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6-11-09進度:P18L7-P20L10

2016-11-09進度:P18L7-P20L10
是亦猶如害重癩疾~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音檔:11B06 24~ 12B07 12
智慧小語: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重點:

(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對認真實修作治病想),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
藥品雖然能治病,但是如果病患從醫生那裡取來許多良藥而不服用,只放在枕邊︰不遵醫囑,應該做的不做,不應該做的全去做;這樣的話,根本治不好病。醫生和藥品對此都沒有責任,這是病患自己造成的。同樣地,我們在猶如良醫的善知識那裡,聽受許多能治煩惱病的教誡而不加實修的話,深廣教誡獲得再多,也無益於身、心,上師與法都不能對此負責,這是弟子自己的過失。
於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小聰明,真正說起來是害我們的,無始以來害我們的就是這個。我們真正的唯一的救護就是佛法。修行一定要兩樣事情,第一個正知見,然後精進行。 
不要多積異類文辭,然後你靠著這個指導你認得,認得了去做的話,那真省事呀!真省力呀!你心一動,那心相就記得了,曉得這是什麼。然後呢,不對,你把它改過來;對了,把它增上,這個時候你內心上面感到無比地歡喜,這個是法喜。

是亦猶如害重癩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 
又如對於一個手腳殘廢的麻瘋病患來說,單靠吃一、二劑藥是無濟於事的,必須長期服用許多藥力強的藥物才行。
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 
經無始以來,我們所患的煩惱病勢已極為嚴重,對此僅修一,二次教授之義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像河水長流一般,認真努力地勤修方能解決問題。如果出了毛病的話,下一生人身得不到,就到地獄去囉,這一轉不知道什麼時候出來喔,那是個事實欸!
銷歸自性:回過頭來,你在你自己的心性上面找這個問題去,這個才真的法相。
觀察去思惟,這個叫作正思惟,叫做如理作意。

阿阇黎月官所說︰
此心中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
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
我們的心哪,一直長夜無明當中啊,愚癡,為這個無明所遮蓋,所以我們平常的習性、認識都是跟三毒相應的那個大病。

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如有此想,餘想皆起。
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
我們必須像格西· 京俄瓦一樣,能馬上將教授用於實修︰京俄瓦在閱讀《毗奈耶》的時候,當他一看到皮革事中說出家人不可以使用皮革物時,便馬上將座墊下的一塊獸皮扔掉︰當他繼續往下讀至在邊遠地區可以特別開許使用皮革物時,又將以前扔掉的那塊皮墊子撿回來鋪在座墊底下。

《三摩地王經》云:
「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
   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
   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
   醫亦安住其悲憫,教令服用如走藥。
   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田療病藥,
   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如是於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靜慮己,
   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証豈涅盤。」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又云︰
「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
   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 

《入行論》中也說︰
「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
   若唯誦藥方,豈醫諸病者。」

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
傳令兵 
大部分人聽了一遍,聽的時候滿來勁,聽過了以後腦筋裡一片糊塗,又是那個老毛病現起了。這是我們所以說為什麼不能用功的原因。

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所以說,為了治病單獲得藥品是不夠的,必須妥善加以服用而且按照醫囑行事才行
︰同樣地,為了消滅煩惱疾病,我們應該將教誡之義與自心結合起來而加以實修。

一有些人喜歡儘可能地多累積所聞與所得的教授數量,只在文字上下功夫而下作實修。現在學這個本論你也這樣學的話,是對不起你自己啊,你耽擱了你一生哪!

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
尸羅:戒的意思。調伏、清涼、解脫。

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圓。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

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世間忙的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唯有如實地修法,這個才是實在的。 

《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這些人就像是求蔗糖者只貪食甘蔗樹皮的滋味一樣︰
「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
   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愛著言說:都在文字上面空話!這個是一個大失足,一個大失足。

該經又將這類人比做模仿他人的戲劇演員︰
「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
   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
念了幾年書,修行居然還在門外,反而說這個念書沒有用。

「甘蔗樹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藏於內,
   若人但只嚼蔗皮,不獲甘蔗精美味。
   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
   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千萬萬要遠離這個言著,然後思惟裡邊的真正的內涵。

因此,應該致力於實修而不是單注重於文字,如若不然,沒有比這個更能使我們成為[ 教油子] 的原由了。據說聽聞數量多而修習數量少乃「教油子」之因。我們在最初聽法的時候,似乎覺得有些受益,但如果不以經常回憶和修習來加以鞏固的話,以後再聽時,這種感覺便會較以前減弱些,每次聽講,感覺愈來愈弱,最後發展成不論所聞之法是如何精深,都會以為全是老生常談,因而對自心沒有絲毫的益處︰這時候就變成「教油子」了,那是很下流的。

「參考」
阿阇黎婆羅流支《百頌論》中說︰ 
出家複還俗,女人事三夫, 
野干脫網罟,此三為狡詐。

噶當派祖師也說︰ 
法能調罪人,難調教油子, 
油能鞣糙皮,難鞣包油皮。
如果因為別的法成為「教油子」的,尚且可以為其開示「菩提道次第」來作教化, 但如果對「道次第」也變得油滑的話,那就無藥可救了。所以,對這一要點,務必加以慎重!

不論我們修什麼法,應先妥善聽聞,然後將所聞之義與自心結合起來,必須做到聞、思、修三者互不乖離,當如仲敦巴法王所說的那樣︰
「我聽聞時思修增,我思惟時聞修增,
   我修習時聞思增,於一事上攝無余。
   了知將法轉為道,吾乃無偏噶當巴,
   如面具眼知諸義,悉善通達是噶當。」

《道次第廣論》中說︰
聞已丁知所有需要,即是行持,故聞義後應隨力行持,走極大關要。

(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恭敬這是我們真正進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環,不會尋求說法者或善知識的過失。輕慢的心對我們是最大的損害。(老比丘得四果)
佛陀總是把人家的錯,轉化成他的功德。一看見人家不對,要找什麼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發他的大智啊!

最早宣說本法的大師佛陀,他自己已現証諸道與果,並為別人如實宣說,所以在開示取舍關要方面沒有絲毫的錯誤,是「善士夫」,即公認的楷模者。我們當用︰ 「佛所開示的這個法怎會有錯誤呢。」這樣子的心來修「念佛」。另一種說法是︰「對善士作如來想。」這裡所說「善士」是指自己的上師,當思上師為如來釋迦牟尼的化身。

(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佛法真正對世間有兩種功效,一個叫眼前增上生,一個叫究竟決定勝。
這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思惟︰「由於聽聞像這樣的正法,而能使佛教久住於世,這是多麽好的事啊!」總之,第五想是修憶念如來恩德,第六想是修報答佛恩。尤其重要的是,在聽法時,應將所聞之法直接放在心裡。如果將心放在一邊,所聞之法放在另一邊的話,那麽任何甚深而犀利的教授都是無法利益自心的。譬如,照一下鏡子便可知道自己臉上有沒有黑垢斑點,如果發現有的話即當清除掉。聽法也像照鏡子一樣,可以從法鏡中檢查自己的念頭和行為有沒有過失。如果發現有過失的話,應該為此感到苦惱,想一想,我們的心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呢· 然後當盡最大的努力來消除這些過失。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抉擇自身而聽聞之。
法師跟我說:「某人哪,你要這個樣啊!」我就說,哎呀,有的時候,嘴巴上面講,有的時候心裡這麼念:「哼!我還是個凡夫嘛,我是個凡夫嘛!」那就是講的法是一件事情,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個地方。

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現在我們的身心,是跟所說的法相順(去增上),還是相逆(改善淨除)。我們修學佛法的唯一的目標,就是要找到這個煩惱,然後要了解如何去淨除。

我們當如《本生論》中蘇達薩之子「虎斑足王」對月王子所說的那樣︰
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
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


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