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7-01-25進度:P35L01-37L08親近善士,加行親近軌理。

2017-01-25進度:P35L01-37L08親近善士,加行親近軌理。
智慧小語:面對境界是升還是沉,就要反觀我這個心念:是看他的功、念他的恩,還是起了惡心?
重要概念:《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88善行小點滴
Q、你們會不會覺得:「善行都要隱密,這樣我才能積到陰德。  為什麼要講給人家聽呢?」

如果連續二十年都報告善行點滴,做善行就會成為一個習慣,也會從善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

雖然叫「善行小點滴」,實際上是可以凝聚很多善人的力量在一起。

Q、想想看,我本週做的善行有沒有比以前多?

在楞嚴經中有一段對話
持地菩薩:「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非為善類,與其他人總有些距離,最近研讀楞嚴經讀到上面一段話,總不能理解何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昨天聽到曉菁師姊分享善知識,早上送女兒上學後回家途中,忽然有些許領悟,原來是我自己先將距離與牆把自己的心先封閉起來,別人看到的當然就是一個封閉的自己。「我執」原來是這麼回事。文筆不好,只是有感而發分享感受,希望各位師兄師姐見諒。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應該如何來親近依止善知識,第二項的內容是親近時的加行。

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己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這個何須要多說呢,就是盡力地觀察,那些是上師所喜的,那些是上師不喜的,然後做上師所喜的事,遮止上師所不喜的事就對了。金剛持(報身佛的示現)開示說,弟子的成就,完全看他如何依止善知識來決定,我們知道了這個重要性以後,就該依親近善知識時的加行內容,盡一切的恭敬、供養、承事善知識。」總而言之,就是應該儘量行上師所喜的,斷除上師所不喜的。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那些是上師所喜的事呢?有三種承事的內容。一是供獻財物,二是身語承事,三是依教修行。也如莊嚴經論中所說:「藉由種種的供養、承事、和修行,來親近依止善知識。」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又說:「這三種承事當中,又以堅固的依教奉行,最能令善知識真正歡喜。」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其中第一個供獻財物方面,應該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恆常以最難布施的,如自己的妻子、性命等來承事自己的密教師,能夠以內身外財這一切來供養上師,是最殊勝的,最能去貪、除我執,也是積聚功德、資糧最快的方式。所以供養上師應該以最難捨的來施,自己最貪著的生命都能捨了,更何況是身外的資財。」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又說:「為什麼以一切供養上師、積聚功德最快呢?因為上師是佛所示現的凡夫相,所以供養上師,就等於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此能快速積聚福德資糧,福德資糧圓滿便能得成就。」

復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其次,供養上師的財物,也有一些應該注意的地方,如拉梭瓦說:「如果有上妙的財物,卻因自己難捨而供養下劣的,犯密宗三昧耶戒。若是上師正好喜歡這下劣的,或是只有這個供養物,就不算違犯三昧耶戒。」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這個說法,和五十頌中所說的正好相合。上師五十頌中說:「要想成就佛道,就要精勤地供養承事善知識,不管是任何東西,只要是上師喜歡的,有一點點就趕緊供養。」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量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這是說學習的弟子方面,應該這樣來供養承事所依止的上師,由於這是最殊勝積集福德資量方法的緣故。但是上師方面,則必須完全不顧著利益供養,才是我們應該依止的對象。霞惹瓦說:「只是愛樂修行,對於財物供養等,完全沒有貪著的,就是善知識,和這個相反的,就不是一位修行解脫道的善知識。」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
第二是以身、語來承事善知識。身的承事方面,有為上師洗浴、按摩、擦拭和侍病等(按摩,是塗香。因為印度天氣炎熱,所以為上師塗香油在身上,使他感覺清爽)。

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語的承事方面,就是如實的讚歎上師的功德等。由於憶念思惟上師的恩德,所以經常稱讚上師。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第三是依教修行來供養善知識,這一項是最主要的供養。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修行。」本生論中說:「要報答善知識的恩德,最殊勝的供養,就是依教奉行。遵照善知識所給予的教授來修行,沒有絲毫的違背,這是最佳的供養承事,也是上師最歡喜見到的。」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雖說必須隨上師所教導的來行,倘若我們所依止的上師,教授的是不合於佛法的內容,或者是教我們做違犯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種戒律的事時,應該怎麼辦?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
在毘奈耶經當中,有這樣的回答:「若是上師說的是不合乎佛法的內涵,就不應該去聽從他。」

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隨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寶雲經中也這麼說:「如果上師教導的是善法,就應該依教奉行,若是不善法,則不應該隨順而行。」具慧的弟子,應當有智慧分辨他所依止的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若是所教導的不合乎佛法的義理,要求我們行的是違背戒律的內容,就不應該隨順而行。

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關於不合於佛法,就不應該隨行的道理,在本生論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證。雖然如此,但是對於這位上師,也不能因此就起了不恭敬的心,或者輕視、毀謗等。

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應該如上師五十頌中所說:「若是不合於佛法或戒律的就不應該去做,這個時候,要向上師說明自己不能做。」不要隨便答應下來,或是答應了以後不去做,應該委婉的辭謝,而不隨錯誤而轉。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除了要如理如法的親近善知識以外,弟子在親近時的心態也非常重要。如莊嚴經論中所說:「我們親近善知識,是為了佛法,不是為了世間的財物或享受。」所以在上師面前,應該以接受佛法的教導為最重要。

博朶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博朶瓦說:「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差遣阿難為佛的侍者,阿難說我侍奉佛陀,不是為了我能得到衣食(因為供養佛陀的衣食等物,經常會有多餘剩下來的),而是為了如此能夠任何時間都在佛陀的身邊,更方便聽聞佛說法,隨時能接受佛的法教,也能盡一切的能力,來侍奉承事佛陀以報答師恩。阿難這一番話,顯示了親近善知識時,審慎的態度及正確的動機。他的用意,是在教誨我們未來的眾生,應該為法來親近善知識。結果我們現在的弟子,卻完全不計較佛法,只對世間的財物,如茶等這些小東西百般的計較。說上師為什麼給他沒給我,上師對誰最好,最偏心等等,這些都是弟子心中的腐爛之相。」

親近幾時者,如博朶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至於親近善知識的時間,要如何比較恰當?如博朶瓦說: 「雖然多來一位學人,會增加我的負擔,離去一二位,能減少我的負擔。但是如果都不親近善知識,也是無法成就的,所以親近善知識的時間,必須是遠近適中為最恰當。」如果時間隔太久,容易心生懈怠,若是經常親近善知識,又會使上師太勞累,所以應當長短適中才好。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便到善知識面前受教,離去後又 能依教修行。

第四親近勝利者。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其第四項是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承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親近依止善知識,究竟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
第一是能得佛位:只要依止善知識的教導修行,一定能究竟成佛。
第二是諸佛歡喜:如果能正確的親近善知識,又能如理的依教奉行,諸佛見了也心生歡喜。
第三是終不缺離大知識:生生世世都能不缺少、不遠離善知識。這一世能遇到善知識,也是由於前生依止善知識所得的果報。
第四是不墮惡趣:依善知識的教導斷惡修善,所以能不墮惡趣。
第五是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由供養、承事善知識的功德,使惡業煩惱所引生的果報不易成熟。
第六是終不違越菩薩所行:能善護菩薩的戒律,行一切的菩薩行。由於行菩薩道時,都能和菩提心相應,因此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第七是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眼前這一世,和究竟成佛時的一切安樂,都能如願成辦。
以上這些就是親近依止善知識後,如法行供養、承事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是由於承事善知識的緣故,使我們的身口意,因為親近時的意樂和加行而獲得善業,不但自利而且利他,使菩提資糧能迅速地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同樣的道理,也如華嚴經中 所說:「善男子!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攝受,就能不墮惡趣。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就能不違背菩薩道。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 便是勝過一切世間的守護。如果發心的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就能不忘行一切菩薩行。如果發心的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惡業煩惱就難以取勝。」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又說:「善男子!若是發心的菩薩,能隨善知識 所有的教誡而行,就能得諸佛真正的歡喜。若是發心的菩薩,對於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不違背,便能接近佛的智慧。對於善知識所有的言教都深信不疑,就能如法的 親近依止善知識。如果能盡一切心恭敬、供養、承事善知識,始終不棄捨、遠離善知識,則眼前、究竟的一切利益,都能成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