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6-11-23進度:P20L11-P22L06 說法軌理

2016-11-23進度:P20L11-P22L06智慧小語:生命是一幅沒有橡皮擦的藝術作品。
重要概念:聽聞佛法真正目的是『淨化身心』。首先要先認得自己身心上的貪嗔癡的行相,而不是只有文字上的認識。

重點:
1.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
2.說法者五想:1.於自所應起醫想、2.於法起藥想、3.聞法者起病人想、4.善士想、5.正法久住想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今初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如果能完全不顧著利養、恭敬、名聞等染事,則說法者有極大殊勝的利益。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勸發增上意樂中說:「彌勒菩薩!所謂無雜染的法布施,就是不求利養、恭敬,所行的法施。如此行法施有二十種殊勝的利益。     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贊,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1. 成就念就是正念成就,對於所聽聞的文句義理,能不忘失。平常我們記憶力差,容易忘記事情,或是心不在焉,都是失念的緣故。正念,就是心能住在不放逸、不失念、不散亂、不昏沉、不與煩惱相應,而與佛法相應的狀態當中。
  2. 成就勝慧勝慧是由聽聞佛法來的。在聽聞佛法的內容後,了知如何斷惡修善,如何伏斷煩惱,如何修戒定慧……,便產生岀善於分別簡擇的智慧,這個聞所成慧,不同於世俗的聰明才智,由於超勝於世間的智慧,所以稱為勝慧。
  3. 成就覺慧聽聞佛法的義理後,經過不斷的思惟觀察,而有所體悟,這個由於思惟所產生的思所成慧,就是覺慧。
  4. 成就堅固堅固,就是勝解。經過思所成慧所體悟出來的法義,是殊勝的理解,不會再為任何邪知邪見所動搖,因為已經到了屹立不搖的地步,所以稱為堅固。
  5. 成就智慧勝解產生了以後,就能逐漸具足資糧道和加行道的智慧。
  6. 隨順證達出世間慧加行道的資糧圓滿後,就能見道,得根本智,再依這個根本智,圓滿修道位上的後得智。由於這個修所成慧,能達出世間的解脫,所以稱為岀世間慧。
  7. 貪欲微劣
  8. 瞋恚微劣
  9. 愚痴微劣貪瞋癡三毒的煩惱,能漸漸減輕。
  10. 魔羅於彼不能得便魔羅,是欲界天天頂的魔王波旬,專門喜歡從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幻化種種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界,來破壞修行人的道法。說法者因為正念堅固,所以能不為所幻化的五欲境界所迷惑,而生貪著。
  11. 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說法是宣揚佛教,謢持正法,自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護念。
  12. 諸非人等於彼守護非人等,是指天龍八部,為佛教裡的護法,由於他們曾經立誓要護持佛法,所以只要你是弘揚佛法,他們就一定會來謢持你。
  13. 諸天於彼助發威德一般來說,會讓人產生畏懼心的是「威」,讓人產生恭敬心的是「德」。因為清淨心說法,諸天喜悅,便助長其威德,使眾生見了自然生起敬畏的心。
  14. 諸怨敵等不能得便曾經有過的怨親債主、敵人,都不能加害於你。如果能以大悲心說法,怨敵為悲心所攝受,種種怨結自然消融殆盡。
  15. 其諸親愛終不破離由於說法正見堅固,自然感得眷屬不壞。不論是所親近的善知識、同參道友,還是自己的親族、朋翼,都不會因遭到他人的破壞,而致遠離。
  16. 言教威重所說的教授,具有威信和攝受力,使人信受敬重。
  17. 其人當得無所怖畏慈悲心說法,能遠離四種怖畏。第一種是於原野中棲息的獅虎豹害、水族摩羯陀魚等鱗介害。第二種是國王威勢諸黜罰害、強盜劫賊所侵奪害、財寶中斷及怨敵害、家主宰官權勢之害。第三種是資生缺乏的怖畏、惡名遠播的怖畏、處眾不安的怖畏等。第四種是魑魅魍魎等非人的怖害。
  18. 得多喜悅時常法喜充滿,身心愉悅。
  19. 智者稱讚無染清淨的法施,自然為智者所稱讚。
  20. 其行法施是所堪念所說法的內容,堪為眾生所憶念。 
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以上二十種,是眾經中所說清淨無染說法的殊勝利益,應當至誠的發起信解心。其中第四成就堅固,在新譯的集學論中,翻譯為成就勝解,在舊的翻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如薄伽梵說佛母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
譬如佛在說般若經的時候,自己先敷好座,然後再坐。就是先把法座舖好,準備說法,表示對說法這件事,態度非常的認真、嚴謹。諸佛的智慧已經圓滿,恭敬法的態度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我們愚痴的凡夫眾生呢!薄伽梵,是佛的名號之一。佛母,指般若。諸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而成就,就是由般若而出生佛,所以稱般若為佛母。
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無垢友,他五印度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成就者,就因為毀謗世親菩薩,毀謗大乘,馬上墮落地獄當中,阿鼻地獄!這麼嚴重法。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
就是說法的時候,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說?說法前有那些需要預先準備的事?說法時的心態,應該如海慧問經中所說,把心安住在五想當中而說。
謂於自所應起醫想是說法者把自己當作醫生來想。佛是大醫王,能治療眾生一切身心的病痛。於法起藥想是把佛法當作藥品來想。佛所說的法,就是能治癒眾生身心病痛的良藥。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是把聞法者當作是病人來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是把佛當作是修行的榜樣來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是將佛的正法,作久住世間來想。及於徒眾修習慈心。很重要的是,對聞法的徒眾,修習慈愍心。這些眾生,長久以來被惡業和煩惱所纏繞,如今希望能以佛法的藥,拔除這些久病的重疴。

應斷恐他高勝嫉姤,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讚自功德舉他過失,於法慳悋,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說法時,應該斷除的心態,是唯恐別人勝過自己,因此生起嫉妒的心。或是對於說法,經常推延懈怠,不能精勤地來說。也不應該因為數數宣說,而產生疲厭的心。更不應該讚歎自己的功德,舉發他人的過失。 對於法布施,應竭其所能的弘揚,不能有所慳吝。以清淨的心說法,完全不顧著衣食等資財。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所以,說法的動機,是希望自他一切的眾生都能成佛,以這個純粹的發心而說,不是為了貪著世間的財物而說。因此,說法的功德,才是真正能使我安樂的資具,而不是世俗的財物衣食等。
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說法前所應準備的事,是先沐浴使身心潔淨,身體沐浴乾淨,內心洗滌煩惱等雜染,安住在正念當中,然後穿著潔淨的衣服。所謂潔淨,就是來源清淨,不是經由造業所得來的衣服。說法的地方,也是清淨悅意的處所。上座後,最好是能先誦伏魔咒,或是心經也可以。因為海慧經中曾經說到,誦咒是為了清除說法及聞法的障礙。誦咒時,周圍一百由旬(踰繕那,是由旬。一由旬是龍王巡迴的里程,或古時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有大中小的不同,分別是四十、六十、八十里)內的魔羅(欲界天的魔王波旬)和他的眷屬們都無法到達,就是前來法會現場,也不能障礙聞法,所以應該先誦咒語。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接著以和顏悅色、思路清晰、條理分明的態度來說,所說的內容審細決定,合於佛法的義理,再用種種善巧方便,如比喻等方法而說。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姤,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恆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妙法蓮花經中說:「具有智慧的說法者,應該遠離嫉妒心, 以合於佛法義理、善妙的言辭說法。也應遠離懈怠,不起厭患疲勞的心。具有智慧的說法者,應該遠離一切的憂愁,對前來聞法的徒眾修習慈力。由於晝夜精進善修最殊勝的佛法,因此智慧如海,可以俱胝(數目名,等於億)、阿庾(阿僧祇,比喻數目字很大,幾乎等於無數)來作比喻。雖然大眾都很愛樂親近,也喜歡從他聽聞佛法,但他對徒眾卻沒有任何的需求。不為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說法,而是為願自他一切有情早日成就佛道,這個利世利人的菩提願而說法,所以說法不是為了世俗的安樂,說法的功德才是我真正的安樂具。」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當中,說末世菩薩弘法,尤其是弘大乘經典的四安樂行當中……。不過這個經,是經過印度傳到西藏再轉回來,所以這個翻譯的文句,字句有一點不太相同,內涵卻是一個。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毘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如毘奈耶經中所說:「眾生沒有請法,不應該為他說法。」法不孤起,要有因緣才說,所以一般沒有啟請的話,就不主動說。若是有人請法的時候,也要觀察他的根器,適不適合聽聞學習所請法的內容,如果知道對方是聞法的根器,時間因緣也已經成熟,縱使沒有勸請,也可以主動為他說法。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若是有人來請法,應該自謙地說,我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所知的不多,你已經善巧通達了,在你面前,怎麼能說法呢?應該如此先調伏我慢,說些自謙之詞,不該馬上就說。先觀察他的根性,是不是聞器,再看態度是否誠懇,對法是不是恭敬,時機恰不恰當,因緣是否成熟,如此觀察以後,如果知道對方是聽聞的法器,就應該為他說法,若是時機成熟,雖未請法也應該說。」復次毘奈耶經云﹕「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另外,毘奈耶經當中提到,那些情況不應說法:「為了恭敬法的緣故,站著的人,不為坐著的人說法;坐著的人,不為躺著的人說法(生病除外);坐在低位的人,不為坐於高位的人說法,聽者的態度也是相同。走在後面的人,不為走在前面的人說法;走在路邊的人,不為走在中間的人說法;不為蒙著頭、插著腰、抱著頭、叉著手的人說法;不為頭上綁著髻、戴著帽、纏著巾、結著鬘的人說法;不為騎著馬、乘著象、或穿著鞋履的人說法;不為手持棍杖、雨傘、刀劍、武器、或披著戰甲、全付武裝的人說法。」除了以上這些情況以外,就是適合說法的時機。如果是說法者特別方便開許,或是依各地的風土習俗有所不同,便不在這個範圍內。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一般在說完法之後,都會唸迴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就是要把說法和聞法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從現時的利益,到究竟成佛的利益,都是眾生所希望得到的,因此以猛利的願心,將功德迴向眾生,早日成就所願。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如果能夠依本論前面所說的,聽聞軌理和講說軌理來講聞正法,雖然僅是一座的時間,也一定能夠產生經中所說的所有殊勝的利益。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由於如何講聞正法的內容非常重要,所以只要依法行持,過去對法及法師不恭敬等,所積集的一切業障,都能清淨,也能遮止將來新造同樣的業障。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也是因為講聞軌理非常重要的緣故,所以教授的內容,對於我們的身心相續上,有很大的助益。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總而言之,過去的祖師大德們,見到講聞正法的勝利,因此非常的慎重,本論現在特別教授的內容,是往昔善知識們尤其重視的部分。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我們現在知道學佛修行,最重要的是從正確的講聞開始。如果我們對於這些教授內容,沒有獲得決定的勝解,就會像很多修行人一樣,學佛多年,心卻沒有因為修行而轉變,依然煩惱不斷,造業不斷。如此修學, 就是為他說再深廣的正法,也無法得到法益,就像天反而成了魔。天本來是要來幫助我們的,結果卻成了擾害我們的魔。修行本來是要修善、斷煩惱、得解脫的,卻因沒有正知見,正法反而成了造惡、增長煩惱的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所以,印度當地有一句諺語,就是如果初一錯了,就一直錯到十五。我們學佛,若是一開始就錯的話,後面一步步就跟著錯。因此對於由講聞而入佛道的義理,凡是具有分辨智慧的行人,都應當盡力地去做到,它是準備學佛之前,最重要的加行。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關於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就介紹到這邊為止。因為恐怕內容牽涉太廣,文詞太繁,故總略地攝取其中的精要,說明到此。若要詳細了知,可參閱其他的經論。以教授引導修行前的預備前導,已經宣說完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