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2016-11-02進度:P17L1-P18L7 正聞軌理

2016-11-02進度:P17L1-P18L7

重點:
正聞軌理分二
① 斷器三過:1. 器倒覆(覆器)、2. 不淨潔(污器)、3. 底穿漏(漏器)
② 依六種想:
(一)於自安住如病想者(對自己作病患想-貪嗔癡)
(二)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
(三)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
(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五)對如來作善士想
(六)對正法理作久住想

五想聽聞正法
  1. 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2. 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3.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4. 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
  5. 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斷德,智德),作無罪想

聞法親近善士應有的態度
一、恭敬聽聞法,不起毀謗(大祖師聽法)
二、於說法師行種種供養
三、於說法師起如佛想
四、聞法應遠離高舉,離輕蔑雜染,依六事(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而聞法。
〈常憶念頌〉
己過如山積不見,師(人)過秋毫亦明察,
   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五、於說法師不應作意五處(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語句粗不悅耳)南山道宣律祖一心一意地聽了〈四分律〉二十遍

聞法應有的態度《本生》云
1、聞法時應處低劣座:把那個慢心拿掉,「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2、聞法時先起調伏德:修學佛法三個步驟: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調伏,調伏什麼?調伏煩惱。
3、聞法時應具笑目視
4、視聞法如飲甘露雨
5、視聞法如病聽醫言:恭敬、專一、至誠

P17
正聞軌理分二
① 斷器三過。
1. 器倒覆(覆器)(比喻沒有專注聽):天雖於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它的對治是諦聽聞(專注聆聽)

2. 不淨潔(污器)(比喻專注聽卻顛倒執着所聽到的內涵而非理作意而有錯誤的理解):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不能成辦餘須用事。它的對治是(希求通曉一切的心)

3. 底穿漏(漏器)(比喻聽聞時不能將所受持的語句一再覆誦,及反覆思惟義理而堅固的記在心中):不住內,當瀉漏子。它的對治是意思念之(心意虔誠,用一切心來思惟)。

智慧小語: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1. 有邪執:沒辦法跟那個法相順,他聽見了以後,這個聽不進,他有他的執著。
  1. 等起心有過失:不肯捨棄自己錯誤的見解。
  2. 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大智度論》偈頌專視聽聞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3. 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其聞法全無大益三對治:「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謂善,諦聽聞,意思念之」
② 依六種想。
(一)於自安住如病想者(對自己作病患想-貪嗔癡)
這一條很關鍵,如果具有此想的話,其他各種想便能自然地產生。自己沒有生病而觀修自己成病患,這雖然是一種顛倒的做法。然而,事實上,我們的確是身患煩惱重疾的病患。
《入行論》中說︰
若遭常痛逼,尚須依醫言;
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
此外,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生病達一、二個月之久,那將是件極為可怕的事;更何況我們在輪回中為煩惱病所苦,是從無始以來直到現下呢! 除非我們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否則我們的煩惱病是難以痊愈的。
博朵瓦說︰「無痊愈時之病者,無抵達時之旅客(醫不好的病患,到不了到達站的旅者)。」此話的確不假。
迦摩巴云︰「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然遭三毒極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我們也許會想︰「如果我有病,我應該知道才對,為何我不知道呢?」這就像是發高燒的人,神志不清,以為自己不是病患,而照樣唱歌跳舞一樣;我們所患的煩惱病極為嚴重,時間又很長,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個病患。
「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於長時中,而痛惱故,於彼應須了知是病。」
我們也可能這樣想︰「如果我有病,我應該感到疼痛才對呀· 為何我感覺不到呢·」事實上,我們是在不斷地感受三毒的劇痛。若問︰ 「那是怎樣的情形呢?」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們到市集裡去,看到一件很中意的東西,但買不起,回到家時,心想︰「我要是有這樣東西就好了。」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這便是貪欲引起的疼痛;當別人對自己說些不好聽的話,或是見、聞,回憶某些不稱心的事時,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難以忍受,這便是嗔恚引起的疼痛。像這樣仔細觀察我慢與嫉妒等煩惱,我們將會發現,它們可以不斷引生難以忍受的強烈痛苦;所以說,實際上我們正身患貪病、嗔病、嫉妒病等多種疾病。如果對普通的疾病我們都會發生怖畏,那麽對自身患那麽多的疾病,我們怎能不感到害怕呢·

(二)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對善知識作良醫想)。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
如果病患不去訪求醫生看病而胡亂吃藥,將藥性的冷熱和服用的先後次第搞錯,這樣的話,非但治不好病,反而有喪命的危險。所以,必須依靠一位有經驗的醫師才可以;同樣的,如果不親近善知識,以為單靠學學經書就可以,並自以為是地作誦讀和修行等,這樣的話,証悟的體驗絕不會生起,心相續只會變得越來越僵化。因此,
「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為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如果我們真有修法之心,就必須鄭重地親近與有經驗之醫師相彷佛的善知識。病患找到醫生時,會生起極大的歡喜,對醫生的話言聽計從,恭敬服侍;同樣的,找到善知識之後,也應該如是而行。他如果真的有本事磨折你,那你真的碰到了,那時候你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個擔子,那是個真正的莊嚴。
《攝功德寶》中說︰
「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
   如諸病患依醫師,親善知識應無懈。」

(三)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對正法作藥品想)。如諸病者,於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 
當病患知道自己患病時,就應該尋找藥物來治療;而正法正是能息滅那些煩惱疾病的藥物,所以我們應該尋求正法。
「於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每一個佛都是說:「我沒辦法把你轉化成佛,我只有告訴你怎麼成。告訴是非我不行,然後呢,成不成是要你如理去行持。文字認得很容易,要想認得自己這個身心上貪、瞋、癡的行相,這個是重要的。認得了,還要曉得怎麼去對治它

(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對認真實修作治病想),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
藥品雖然能治病,但是如果病患從醫生那裡取來許多良藥而不服用,只放在枕邊︰不遵醫囑,應該做的不做,不應該做的全去做;這樣的話,根本治不好病。醫生和藥品對此都沒有責任,這是病患自己造成的。同樣地,我們在猶如良醫的善知識那裡,聽受許多能治煩惱病的教誡而不加實修的話,深廣教誡獲得再多,也無益於身、心,上師與法都不能對此負責,這是弟子自己的過失。
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小聰明,真正說起來是害我們的,無始以來害我們的就是這個。我們真正的唯一的救護就是佛法。
 
阿阇黎月官所說︰
此心中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
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

又如對於一個手腳殘廢的麻瘋病患來說,單靠吃一、二劑藥是無濟於事的,必須長期服用許多藥力強的藥物才行;經無始以來,我們所患的煩惱病勢已極為嚴重,對此僅修一,二次教授之義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像河水長流一般,認真努力地勤修方能解決問題。

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
我們必須像格西· 京俄瓦一樣,能馬上將教授用於實修︰京俄瓦在閱讀《毗奈耶》的時候,當他一看到皮革事中說出家人不可以使用皮革物時,便馬上將座墊下的一塊獸皮扔掉︰當他繼續往下讀至在邊遠地區可以特別開許使用皮革物時,又將以前扔掉的那塊皮墊子撿回來鋪在座墊底下。

《三摩地王經》中說︰
「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
   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
   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
   醫亦安住其悲憫,教令服用如走藥。
   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田療病藥,
   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如是於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靜慮己,
   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証豈涅盤。」

該經又說︰
「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
   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 

《入行論》中也說︰
「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
   若唯誦藥方,豈醫諸病者。」

所以說,為了治病單獲得藥品是不夠的,必須妥善加以服用而且按照醫囑行事才行
︰同樣地,為了消滅煩惱疾病,我們應該將教誡之義與自心結合起來而加以實修。
《道次第廣論》中說︰
聞已丁知所有需要,即是行持,故聞義後應隨力行持,走極大關要。
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
傳令兵 
大部分人聽了一遍,聽的時候滿來勁,聽過了以後腦筋裡一片糊塗,又是那個老毛病現起了。這是我們所以說為什麼不能用功的原因。

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一有些人喜歡儘可能地多累積所聞與所得的教授數量,只在文字上下功夫而下作實修。現在學這個本論你也這樣學的話,是對不起你自己啊,你耽擱了你一生哪!

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
戒的意思:調伏、清涼、解脫。
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又云:
「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
   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
   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
   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這些人就像是求蔗糖者只貪食甘蔗樹皮的滋味一樣︰
「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
   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該經又將這類人比做模仿他人的戲劇演員︰
「如有處居戲劇場,談說其餘勇士德,
   自己失壞殷重修,如是愛著言說失。」

「甘蔗樹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藏於內,
   若人但只嚼蔗皮,不獲甘蔗精美味。
   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
   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因此,應該致力於實修而不是單注重於文字,如若不然,沒有比這個更能使我們成為[ 教油子] 的原由了。據說聽聞數量多而修習數量少乃「教油子」之因。我們在最初聽法的時候,似乎覺得有些受益,但如果不以經常回憶和修習來加以鞏固的話,以後再聽時,這種感覺便會較以前減弱些,每次聽講,感覺愈來愈弱,最後發展成不論所聞之法是如何精深,都會以為全是老生常談,因而對自心沒有絲毫的益處︰這時候就變成「教油子」了,那是很下流的。

阿阇黎婆羅流支《百頌論》中說︰ 
出家複還俗,女人事三夫, 
野干脫網罟,此三為狡詐。

噶當派祖師也說︰ 
法能調罪人,難調教油子, 
油能鞣糙皮,難鞣包油皮。
如果因為別的法成為「教油子」的,尚且可以為其開示「菩提道次第」來作教化, 但如果對「道次第」也變得油滑的話,那就無藥可救了。所以,對這一要點,務必加以慎重!

不論我們修什麼法,應先妥善聽聞,然後將所聞之義與自心結合起來,必須做到聞、思、修三者互不乖離,當如仲敦巴法王所說的那樣︰
「我聽聞時思修增,我思惟時聞修增,
   我修習時聞思增,於一事上攝無余。
   了知將法轉為道,吾乃無偏噶當巴,
   如面具眼知諸義,悉善通達是噶當。」

(五)對如來作善士想 
最早宣說本法的大師佛陀,他自己已現証諸道與果,並為別人如實宣說,所以在開示取舍關要方面沒有絲毫的錯誤,是「善士夫」,即公認的楷模者。我們當用︰ 「佛所開示的這個法怎會有錯誤呢。」這樣子的心來修「念佛」。另一種說法是︰「對善士作如來想。」這裡所說「善士」是指自己的上師,當思上師為如來釋迦牟尼的化身。
  
(六)對正法理作久住想 
這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思惟︰「由於聽聞像這樣的正法,而能使佛教久住於世,這是多麽好的事啊!」總之,第五想是修憶念如來恩德,第六想是修報答佛恩。尤其重要的是,在聽法時,應將所聞之法直接放在心裡。如果將心放在一邊,所聞之法放在另一邊的話,那么任何甚深而犀利的教授都是無法利益自心的。譬如,照一下鏡子便可知道自己臉上有沒有黑垢斑點,如果發現有的話即當清除掉;聽法也像照鏡子一樣,可以從法鏡中檢查自己的念頭和行為有沒有過失。如果發現有過失的話,應該為此感到苦惱,想一想,我們的心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呢· 然後當盡最大的努力來消除這些過失。
我們當如《本生鬘》中蘇達薩之子「斑足王」對月王子所說的那樣︰
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

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