這才是光榮。「被老和尚打過了,這是不錯了,功夫有點成就了。」老和尚要沒打過,那沒有什麼意思。你看,被老和尚罵、被老和尚打,認為這是最光榮的一件事情,你說愚癡不愚癡?被人罵、被人打還認為是好了——愚癡。修道的人多數就是這樣的,修得愚愚癡癡的,修得也不知道好歹了,也不知道什麼叫好、什麼叫不好。好的,他也不動心;不好的,他也是「唉,和我開玩笑呢!」都沒有什麼輕重的。


慬哦亦云:「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為山峯頂諸高起處,青色徧生,抑於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也如慬哦所說:「我們應當觀察初春之時,青草是從山頂的最高處,還是從溝坑的低窪處先冒出來的。」

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第四,要如車乘一般,能負載沈重的重量。我們親近善知識以後,也要像乘心一樣,善知識所給予的重擔,就是再難行,也要勇於受持。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於師無忿。
第五,要如家犬一般,主人不論如何的打罵,也不會跑開。我們親近善知識以後,也要像犬心一樣,對於善知識的訶責怒罵,不心生忿恚,自始至終都不捨離善知識。

如朵壠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訶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如朵壠巴對於這位善知識畫師的態度,每次畫師來拜見他時,都加以呵責。畫師的弟子(口娘)摩瓦說:「這位上師好像對我們師徒兩人,特別的瞋恚、討厭。」畫師告訴他說:「你聽起來好像是在呵責,而對我來說,我每受一次上師的教導,就如同得到一次本尊的加持。」

黑茹迦就是本尊。

一指禪 
金華俱胝禪師的道場裡,有一天,時近黃昏,天上下著毛毛細雨,一位名叫實際的比丘尼來到庵裡,她不經通報,也不脫笠,逕自進入禪堂,持著錫杖,繞俱胝禪師禪座三匝,道:「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斗笠。」
她一連問了三次,俱胝禪師一時不知所以,連一句話也答不出。實際比丘尼生了氣,便拂袖欲去,俱胝禪師只覺慚愧,就禮貌地說道:「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實際比丘尼停下腳步道:「你說得有理,我就留下來。」

俱胝禪師仍不知該如何回答,才是說得有理。

後來,天龍禪師光臨到此,俱胝禪師就把實際比丘尼問話的經過來請示天龍禪師。天龍禪師豎起了一根指頭開示他,俱胝當下大悟。

從此以後,俱胝禪師凡是遇到有人請示佛法禪道,他便豎起一根指頭,學者都能因此有所契悟,因此「俱胝一指」,相當有名。

在俱胝禪師座下,有個沙彌也學老師的樣子,凡是求道者,只要俱胝禪師不在,也不管人家問他的是什麼,他也學著師父豎起一根指頭。有一天,俱胝就將沙彌叫到法堂,問道:「你也懂得佛法?」

沙彌道:「懂得!」

俱胝禪師道:「如何是佛?」

沙彌很自然的又豎起一根指頭,俱胝禪師便拿起剪刀將沙彌的手指剪斷,沙彌痛得大聲怪叫,俱胝禪師就喝道:「你再說明一下,如何是佛?」

沙彌自然地想再舉起一指,猛然不見指頭,當下大悟。

「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笠帽」,其實,真理並非可說,若有言語,皆非真理。俱胝的無言,不是不說,只是想說而不知如何說。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當然能夠對機一說,相似一說,或能溝通彼此。即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從此以一指傳授學人。沙彌依樣葫蘆,妄豎一指,使禪落於無知的形相,而俱胝禪師的一剪,剪斷他的形相,有形到無形,從有相到無相,以此會歸於禪心,因此沙彌也能契入了。


雲門文偃,浙江嘉興人,是雲門宗的開創者,俗姓張,幼年出家。他有很高的智慧,且辯才無礙。
  他參訪的第一位禪師是黃檗的門人,叫睦州,睦州見到他來,馬上關上門,文偃就去敲門,睦州在裏面問道:「誰?」文偃道:「是我文偃!」睦州再問:「作什麼?」文偃答:「未明自性,求師父指點!」睦州打開門看了一眼,又把門關上。
  文偃連著三天都去敲門,第三天睦州打開門時,文偃側身擠進去,睦州一把抓住他,說道:「說!說!」文偃正要開口,又被睦州推出門外,說道:「秦朝的鍍轢鑽!」又將門快速關閉,壓傷了文偃的腳。這一痛,使他開了悟。後來睦州又叫他去參訪雪峰禪師。
  文偃到了雪峰的地方,遇到一位僧人,就問他:「今天上山嗎?」僧人說是,文偃又問:「我請你帶幾句話給雪峰禪師,但千萬不要說是別人講的。」僧人答應,於是文偃告訴他:「你到了山裏,見到方丈,待大眾聚齊,你便出來握住手腕,站在他面前說:「你這老頭兒,脖子上的鐵枷,為什麼不脫下來?」這個僧人照樣去做了,雪峰見狀,馬上下座攔胸抱住他,說:「快說!快說!」僧人不知該說什麼。雪峰立即推開他,說道:「這些不是你的話!」僧人立即辯駁,雪峰命侍者去取繩子和棍子,僧人一怕,終於說了實話。雪峰對大眾說:「大家快到莊上迎請五百人的導師去吧!」
  第二天文偃見到了雪峰,雪峰馬上問他:「什麼因緣使你得到如此境界?」文偃低頭不語。此後,文偃留在雪峰處,得到了雪峰禪師傳承的禪法。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八千頌中說:「若是法師對於來求法的人,現出瞋恚、忿怒或責罵時,不要放在心上。對於上師不應生起退捨的心,應該更加的為希求正法而怒力,依然敬重善知識,永遠不生厭離的心,隨逐上師的步履而行。」

如船心者,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第六,要如擺渡的船一樣,不論來來回回多少趟,也不會厭煩。我們親近善知識以後,也要像船心一樣,不管上師負載多少重擔,就是經過無數次的往返,也永不厭患。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親近善知識時的意樂心」,第二部分介紹的是,「特申修信以為根本。」就是說信為一切功德的根本,由於信心的緣故,令功德未生的能生,已生的能安住,再輾轉向上增長。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寶炬陀羅尼中說:「信心為一切修行的前導,就像一位母親生育孩子一樣,信心能夠出生、守護、並且增長一切功德。信心能夠幫助我們除去疑根,才能度脫生死的暴流,而達解脫的彼岸,因此信心能夠比喻為妙樂城。信心能除去因不信而引生的雜染濁穢,使心清淨。信心能令遠離一切的慢心,是恭敬的根本。信心是最殊勝的功德財,含攝一切善的根本,就如同手一般的勝券在握。有了信心,就能成就一切功德、善根,所以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十法中也說:「要如何達到佛地呢?信心其實就是最殊勝的車乘工具,所以,只要是有智慧的學人,都應該隨時修清淨的信心。沒有信心的人,是生不出任何善法的,就像被火燒焦的種子,豈能生出青色的苗芽來。」在一切的修行法門當中,信心是最殊勝的,因為它是一切功德成就的根本。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