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2017-01-25進度:P35L01-37L08親近善士,加行親近軌理。

2017-01-25進度:P35L01-37L08親近善士,加行親近軌理。
智慧小語:面對境界是升還是沉,就要反觀我這個心念:是看他的功、念他的恩,還是起了惡心?
重要概念:《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88善行小點滴
Q、你們會不會覺得:「善行都要隱密,這樣我才能積到陰德。  為什麼要講給人家聽呢?」

如果連續二十年都報告善行點滴,做善行就會成為一個習慣,也會從善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

雖然叫「善行小點滴」,實際上是可以凝聚很多善人的力量在一起。

Q、想想看,我本週做的善行有沒有比以前多?

在楞嚴經中有一段對話
持地菩薩:「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非為善類,與其他人總有些距離,最近研讀楞嚴經讀到上面一段話,總不能理解何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昨天聽到曉菁師姊分享善知識,早上送女兒上學後回家途中,忽然有些許領悟,原來是我自己先將距離與牆把自己的心先封閉起來,別人看到的當然就是一個封閉的自己。「我執」原來是這麼回事。文筆不好,只是有感而發分享感受,希望各位師兄師姐見諒。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應該如何來親近依止善知識,第二項的內容是親近時的加行。

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己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這個何須要多說呢,就是盡力地觀察,那些是上師所喜的,那些是上師不喜的,然後做上師所喜的事,遮止上師所不喜的事就對了。金剛持(報身佛的示現)開示說,弟子的成就,完全看他如何依止善知識來決定,我們知道了這個重要性以後,就該依親近善知識時的加行內容,盡一切的恭敬、供養、承事善知識。」總而言之,就是應該儘量行上師所喜的,斷除上師所不喜的。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那些是上師所喜的事呢?有三種承事的內容。一是供獻財物,二是身語承事,三是依教修行。也如莊嚴經論中所說:「藉由種種的供養、承事、和修行,來親近依止善知識。」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又說:「這三種承事當中,又以堅固的依教奉行,最能令善知識真正歡喜。」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其中第一個供獻財物方面,應該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恆常以最難布施的,如自己的妻子、性命等來承事自己的密教師,能夠以內身外財這一切來供養上師,是最殊勝的,最能去貪、除我執,也是積聚功德、資糧最快的方式。所以供養上師應該以最難捨的來施,自己最貪著的生命都能捨了,更何況是身外的資財。」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又說:「為什麼以一切供養上師、積聚功德最快呢?因為上師是佛所示現的凡夫相,所以供養上師,就等於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此能快速積聚福德資糧,福德資糧圓滿便能得成就。」

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其次,供養上師的財物,也有一些應該注意的地方,如拉梭瓦說:「如果有上妙的財物,卻因自己難捨而供養下劣的,犯密宗三昧耶戒。若是上師正好喜歡這下劣的,或是只有這個供養物,就不算違犯三昧耶戒。」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這個說法,和五十頌中所說的正好相合。上師五十頌中說:「要想成就佛道,就要精勤地供養承事善知識,不管是任何東西,只要是上師喜歡的,有一點點就趕緊供養。」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量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這是說學習的弟子方面,應該這樣來供養承事所依止的上師,由於這是最殊勝積集福德資量方法的緣故。但是上師方面,則必須完全不顧著利益供養,才是我們應該依止的對象。霞惹瓦說:「只是愛樂修行,對於財物供養等,完全沒有貪著的,就是善知識,和這個相反的,就不是一位修行解脫道的善知識。」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
第二是以身、語來承事善知識。身的承事方面,有為上師洗浴、按摩、擦拭和侍病等(按摩,是塗香。因為印度天氣炎熱,所以為上師塗香油在身上,使他感覺清爽)。

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語的承事方面,就是如實的讚歎上師的功德等。由於憶念思惟上師的恩德,所以經常稱讚上師。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第三是依教修行來供養善知識,這一項是最主要的供養。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修行。」本生論中說:「要報答善知識的恩德,最殊勝的供養,就是依教奉行。遵照善知識所給予的教授來修行,沒有絲毫的違背,這是最佳的供養承事,也是上師最歡喜見到的。」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雖說必須隨上師所教導的來行,倘若我們所依止的上師,教授的是不合於佛法的內容,或者是教我們做違犯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種戒律的事時,應該怎麼辦?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在毘奈耶經當中,有這樣的回答:「若是上師說的是不合乎佛法的內涵,就不應該去聽從他。」

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隨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寶雲經中也這麼說:「如果上師教導的是善法,就應該依教奉行,若是不善法,則不應該隨順而行。」具慧的弟子,應當有智慧分辨他所依止的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若是所教導的不合乎佛法的義理,要求我們行的是違背戒律的內容,就不應該隨順而行。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關於不合於佛法,就不應該隨行的道理,在本生論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證。雖然如此,但是對於這位上師,也不能因此就起了不恭敬的心,或者輕視、毀謗等。

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應該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若是不合於佛法或戒律的就不應該去做,這個時候,要向上師說明自己不能做。」不要隨便答應下來,或是答應了以後不去做,應該委婉的辭謝,而不隨錯誤而轉。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除了要如理如法的親近善知識以外,弟子在親近時的心態也非常重要。如莊嚴經論中所說:「我們親近善知識,是為了佛法,不是為了世間的財物或享受。」所以在上師面前,應該以接受佛法的教導為最重要。

博朶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博朶瓦說:「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差遣阿難為佛的侍者,阿難說我侍奉佛陀,不是為了我能得到衣食(因為供養佛陀的衣食等物,經常會有多餘剩下來的),而是為了如此能夠任何時間都在佛陀的身邊,更方便聽聞佛說法,隨時能接受佛的法教,也能盡一切的能力,來侍奉承事佛陀以報答師恩。阿難這一番話,顯示了親近善知識時,審慎的態度及正確的動機。他的用意,是在教誨我們未來的眾生,應該為法來親近善知識。結果我們現在的弟子,卻完全不計較佛法,只對世間的財物,如茶等這些小東西百般的計較。說上師為什麼給他沒給我,上師對誰最好,最偏心等等,這些都是弟子心中的腐爛之相。」

親近幾時者,如博朶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至於親近善知識的時間,要如何比較恰當?如博朶瓦說: 「雖然多來一位學人,會增加我的負擔,離去一二位,能減少我的負擔。但是如果都不親近善知識,也是無法成就的,所以親近善知識的時間,必須是遠近適中為最恰當。」如果時間隔太久,容易心生懈怠,若是經常親近善知識,又會使上師太勞累,所以應當長短適中才好。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便到善知識面前受教,離去後又 能依教修行。

第四親近勝利者。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四項是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承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親近依止善知識,究竟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
第一是能得佛位:只要依止善知識的教導修行,一定能究竟成佛。
第二是諸佛歡喜:如果能正確的親近善知識,又能如理的依教奉行,諸佛見了也心生歡喜。
第三是終不缺離大知識:生生世世都能不缺少、不遠離善知識。這一世能遇到善知識,也是由於前生依止善知識所得的果報。
第四是不墮惡趣:依善知識的教導斷惡修善,所以能不墮惡趣。
第五是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由供養、承事善知識的功德,使惡業煩惱所引生的果報不易成熟。
第六是終不違越菩薩所行:能善護菩薩的戒律,行一切的菩薩行。由於行菩薩道時,都能和菩提心相應,因此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第七是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眼前這一世,和究竟成佛時的一切安樂,都能如願成辦。
以上這些就是親近依止善知識後,如法行供養、承事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是由於承事善知識的緣故,使我們的身口意,因為親近時的意樂和加行而獲得善業,不但自利而且利他,使菩提資糧能迅速地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同樣的道理,也如華嚴經中 所說:「善男子!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就能不墮惡趣。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就能不違背菩薩道。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 便是勝過一切世間的守護。如果發心的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就能不忘行一切菩薩行。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惡業煩惱就難以取勝。」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又說:「善男子!若是發心的菩薩,能隨善知識 所有的教誡而行,就能得諸佛真正的歡喜。若是發心的菩薩,對於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不違背,便能接近佛的智慧。對於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深信不疑,就能如法的 親近依止善知識。如果能盡一切心恭敬、供養、承事善知識,始終不棄捨、遠離善知識,則眼前、究竟的一切利益,都能成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